新浪新闻

“梁山伯”化蝶西飞,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在沪辞世,当年“十姐妹”如今仅剩俩人

解放日报

关注

2月17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因病医治无效在沪去世,享年93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越剧院获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于2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


作为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广大观众熟知。


为讨生活走上戏曲路  临时替班一炮走红



鲜有人知晓,范瑞娟出生在“上无半片瓦,下无一寸地”的家庭,为了“讨生活”,她才踏上戏曲之路。


刚开始,范瑞娟一心要学花旦,“女的演男的总归好像不习惯”。后来,师傅觉得她还是做小生好——额头蛮高的,眉毛蛮阔的,眼睛大大的,喉咙也很响。


范瑞娟一生主演过100多出戏,吴凤花、史济华等越剧表演艺术家,都是她的弟子。


她是公认的范派小生的宗师,而“宗师”两个字是她用血汗拌着泪水,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2012年,《钱江晚报》曾对范瑞娟进行了专访,以下记者简称“记”,范瑞娟简称“范”。


科班学戏:无路才上乌篷船


范瑞娟的父亲是酱园里制作霉豆腐和老酒的酱作工,每月只有六元钱工资。为了维持生活,范瑞娟的妈妈常常靠出卖奶水补贴家用。范瑞娟从小就懂得穷人度日的艰辛。为了“讨生活”,她报名进了戏班子。


记:您当时为什么会走上戏曲这条路?


范:无路才上乌篷船。我踏上“吃戏饭”这条路,完全是生活逼的。


我爸爸妈妈曾想安排我到上海当童工,但是要先付三十元银洋的押金,家里拿不出这许多银洋钿。于是,做童工这条路就断了。


还有一条出路,是卖到山里当童养媳,这是我最害怕的。因为童养媳经常要挨柴棒的。


要吃饭,要做人,怎么办?我就选择了第三条路:学唱戏。


记:听说,您是自己跑去戏班子的?


范:11岁那年,我和邻居看到“龙凤戏社”的科班,我们说去试试看,没想到被收了。


晚上回来告诉爸爸,他不同意,说“女孩子要足不出户,吃四方饭也是对不起祖宗的。”


我就说:“我每天赤着脚在田野里,还算足不出户吗?我一定要学的。”


我爸爸说,你学得会就学,学不会,一个篮子、一个碗、一双筷子,去讨饭。


记:听说旧时的科班很苦?


范:一进科班,就要与班主订立合同。合同上写着:“生老病死,概由天命”。这八个字包含的悲惨辛酸,真是一辈子忘不了。


我师傅教的第一出戏是《一女换太子》,我扮文武小生陆凤阳,唱到“将身上了高头马”时,一个挥鞭上马动作做得不对,师傅很生气,夺过马鞭就朝我腿上抽了一鞭,又责令我跪在一条长凳上。


还有一次,演出《沉香扇》,我少唱了几句,师傅上来就是一个耳光,打得两眼发黑,两耳轰鸣。

崭露头角:从“失落随带”到“头肩小生”


1937年,老板把范瑞娟卖给了另一个戏班子。由于战乱,老板丢下剧团自顾逃命去了,姐妹们也各自逃难分散。在生活没有着落的情况下,范瑞娟身带一只包头箱,一只旧藤篮,辗转到上海演出。


记:要想在大上海立足很难吧?


范:是的,到上海以后,因为穷,没有“行头”,我到处遭人白眼,挂牌时排到了第21位。常常轮不到演戏,师傅只叫我“失落随带”,就是现在说的跑龙套。


但是我也不气恼,过场戏还是龙套角色,我都认真去演。没戏的时候,我就在旁边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偷着看戏、学戏。


回到住处,就把台词背下来、记下来。因为文化水平低,有的字写不来,我就用图画或符号来代替。每天口里嘀嘀咕咕背台词,大家说我像是在念经。


记:您是机缘巧合出的名?


范:有一次,头肩小生(头牌小生)竺素娥突然病了,临时要人顶戏。老板问谁能顶,我说:“让我试试。”


因为当时竺素娥演过的戏,如《思乡缘》、《碧玉簪》、《沉香扇》、《李三娘》、《三看御妹》等等,我都学会了。


十几天戏顶下来,连老板都说:“范瑞娟平时不声不响,看不出倒还装着一肚子戏哩。”


后来,我就开始演二肩小生,慢慢变头肩小生。


记:范派腔调最大的特点,就是演得像男人,您怎么练的?


范:男人说话气很足,所以,我买了一个缸,把缸放在箱子上,我站在缸里面唱。


自己唱唱,然后再听听,主要是练气。


我还喜欢听京剧,跟着学唱京剧段子,尤其是老生,这对我放宽嗓子,很有好处。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不聪明,就更加要用功。


扬名国际:“你实在演得好”


成名之后,范瑞娟主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秀成》、《孔雀东南飞》、《西厢记》、《宝莲灯》、《祥林嫂》等一批优秀剧目。而《梁祝》,已成为她的代表作。只要一提到范瑞娟,大家就会立即联想到梁山伯。


记:您演过很多个版本的梁山伯?


