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大将军桓温北伐时路过的“金城”在哪 大文豪庾信思念南京为何写《枯树赋》

扬子晚报

关注

原标题:大将军桓温北伐时路过的“金城”在哪 大文豪庾信思念南京为何写《枯树赋》

今天摄山新城的地标石

庾信生活在六朝时代的尾声,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不幸的是,他经历了让六朝繁华毁坏殆尽的“侯景之乱”,本人虽得以逃生,却漂泊在北方。满身的才华既让他收获盖世功名,也是他永远甩不掉的负担。北朝因庾信的才华予其高官厚禄,庾信却失去了人身自由,无法返回南京故土。遥想着故土南京栖霞一株柳树,他将数十年来经历的悲欢离合,倾诉在笔尖,写就一篇传唱千古的《枯树赋》。

南艺人文学院 丁子

实习生 盛婷婷

扬子晚报记者张可

【名篇佳句】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枯树赋》(节选)庾信

【渊源典故】

要读懂《枯树赋》先得了解庾信。他“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而庾信又久负盛名,他因而被留在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故世称其为“庾开府”。南方建立陈朝时,与北周通好,流寓北方的人士准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节选的片段中作者引用了“桓公叹柳”的典故,以枯树自比,寄乡关之思于枯树之景,悲切之情尽在其中。文中的“桓大司马”指桓温,东晋简文帝时官至大司马、丞相。西晋永嘉之乱后,桓温的父亲随司马睿从北方南渡到建康。他一生志在收复中原,先后三次率军北伐,皆不利,可谓壮志难酬,乡愁难解。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开始第三次北伐。途中,大军来到金城(位于今南京栖霞),看到34年前自己当琅琊郡内史时手植的株株细柳皆已粗大合抱,不由感慨长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攀枝执条,独自流泪。

上文中提到的“金城”与今天的南京有着很大的关联。据记载,东晋元帝在江乘县侨置南东海、南琅琊、南东平、南兰陵四郡。南琅琊郡寄治在江乘县的金城。金城最早是三国时东吴修筑,《三国志·吴书·孙和传》中记载:宝鼎二年(267年)十二月,“皓于金城外露宿。”到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任南琅琊郡内史,请求割丹阳郡江乘县境以立郡。金城的地理位置大概确定在东阳镇。东阳镇旧址即今南京市栖霞区摄山镇东阳街。新中国成立前后,属句容县东阳乡;1953年7月,划归南京市,隶属于九区(栖霞区),1958年10月撤乡,改为东阳大队,1983年改村,隶属摄山镇。

【今日探访】

如今的金城位于栖霞区西岗街道辖域内。辖区大致位于九乡河以东,312国道以北,东与镇江句容市宝华镇接壤,南与江宁区汤山、麒麟两街道接壤,辖区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仙林大学城相重叠。

如今当地居民更习惯叫它“摄山新城”,记者探访时来到辖区内的一个社区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块大石,上面刻有“摄山福地”四个大字。广场一侧还有一堵浮雕墙,上面刻有古江乘邑牌坊等历史景观,简述了金城的历史。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一块刻有舞龙画面的浮雕了,上面刻有一支正在表演舞龙的舞龙队,人物刻画活灵活现。而舞龙自古以来也是这片区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活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当年让桓温慨然叹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柳树早已不在,如今周边已经拔地而起了数栋高楼。城非当年城,但庾信的乡关之思却能穿越千年引起共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