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五百年传承的鸟笼密码_fina

齐鲁晚报

关注

原标题:五百年传承的鸟笼密码_fina

原标题:五百年传承的鸟笼密码_fina

吴金昌和他85岁的大爷吴洪典研究传统鸟笼的制作技艺。▲吴金昌和他85岁的大爷吴洪典研究传统鸟笼的制作技艺。◤吴金昌的工作室就是个农家院。从安徽来了新毛竹,吴金昌要挑几根用于精品笼子。大欧鸟笼的雕刻刀具有几十种。吴金昌雕刻鸟笼装饰件。片/文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即墨西端,有个全国最大的鸟笼专业村——大欧村。自明朝起渐渐成形的鸟笼制作密码,在漫长的500多年里由父子、爷孙心手相授、从不外传。当地有关工匠的顺口溜:“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笼子进北京”,是描述历史上大欧鸟笼的辉煌年代。

据村史流传,明朝末年,一位在北京精通此道的吴家子弟带回了最早的鸟笼制作技艺,后人将其发展壮大。清朝乾隆年间,因京城贵族盛行禽鸟饲养,村里有人挑着鸟笼入京贩卖,结果大受欢迎。从此以后,大欧鸟笼以其精美做工和巧妙设计风行于提笼架鸟的王公子弟间。当时,九成京笼都产自大欧村。

如今,这个小村的古老匠心已经升级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的鸟笼精品借助电商和美誉遍及大江南北。

该村唯一的鸟笼制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金昌,正经历从传统手工匠人向网商红人的转变。

吴金昌今年44岁,年龄不算大,但手艺数得着。他初中毕业就跟父亲学做笼子,从基础的破竹、毛料处理开始,逐步掌握了截料、转节、蒸煮、折圈、打眼、拔篾、雕刻等传统技法。经手做出了5000多个鸟笼后,他才算技艺成形、出徒成家。此后三十年,他基本都在跟竹子打交道。除了跟村里的长辈和传统名家学习古老技法,还在设计创新上颇有建树。目前传统鸟笼制作中有一项“框圈加料蒸煮撤浆”工艺,能掌握的人不多,他却已经进入化境。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四十几岁的年龄就被授予该村鸟笼工艺唯一的非遗传承人。

以吴金昌为首的一批大欧能工巧匠,能制作各种工艺水平令人叫绝的鸟笼。目前大欧村常见的产品有画眉笼,百灵笼,麻花笼,天坛笼,花鼓笼,竹节笼,八哥笼……你能养啥鸟,大欧人就能做啥样的笼子。

当制作鸟笼这项技艺上升到如此高的水准时,鸟笼就不再仅仅为了养鸟,而是成为艺术品了。吴金昌曾经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了一对鸟笼,从选料到工艺都是顶尖的水平,结果卖出了一万多元的高价。他费力做出来想当样品和展品的精品鸟笼都留不住,全国各地的爱鸟人和客商会动用各种关系来买!无奈只能拍个照片留念,鸟笼随之飞走。所幸去年政府帮村委成立了“大欧乡村记忆馆”,主要展示大欧传统鸟笼的非遗作品。

吴金昌只是全村数百个能工巧匠中的一个代表人物。目前,大欧村共有458户村民,而从事鸟笼加工制作的就有320多户,男女老少都能上手干活,很多家庭连自家媳妇都成了制笼高手。村里还成立了6家鸟笼专业合作社,目前鸟笼制作销售又搭上了电商的快车,从订货到设计制作再到发货,都有互联网商务在其中运作。每到下午,就有数辆快递车上门收货。而作为全国最大的鸟笼生产加工基地,大欧村一年制作鸟笼50多万套,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村民依靠500年的鸟笼密码,开始致富发家,走向全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