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心一带四区”旅游发展大格局
原标题:构建“一心一带四区”旅游发展大格局
梅县区雁洋镇美丽乡村。何森垚 摄
近日,《梅州市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下称《规划》)正式出台,对“十三五”期间梅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方向等进行了详细规划。
“这5年是梅州旅游发展从‘搭框架’到‘精装修’的重要阶段。”梅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梅州旅游产业将围绕“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特色,加快构建以梅江区为核心,以梅江韩江沿岸重要节点为纽带,形成“一心一带四区”的发展格局。“目标是推动梅州建设成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实现旅游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双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许桂云
目标?? 2020年预计旅游总收入达570亿元
“这几年明显感觉到梅州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李焕祖是梅江区黄坑村的村民,因住房临近梅州黄金旅游线S223线,他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旅游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之前我做过餐馆、做过旅馆,近几年梅州有养生休闲旅游的倾向,我将我的旅馆打造成民宿。”李焕祖说,黄坑村有许多村民都看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纷纷投入到旅游相关产业的创业队伍中。
根据梅州市旅游局统计的数据,“十二五”期间,梅州市旅游总收入1035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10176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4.5%和32.8%。其中,2015年,梅州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0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3亿元。“‘十二五’期间,整体旅游总量呈持续攀升态势。”梅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15年全年旅游经济指标已超过“十一五”期间的旅游经济总量,旅游经济效益实现质的飞跃。
此外,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按旅游收入45%计算)占GDP比重达114.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3.8%。从数据上不难看出,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梅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高端化的重要依托力量,对城市发展的贡献逐步增大。“特别是国内旅游产业正在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这对于梅州旅游来说是极为利好的发展机遇。”上述梅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梅州市旅游产业整体框架基本形成,成为广东旅游产业明星城市。“十三五”期间,梅州旅游发展将走向“精装修”阶段。
“从上个5年旅游市场的发展来看,梅州旅游在产业空间布局、优质产品供给、相关产业融合、产业供给配套、产业主体培育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梅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认识到产业发展的局限,相关部门在广泛听取并采纳职能部门、旅游企业、专家学者、民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按照全域旅游的视角,‘一区两带’根据的要求,推动全市旅游产业集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发展模式,并重点培育养生休闲产业。”
梅州市也将加大“十三五”期间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根据《规划》,梅州市将在2006年至2020年间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发展旅游业。其中,2000万元用于加快重点旅游企业、重点旅游项目、旅游新业态、引客入梅奖励、特色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小镇发展;700万元用于宣传营销等专项支出;2017年前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补助新建、改扩建全市旅游厕所,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旅游业品质。
《规划》提出,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旅游总接待人数将达到5500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13%,总收入将达到570亿元。带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10万人,带动就业约35万人。
重心??加大力度培育新兴旅游业态
休闲旅游时代,游客对旅游地所依托的城市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梅州缺乏城市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如慢行街区、休闲岸线),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程度偏低。
“养生资源是梅州市具有区域垄断性的重要资源,但在产业转化方面,此前比较缺乏系统布局。”梅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梅州多数景区机械复制客家文化,多数旅游企业缺乏创新意识,造成大量旅游项目同质化竞争。“‘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根据‘一心一带三区’的布局,加大力度培育新兴旅游业态。”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立足梅州市城市发展战略愿景,推动梅州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围绕“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特色,加快构建以梅江区为旅游核心,以梅江韩江沿岸重要节点为纽带,形成“一心一带四区”的发展格局。其中,一心是指以梅江区为核心,建设辐射全市各区县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综合服务基地;一带为梅江韩江滨水旅游发展带,围绕此发展带各功能区重点项目沿流域辐射分布,建设湿地公园、生态驳岸等;四区为文化慢城旅游区、健康山水养生区、风情温泉度假区、文体康养休闲区。
