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城市名片的价值再发现
原标题:一张城市名片的价值再发现
原标题:一张城市名片的价值再发现
岭南天地采取修旧如旧的改造模式,大量岭南特色建筑得以保留。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右手五指成拳,即代表着五湖四海皆是客的含义。”18日晚,岭南天地内,兰桂社区为期4节的“养生太极体验小组”正在上课,正如太极师傅所演示的抱拳礼的内涵一样,参加太极班的近16位居民当中,不仅有新、老佛山人,还有5位来自德国、以色列、美国、波斯尼亚等不同国家的外国居民。
新老佛山人、外国居民其乐融融的画面背后,是岭南天地作为佛山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正成为佛山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最大规模的“三旧”改造项目,岭南天地从启动之初就备受社会瞩目,片区内密集的文物单位如何进行保护和活化,传统历史街区如何与现代商业相融,如何找到历史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点,这些思考从未停止。
经过几年的成功运营,岭南天地的改造模式已经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此同时,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得到了检视,这张城市名片不仅为佛山带来了人气,也为接下来的旧城改造带来了启示。
A 岭南天地成为佛山重要文化窗口
在18日的交流会上,兰桂社区的新、老、中、外居民混杂着普通话、粤语、英语进行交流,听起来似乎“鸡同鸭讲”的对话,却给参加活动的这些居民们带来了无限欢乐。而“白鹤亮翅”“手弹琵琶”“弯弓射虎”“抱虎归山”等太极的招式,成了连接岭南天地里居民的桥梁,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外来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来自德国的Bela在太极班结束之后兴奋地说:“打太极就好像拍电影一样”。在外国人的眼中,似乎佛山人都是擅长功夫的,如今能够接触太极,似乎也让自己与黄飞鸿、叶问等武术“偶像”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2008年,佛山启动中心城区最大规模“三旧”改造,由香港瑞安公司操刀开发的岭南天地项目,成为佛山最繁华的核心商业街区,在这里,佛山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脉络得以传承,老社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片区中,不但云集了佛山祖庙、简氏别墅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和知名建筑22处,同时,商圈的面积占到了近三分之二,辖区内有各类知名商户90多家,其中不乏很多空降的国际连锁商业品牌,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一带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不少外国朋友的身影。
根据这一片区所属的祖庙街道兰桂居委的统计,岭南天地里住着有六七十名外国朋友,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法国、以色列、日本、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美国、印度、乌兹别克、约旦、土耳其、荷兰、黎巴嫩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大多是本田、一汽大众、陶瓷机械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外派高级技术人员,还有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的高管,以及一部分经商的生意人、教育机构语言外教等。他们是活跃在佛山各区各大企业单位里“洋面孔”,从工作地回到住所后的生活,大部分时间就在岭南天地度过。
事实上,不只是佛山功夫,这样一个国际化社区正以传统文化为纽带,成为世界认识佛山的窗口。兰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介绍说,佛山剪纸、佛山藤编、中国结等具有传统文化元素,都是社工们平日里入户探访最重要的“伴手礼”,也是最受外来居民欢迎的礼物。对于享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岭南天地来说,传统文化已不仅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佛山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
B 改造模式成为城市规划重要研究样本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岭南天地这张城市名片不仅让佛山更具“国际范”,也因开创性和独特性,成为众多城市设计专家研究、探讨的重要样本。
这其中,有对岭南天地历史街区保护的研讨、也有对其景观设计、改造施工风险的评估,还有岭南天地对城市发展作用的探讨,岭南天地为各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典型。
在《以现代思维激活“历史”——佛山名镇及岭南天地项目的文化与现代化》专业论文中,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认为,岭南天地实现了城市业态从居住模式向现代商业模式的转变,社区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公共空间得以梳理,同时,区域内的建筑文化特征得到保护和提升。
