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摇滚”拉詹:发现金融危机断层线

一财网

关注

“为何印度国内媒体把你称为‘摇滚明星’?”

当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Rajan下称“拉詹”)在2017年初的第一财经采访中被问及这一问题时,他腼腆地笑称:“别听他们的。”

然而,“摇滚明星”的来历其实不言自明——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对所有工业大国都“不畏惧”。

拉詹是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博士,现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也就在2016年9月,他主动辞任印度央行行长一职,盛传的理由是——拉詹提前退任可能是受到政治压力的排挤,政府希望降息来刺激经济,而央行则希望通过调控来抑制通胀;此前,拉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年轻,也是首位来自非西方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2008年金融危机前,这位“厄运预言博士”就是为数极少的预言风暴即将来临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一度因为这种极度悲观而成了金融界的笑柄,然而2008年后发生的事情已经证明了一切。

2010年5月,拉詹把自己的预言写成了一本书,名叫《断层线》(Faultlines),顿时风靡全球。他再度为全球敲响了警钟——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贪婪的银行家、沉睡的监管者、不负责任的借款人,而是“全球收入的不平衡”,而“金融崩溃的始作俑者是滞胀的收入和不断攀升物价之间的不平衡”。

“他拥有丰厚的学术造诣,在顶尖的大学任教,曾在国际组织担任过首席经济学家,又在主要发展中国家担任过央行行长,具有全面的国际视野,关键是他又直言不讳,曾当众批评(外媒的说法是‘炮轰’)美联储突然退出QE是不顾新兴市场的不负责的做法,希望他现在能够继续在自己的领域保持这种特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记者曾在不经意间发现,《断层线》这本书上密密麻麻躺着他的笔记。

如今卸任印度央行行长一职的拉詹又重回了学术研究的自由海洋。当然,一切才刚刚开始。记者已经从多渠道获悉,拉詹可能是竞选下一任IMF总裁的最佳人选。若五年后预言成真,这将有效扩大新兴市场在IMF和国际舞台上的代表性。

与经济金融结缘

拉詹于1963年出生在印度中部的博帕尔市。不过,他小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印尼、斯里兰卡和比利时度过的(他的父亲当时在印度外交部工作),11岁时才回到印度。他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及,他对金融的浓厚兴趣可追溯至在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德巴德分校读研究生的日子。

此前,他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拉詹回想起自己阅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的“期权理性定价理论”时的情景,他说自己不仅被该理论的“数学之美”(mathematicalelegance),同时也被该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所深深打动。1991年,他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获得金融博士学位,并成为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助理教授。

1991年,拉詹写了一篇关于银行与公司关系密切的危险性的博士论文,这也为日后他对于金融危机的未卜先知以及担任印度央行行长奠定了基础。

2003年1月,拉詹荣获美国金融协会授予40岁以下领先的金融研究者的首届费希尔·布莱克奖(FischerBlackPrize),以表彰他“为我们了解各个金融机构、现代企业的运行方式以及各国金融业发展的因果关系等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颁奖词是如此介绍拉詹和他当年的那篇博士论文的——“甚至当许多经济学家盛赞银行金融业的优点时,拉詹在他很有影响力的博士论文中指出,银行与企业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同在日本的情形一样。”

颁奖词还提及,拉詹“将有关银行的微观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理论结合在了一起”,同时更加清楚地阐明了“银行在提供流动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功能是银行易于遭受系统性危机影响的原因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原因”。

颁奖人之一的道格·戴蒙德(DougDiamond)是这样评论拉詹的——“总是非常清楚地表明其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可以如何改善整个世界”。他还认为拉詹“非常的公平、公正,令人难以置信”,并且“是我们学院的理性使者”——戴蒙德指出,在芝加哥大学,特别是在布斯商学院,“虽然拉詹在一些富有争议的观点上立场坚定,但他几乎没有任何仇敌”。