范:《梁祝》是越剧传统剧目,最初叫做《梁祝哀史》。我在科班的时候,就演过梁山伯,演过“十八相送”、“访祝”两折戏。后来,还演过整出的《梁祝哀史》。


以前的梁山伯,一直是“傻瓜”和“呆秀才”的形象。后来,我和袁雪芬进行了加工整理,去掉了封建迷信的情节,梁山伯也变得像个男子汉了。


记:1953年,越剧《梁祝》拍成了电影,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把?


范:当时摄影设备、灯光技术、彩色胶片都没有,但我们还是进入了试拍阶段。


从酷暑到严冬,前后足足试拍了半年,好不容易拍出《十八相送》的样片,大家开心得不得了,第二天一放,整部片子却像火烧,颜色完全变了样。


后来发现,最重要的是灯光不足,于是就把打仗用的高射探照灯借来用。


记:第二年,这部电影还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荣获音乐片奖,那次是您第一次出国吧?


范:那时提倡“要把姑娘打扮得像鲜花一样”,所以出国参加电影节的时候,我也就好好地打扮了一番。


我第一次烫了头发,穿了一件绣花旗袍,配个浅色坎肩,着一双高跟鞋,还拎上一只时髦的小拎包。


到了现场,有人指着我说:“她就是演梁山伯的演员。”几百道惊讶的眼光一齐射向我,都觉得很新奇。


记:听说那次您还见到了卓别林?


范:对,后来我们接到周总理从日内瓦发来的电报,让我们去日内瓦。到了那儿,我才知道要去见电影艺术家卓别林。


那时卓别林72岁,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他头发雪白,脸色很红,穿一件黑色西装。


总理向他介绍说:“她是范瑞娟,就是《梁祝》中的梁山伯。”


卓别林一听,“啊”地一叫,往后倒退了一步,从上到下仔细地打量了我一番,笑眯眯地说:“不像,不像,一点也不像。”


接着,他又对总理说了好多话。总理翻译给我听:“他说你实在演得很好。”


记:您现在和当年的越剧姐妹还有来往吗?


范:很少了。上一次大家一起聚会,还是2006年越剧百年的时候,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徐玉兰都在。


以前傅全香身体还好的时候,还经常来医院看我。现在,姐妹们一个个都不在了,所以我想等身体好了,回趟嵊县,看看那里的老朋友。



越剧十姐妹都有谁?


 


尹桂芳(1919年12月1日——2000年3月1日),女,着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赵志刚、茅威涛、王君安等现在越坛上最出风头的小生都是她的学生。



袁雪芬(1922.3.26——2011.2.19),十姐妹中的领头羊,越剧改革的先锋人物,袁派花旦祖师爷。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人。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别名范竹山,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傅全香(1923年8月30日——),原名孙泉香,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33年,她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花旦,1940年以《恒娘》一剧声誉鹊起。



徐玉兰(1921年12月27日——),汉族,越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老生。1939年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她改唱小生的时间是1941年12月19日,地点在上海老闸戏院,当时是与施银花搭档。



筱丹桂(1920——1947年10月13日),越剧名演员。姓钱,名春韵、春凤,嵊县长乐人。她嗓音甜润,扮相俏丽,文武兼长,旦角戏和女扮男装戏均很出色。被誉为“越剧皇后”,是女伶中最早冠以“皇后”之人。曾有“三花”(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说法。



竺水招(1923——1968),原名竺云华,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灵娥村,越剧小生流派“竺派”创始人,“越剧十姐妹”之一,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2岁离开就学数年的本村义学堂,进晋溪后山村之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工小生兼学花旦。因谦逊好学,练功刻苦,打下扎实的武功基础,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擅长武功的演员之一。在浙江乡镇演出时,与尹桂芳义结金兰。



徐天红(1925——2010)女,着名越剧老生。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生于浙江省余姚。越剧四大老生之一,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曾任上海市新城区、黄浦区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



张桂凤(1922年——2012年3月4日)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张派老生创始人。1922年出生,浙江萧山人。1936年入嵊县招龙桥科班学艺,工老生,代表作《打金枝》等。



吴小楼(1926——1998),女,越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又名月楼,浙江省诸暨人,1926年6月18日生于杭州。其表演苍劲凝重,激昂舒展,富有激情,嗓音宽厚宏亮,有“越剧金少山”之誉。


相关链接:“梁山伯”范瑞娟的戏曲路



1935年4月她进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工小生。


1938年春节前,她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范瑞娟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崭露头角。




范瑞娟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她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等传统书生,还是文天祥、韩世忠等忠臣良将都塑造得惟妙惟肖。


1945年,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演出《梁祝哀史》,大获好评。


1953年10月,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获1949-1955优秀影片奖。


1946年5月,范瑞娟在《祥林嫂》剧中扮演牛少爷,这部作品同样被搬上大银幕。



1947年,越剧界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合约上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十姐妹”,因在上海的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轰动一时。


1956年10月,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重编后的《祥林嫂》,由袁雪芬、范瑞娟等主演,在大众剧场公演。“文革”后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并数次赴香港献演。


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


2006年3月,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范瑞娟到场。


很多网友在解放日报官微所发布的微博中,对范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还有网友作诗对其进行怀念。

 


最后再欣赏一遍范先生的作品:

↑越剧《梁祝 . 十八相送》袁雪芬 范瑞娟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浙江在线、钱江晚报、澎湃新闻、人民网浙江频道


如需获取更多,请下载上观新闻客户端或点击“阅读原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观察”】

热门评论

1654489441 0
一代芳华渐渐远去
北京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