“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街区就必须注入新业态,活化产业结构,与旅游业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结合,从而使古城区焕发新的青春华彩。同时,岭南天地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系统的重塑,通过改善原有低品质的公共空间和增添新空间,形成了以低等级、小尺度空间为主题,大尺度、高品质大型城市公园为中心的合理结构。”陈可石表示。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当代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所长洪慧群在专业论文《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研究——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中表示,岭南天地从佛山的地域文化中西区设计元素,尊重佛山的历史环境与传统资源,保持原有城市肌理和街道系统,注重整体形态的完整性和景观设计的连续性,体现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历史人文气息的城市区域。
华南理工大学李剑雄在《佛山岭南天地旧城改造项目案例研究》中表示,岭南天地旧城改造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商业开发能够在充分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供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资金,提升历史街区人气,带动旅游业发展,使旧的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如果能够像岭南天地这样将保护工作十分认真地进行而传承历史文化,又能为开发带来商机,是值得鼓励的。
而佛山本地学者也提出了值得关注的观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杨俭波、教授李凡等人则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更新运用“三旧”改造的思考——佛山岭南天地案例研究》中,探讨老城区与“三旧”改造之间关系,对“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与“旧城镇”的关系进行厘清。他们提醒,历史文化核心区“名城”,转化成“三旧”改造的概念,需要谨慎。因为以“三旧”改造方式进行,会使得历史城市的内在文脉和历史文化肌理受到部分程度的损坏,可能失去文化历史名城的原真性和延续性。
C 改造经验有特殊性不宜简单复制
“很多地方在复制和模仿岭南天地的改造模式,但岭南天地取得的成功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何莽通过对岭南天地的考察调研,总结出它取得成功的经验,从商业的角度看,他认为岭南天地的成功首先是以佛山经济发达作为大前提的,他曾经做过调查统计,发现岭南天地是以佛山本地消费人群作为主要消费力量,这种巨大的消费能力其他地方未必具备。
此外,岭南天地的成功还得益于政府具有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规划,能够因势利导,在合适的时间点对本土文化进行提升。何莽认为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其他地方难以简单复制岭南天地的经验。
虽然如此,何莽认为对于其他老城改造项目来说,岭南天地在很多共性问题上值得借鉴学习。他表示,随着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居民维权意识的增强,过去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对街区进行活化提升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岭南天地的模式减少了拆迁量,只对外部景观进行改造和品位提升,通过局部性完善引入新业态,这会是未来老街区改造的趋势。”
在何莽看来,衡量老城改造是否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能否聚人气,在这方面岭南天地做了很好的示范,“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有些业态是注定没有人气的,比如购物、商场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网购取代了,凡是能够通过互联网解决的方式都不适合作为新业态引入,岭南天地把餐饮、文化创意等体验式业态作为主要构成,是其能够聚人气很重要的原因。”
虽然从商业的角色看,岭南天地目前是成功的,但对于接下来佛山中心城区包括莲升片区在内的老城改造项目,以及其他地区的项目,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充分把握和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色,要有一个明确的文化标签,从项目的概念、策划、实施的每个细节都要体现出当地文化特色和艺术氛围,这种标签化考验的是项目设计师讲故事的能力。
“在这点上岭南天地其实做得还不够,我们认可它的岭南建筑群和对老街坊生活方式的保留,但岭南文化特色还是不够彰显,没有讲好岭南故事,但因为抢占了先机,所以岭南天地依然取得成功,但对于其他地方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更鲜明的符号和标签,是很难对其进行超越的。”
此外,他认为佛山的老城改造还需要把握好尺度,在体量上要适度,不宜太大或太小,“一个商圈的形成都有一个迭代的过程,太大了聚人气会慢一点。岭南天地的成功不代表其他片区也能成功,因为市场容量就这么大,岭南天地对于人气的培育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其他片区如果大幅铺开改造,就很难聚集人气。”
何莽建议,地方政府需要把握好开发尺度,选好一个点后做精做深,积累了一定人气后再逐步扩大改造范围。
■声音
老城改造要加强对历史传统保护
在《老佛山新天地》纪录片中,作为岭南天地开发商,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表示,希望岭南天地在100年后依然能够获得人们的喜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岭南天地特别注重对传统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改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以文化魅力带动商圈的持续繁荣。
在前期的改造中,岭南天地收获了好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集中在岭南天地改造过程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完整、文化标签不突出等方面。