印度央行

在杰克森·霍尔的终极较量

尽管拉詹早在2003年出任IMF首席经济学家前就已成名,但他在国际舞台上叫人熟识,还要数在杰克森·霍尔(JacksonHole)年会上的那番演讲和那场“终极较量”。

当时,即2005年,拉詹在年会上发表了有关金融体系潜藏的风险的预见性演讲,对日益扩大的金融证券化所带来的风险提出警告。这一警告并没有得到广泛响应,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甚至批评该论文提出的“假设简单而且带有一点勒德主义(Luddite,指厌恶技术进步)”。当然,之后发生的一切众人皆知——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监管缺位、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过度成了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拉詹正是当时极少的几个在金融危机前就预言风暴即将来临的经济学家之一。

其实,他曾在接受《金融与发展》杂志采访时表示,当时没有什么东西来确保他的观点能在杰克森·霍尔得到认可,原因有两个——首先,由于当时经济状况良好,很难说服人们采取措施来减缓增长,以应对低概率的风险。毕竟,此前美联储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曾应对过互联网危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另一个危机爆发,美联储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加以应对——即便此次的问题是银行信贷,而非市场价值的丧失。”

其次,拉詹的讲话是在向当时即将卸任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致敬的宴会上发表的。格林斯潘认为,“金融体系的关键参与方没有选择偏离自身目标路径的动力”。他的看法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要以其他方式极力说服观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这群观众又是金融业界的顶级玩家。拉詹说:“这些人都是很聪明的。他们来自高盛,来自摩根大通。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是这个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毁掉他们的业务呢?而我们呢?我们只是低收入的监管方,我们是不是认为我们对他们业务的了解情况超过他们呢?不,事实上,我们没有他们自己了解的多,不过我们拥有不同的动机。他们已陷入狂热的竞争之中,而我们能够阻止他们这样做。”

尽管意识到了种种可能面临的挑战,拉詹还是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直言不讳,此后的一两年中,金融界都认为拉詹是“厄运博士”,这似乎成为了华尔街的笑话。然而,2008年的那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让这批聪明人都哑口无言。

在金融危机后,各类“后见之明”的金融经济书籍层出不穷,但最具洞见的著作之一无疑又是拉詹的《断层线》。2006年12月,在与IMF的合约到期后,拉詹重返芝加哥。在那里,他获得了学术上的自由,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金融创新带来的影响。《断层线》就是他的研究成果,并荣获2010年《金融时报》和高盛最佳商业图书奖。

拉詹在书中警告,不要让金融业(“发疯了的银行家”)成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这是因为责任取决于各种复杂且分布广泛的断层线,包括以下方面:导致宽松信贷政策的国内政治压力(源自收入不平等);依赖于负债累累的美国消费者的出口型增长战略(如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认为政府终将出手相救,从而承担更大的金融风险。至今,这些警示仍令监管层、学界、业界受用。

拉詹所著的《断层线》

“炮轰”美联储货币政策

拉詹的“不畏惧”更体现在2013年后。

拉詹在芝加哥担任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的五年顾问、在孟买担任印度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一年后,2013年9月,拉詹正式掌舵印度储备银行。彼时,由于印度通胀水平不断上涨、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巨大、经济增长放缓,印度市场处于动荡之中。不过,拉詹快速采取措施稳定了印度卢比的汇率,显著降低了通胀水平,并逐渐增加了外汇储备——使他在当地媒体赢得了“摇滚明星”的绰号。

当时,拉詹似乎与美联储较上了劲。在2013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毫无先兆地表示——美联储可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QE)。话音一落,新兴市场出现了疯狂的资金外流,这一事件也被称为“削减恐慌”(tapertantrum)。此后拉詹曾在不少论坛上“炮轰”美联储,认为这是不顾新兴市场的做法,呼吁美联储应该关注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加强市场沟通。