“文化慢城旅游区是围绕客家文化发祥地梅县区和大埔县的资源及‘国际慢城’品牌进行打造。健康山水养生区则是围绕‘世界长寿之乡’蕉岭县和‘国家公园’平远县的品牌与资源进行打造。风情温泉度假区则主要在丰顺县打造潮客风情温泉城市。五华县和兴宁市将依托足球和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以生态养生、户外运动为主题的集聚区。”梅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一心一带四区”的发展格局,梅州将在各功能区培育新业态。
依托梅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南药温泉、热矿泥、富硒食品等资源为载体,试验传统旅游和新型旅游业态相结合,推动医疗+山水观光、医疗+休闲度假、医疗+养老养生、医疗+生态体验、医疗+体育运动、医疗+民俗文化的结合,打造面向国际的医疗养生旅游品牌。
同时,推动客家文化与时尚、现代、前卫艺术相结合,发展时尚客家旅游产品。推动梅州传统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工艺文化与创意艺术文化的统合,将历史怀旧与时尚前卫相结合、朴素自然与怪诞夸张相结合,推动梅州发展成为文化艺术创意交流、研学圣地。推动艺术书店、咖啡厅、主题酒吧、艺术画廊等休闲商业业态进入乡村,并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变果园为公园、林区为景区、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休闲观光基地等,悉心培育乡村精致休闲产品。
“‘全域旅游’是我市发展的方向,这5年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以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为抓手,推动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一体化。”梅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亮点??优化视觉识别系统打造城市名片
“十二五”期间是梅州交通快速发展的5年,多条高速公路建成或开建,梅县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也已突破20万人次,但交通的发展速度仍跟不上旅游发展的脚步。梅州尚未形成快速交通环线,到各县区旅游基本需要到梅江区集散,梅州高铁的建设仍处于启动阶段,机场等级偏低等限制了梅州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此外,梅州虽然在2015年广东省21地市游客满意度调查中,囊括所有调研项目8个第一,但旅游相关公共服务能力与全域旅游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根据《规划》,这些限制梅州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解决。
除了部分高速公路将在2020年底前陆续建成,部分国省道将扩能改造,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外,梅汕高铁有望在2019年底前通车,推动梅州进入高铁时代。而梅县机场的迁建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新机场开航后,有望在2030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92万人次。
按照景观景道要求,“十三五”期间,梅州将对城市黄金旅游廊道进行整改优化,打造植物景观灿漫缤纷、艺术景观特色鲜明、驿站设施功能丰富的花园城市风景廊道。重点建设市区到松口的东北线和市区到五指石的两条风景游线。择址规划建设自行车绿道,并配套自行车驿站。同时,以梅江、韩江为重点,重点打造梅江区中心城区段、梅县区松口段、松口—三河—高陂—留隍段等旅游特色航道,引入游艇、船型餐厅、观光游船等不同档次的游船,与码头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形成水上观光系统。
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也将在5年内得到提升。梅州将全面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的示范应用,实现智慧旅游覆盖50%以上景区、酒店、旅行社。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机场、车站、景区、宾馆饭店、乡村旅游村等重点涉旅场所的无线上网和光纤上网环境建设,确保A级以上景区和星级酒店WiFi/光纤全覆盖。同时推进3A级以上重点景区智慧旅游应用开发试点的建设,主要景点设有电子客票系统、实现游客流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推进数据开放共享,依靠大数据挖掘,开展有针对性强的旅游营销。鼓励社会力量创建“线上展示+线下销售”。
优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将是梅州“十三五”期间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一大亮点。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梅州将通过对旅游地、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历史文脉、特殊产业的研究,提取特征鲜明、形象活泼、亲切动人的主题色、主题符号,绘制视觉识别符号,设计吉祥物,并将其应用于旅游标识系统、公关礼品系统、旅游创意商品系统、城市办公用品系统、景区门票系统等。基于梅州城市植被色彩过于单一考虑,梅州将对城市重要交通廊道、城市公园、历史街区、古村落进行花园化景观营造。5年后梅州有望成为一个花开四季的大花园。
同时,以客都系列元素为题材,梅州将创作城市雕塑、墙画、喷泉等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布设于凌风东路、攀桂坊、剑英公园、梅江桥、梅江两岸等城市精品公共空间中。
“一心一带四区”
“一心”
以梅江区为旅游核心,建设辐射全市各区县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一带”
梅江韩江滨水旅游发展带,围绕此发展带各功能区重点项目沿流域辐射分布,建设湿地公园、生态驳岸等
“四区”
文化慢城旅游区、健康山水养生区、风情温泉度假区、文体康养休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