对于接下来东华里片区以及其他老城区的改造如何克服前期工作的不足,记者采访了本地民俗专家和学者,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原佛山市石湾区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常务副主席梁诗裕
旧城改造要保护好历史街区肌理
对于岭南天地一、二期工程改造,梁诗裕认为是成功的,它对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城市景观的再造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一些改造的细节上仍有改进的空间,包括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后续开发工作吸取。其中,他认为岭南天地对于文物单位的保护虽然做得很好,但对于一些非文物但又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建筑保护力度不够,对历史街区肌理保护缺乏严格、科学的规划,改造后丧失了原来老佛山的味道。
对于后期工程改造使用的材料,他建议要遵循佛山明清时代的传统,避免使用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目前开放的部分比较多使用了广场砖、不锈钢、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
此外,他还建议接下来的改造工程需要考虑如何把防火、供水、供电、排污、排气等系统更好地与历史街区原来脉络进行有机结合,避免现代化的建筑系统对原有景观造成破坏。
让他庆幸的是,目前佛山已经针对历史建筑出台了专门的保护条例,并成立了旧城改造专家委员会,作为委员会成员之一,他参与了一些旧城改造项目的认证,“对于开发商提出的改造方案,我们拥有表决权。”
而对于岭南天地三期工程,他透露目前尚未开工,其中涉及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如何对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东华里核心街区就位于岭南天地的后续工程里,由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所有维修和保护方案都要经国家文物局批,流程比较长,之前的方案一改再改,需要改到符合文物保护要求。”
原佛山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邓光民
要根据历史建筑保存程度制定方案
原佛山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邓光民作为早期发起保护利用老城区的参与者,即使到现在,他对于传统历史街区还是希望尽量保存好原貌,“在此之前我们对片区里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分类,分成较好、一般和较差等不同等级,就是希望能够根据不同建筑的保存程度来制定改造方案,如果保存得好的古建筑希望保存原貌和工艺,差一点的可以保存外形,有一些毫无价值的拆了后是否可以和旧建筑更加协调一些,传统建筑的精华能够反映出来,包括街道也希望尽量使用原来的名字。”
在对传统和历史的传承方面,他认为欧洲的很多历史名城就很值得学习,“我考察了欧洲包括罗马、巴黎、维也纳等城市,他们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就很严格,整个城市就像博物馆一样,保护等很好。
对于接下来的东华里片区,他认为重点还是要保护好文物,尤其是东华里古建筑群,“这里历史文化修缮保护好后会成为更具价值的资源,可以为游客增加新的景点。”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
要把佛山像个故事一样整合进来
认为,岭南天地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体现得比较少,“在这里和和在全国其他地方感受的差不多,佛山是岭南文化的核心的地区,应该把岭南特色发挥好,在这点上我感觉还不够。”
对于接下来的老城改造工作,他认为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把真正的岭南文化浓缩进旧城改造中才算成功,“要让游客和本地人感觉到这个地方就是岭南,如果还是和其他城市那样做酒吧等业态,就难以获得持续的文化生命力。”
他建议政府和开发商在对其他老城改造时,需要对佛山传统和地方元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再考虑如何与市场结合起来,
“佛山是一个汇聚岭南文化精粹的地方,有自己的特色,它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近代涌现了一批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这些人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岭南天地的改造能否把佛山的历史浓缩在里面,比如建筑特色和内涵上有所体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历史文化资源也好整合成故事,要让人感觉到这种氛围,这个才是成功的整合,要把佛山像个故事一样整合在里面。”
岭南天地改造历程回顾
2007年7月 禅城区将祖庙东华里片区的提升改造作为一号工程。将力争用3—5年时间,倾全区之力将祖庙东华里一带打造成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的文化、旅游、商业的综合街区,打造成佛山市的城市标志。
2007年12月 香港瑞安集团旗下的8家公司以联合竞买的方式取得了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地块规划净用地面积超过51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成交价75.1亿元人民币。
2008年2月 岭南天地工程启动,被拆迁居民的安置房工程同时启动。
2011年10月 岭南天地一期试营业,12月正式运营。包括国际连锁商户,其中餐饮约占7成,陶艺大师封为民工作室、梅文鼎大师的山川陶艺店、画家邹莉的悦画廊,石湾美陶厂、海天酱油展厅、叶问徒孙雷明辉师傅主理的咏春堂等。
2013年11月 岭南天地二期落成。包括中式“星巴克”撒拉亭茶馆、意大利餐厅Summer House等特色餐饮。
2016年5月 岭南站NOVA试运营,10月正式开业。
预计到2020年 岭南天地项目基于整体开发完成。
统筹:孙景锋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锋 阎锋 姚瑶 实习生 陈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