此次,拉詹也在接受采访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QE导致大量流动性进入新兴市场,推高了这些国家的货币币值和债务水平,可见QE不仅加剧了发达国家的脆弱性,也加剧了新兴市场的脆弱性,对价格机制有强烈的扭曲作用。正是由于发达国家创造了这一系列问题,因此我才强调,在美国退出QE、加息的过程中要与市场充分沟通,不能突袭。”

但另一方面,过去一年来,拉詹在多个场合表示,低利率可能会造成价格扭曲,他也支持美联储加息。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表态,拉詹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如果要修复金融体系,当时QE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经济体系中积累了巨量债务,因此对于这些政策没有很好的响应。QE此后没有创造额外的增长,反而招致蓄意削弱货币之嫌。”

如今,他支持美联储在经济复苏的条件下渐进加息,并对美联储当前的沟通工作表示满意。“持续的宽松政策会加剧全球风险,退出QE、加息永远没有最好的时机,如果始终犹豫不决,全球经济就无法摆脱这个状态。因此,美联储提出因为经济好转而准备加息,我认为这是非常合适的,也可以给其他央行一个信号,不要过度依赖货币政策,也不要对加息反应过度。”

好消息是,美联储如今在政策声明中,总是会提到全球其他经济体的状况,包括中国经济,信号更加明确。拉詹告诉记者,“随着2017年正常化进程推进,希望日本和欧洲央行也能效仿美联储的沟通做法。”

“后印度央行”时代的猜想

也正是这样一位“不畏惧”、学术造诣极高的经济学家却在自己的国家遇到了阻力。

2016年,印度央行宣布,现任行长拉詹将不会有第二任期,并于同年9月4日下台。

牛津经济研究所(OE)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基绍尔(PriyankaKishore)当时对记者表示:“拉詹意外退任让各界开始担忧货币政策方向,以及印度央行以调控通胀为主要目标的央行信用会否受损。就继任者而言,其可能需要花较长时间来缓解投资者担忧,并确保政策延续性。如果是出于政治意图的任命,可能会增加各界对于印度央行独立性的担忧。”

也就在辞任消息公布前,印度央行宣布维持6.5%利率不变,判定通胀率有上行风险。印度利率水平在负利率环境下处于全球较高水平。

2013年,拉詹放弃在美国的学术生涯,临危受命,出任印度央行行长。其实,主流观点都认为,拉詹会连任央行行长一职。“除了一些政治家对其表示不满,多数印度人都希望拉詹连任,业界人士也都认为,拉詹的努力在过去几年来为提振印度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基绍尔告诉记者。

不可否认的是,印度经济走势在拉詹上任后大有起色。从曾经的“脆弱五国”(FragileFive)之一,转而成为当前经济风险最小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成效可见一斑。尽管经济好转部分归功于低油价和低商品价格,但印度央行的良好信用和调控通胀的能力也助力经济复苏。

然而,拉詹下台的主要原因可能恰恰是出在利率和通胀问题上。据悉,执政党议员指责拉詹罔顾执政党要求,维持了过高的利率政策。此前,印度执政党经济顾问提议央行应该实行更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拉詹毫不留情地驳回,并表示没有必要加大宽松。有境外媒体认为,拉詹下台完全是他自己“不听话”所致。在2017年初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拉詹也表示,不希望谈任何关于印度的问题。

不过,尽管离开了印度央行,拉詹的下一步也不禁令人遐想,各界近期也对于拉詹是否会寻求担任IMF总裁之一展开了讨论。

“早在拉加德连任IMF总裁之前,各界就曾有过类似讨论,”印度国家银行主席ArundhatiBhattacharya在冬季达沃斯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拉加德顺利连任后,就要看未来几年事态的走向和拉詹自身的意愿了。”

其实,IMF总裁一职始终由欧洲人士担任,而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的GDP增速、经济体量不断上升,其在老牌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却尚未能得到相应体现,因此有观点认为,拉詹的加入可能也是扩大新兴市场话语权的体现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