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社会呼吁齐心协力整治网络暴力

法制网-法制日报
原标题:韩社会呼吁齐心协力整治网络暴力
□ 本报驻韩国记者 单士磊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在韩国逐年增多,一连串因网络暴力引发的艺人自杀、抑郁等事件的发生令人不得不愈加关注这一社会问题。1月9日,韩国C-JeS经纪公司就网友恶意跟帖诽谤其旗下演员李政宰和JYJ组合成员金俊洙的两起事件分别提起诉讼。随着越来越多深受网络暴力侵害的艺人、名人拿起法律武器起诉网络暴力行为的制造者,韩国民众也愈加关注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呼吁政府和立法部门出台相关法案,并加强现有法律的执行力度。
名人起诉网络暴力
在韩国,由于网络监管不力,一些奇谈怪论、流言蜚语仿佛找到了滋生的土壤不断被传播,甚至展现出超强的杀伤力。据韩国媒体报道,自2015年至今,韩国多名艺人和知名人士纷纷向网络暴力宣战,搜集相关材料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严惩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例如,韩流名星裴勇俊将在其结婚消息的有关报道中持续恶意回帖的30多名网友一起告上法庭;著名歌手IU也于去年11月就网友以合成照片、捏造虚假事实、散布谣言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的种种网络暴力行为向首尔江南警察署提起控诉,其所在经纪公司表示已搜集齐了相关证据材料,等待司法部门的判决;2016年1月9日,韩国C-JeS经纪公司就网友恶意跟帖诽谤其旗下演员李政宰和JYJ组合成员金俊洙的两起事件分别提起诉讼。受到网络暴力侵害的人士均表示,“对于恶意跟(回)帖行为,绝不迁就、绝不妥协、绝不调解。”
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韩国普通人也加入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尊严的行列。据报道,韩国SK传媒曾在其热门话题讨论空间中就“你如何看待刑事处罚互联网上恶意制造、传播流言蜚语者”的问题进行过专门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8609票中有87%(7529票)的人认为“因间接带来严重心理伤害,应诉诸法律严惩”。当然,也有12%的参与者发表了对立观点。
执法不严造成恶性循环
虽然许多韩国民众拿起法律武器向网络暴力宣战,但仍有许多网友乐此不疲,热衷于网络跟风并恶意传播一些捕风捉影的是非,且该现象在韩国呈现出逐年增多之势。
据韩国司法部门统计,2014年因在网上遭受名誉毁损或污辱而提起诉讼的案件为8800余起,2015年此类案件却急增至13000多件,2016年开年以来,此类案件的增长势头仍不曾减少。
韩国互联网振兴院曾针对12岁至59岁年龄层的民众做过一次“互联网伦理文化实态”问卷调查,企图找出出现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约48.6%的人表示“心情不好所致”,而表示“想反驳别人意见者”为47.8%。通过调查归纳出最令人担忧的结论是,普通民众意识不到恶意回帖是种网络暴力行为。
其实,韩国现行《信息通讯网使用与信息保护促进法》针对通过网络或智能手机散布流言导致名誉毁损行为有专门的处罚规定。凡是散布虚假谣言者,经认定证据确凿,将判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00万韩元(约合27万元人民币)以下罚款。即使散布内容有事实根据,只要对受害者名誉造成毁损,被告方仍将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然而,在现实中,针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执法力度欠缺。例如,在网络诽谤致名誉受损的诉讼案中,大多数案件均以处罚金结案。韩国大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因违反《信息通讯网使用与信息保护促进法》在一审中接受刑事处罚的共有1706人,而其中852名(约占49.9%)只给予了罚金判决。而且,在判处罚金的案件中,对被告方的处罚金额也只是“蜻蜓点水”。例如,2015年8月韩国法院对涉嫌恶意造谣诽谤艺人任昌丁的被告金某等3人作出判决,后者诽谤罪名成立,仅分别被处以罚金80万韩元(约合4320元人民币)。
韩国律师卓庆国认为,在美国等国家,对于名誉毁损等民事诉讼案件,一旦认定罪名成立,将判处以巨额名誉损失金惩罚。由于犯罪成本较高,民众不敢轻易以身试法。反观韩国,在民事诉讼中,即使胜诉也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只能再提起刑事诉讼。韩国媒体认为,这些不疼不痒的罚金判决反而助长了网络暴力行为的传播,今后应出台相关法案加大制裁力度,阻止网络暴力蔓延。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