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创新时代需要更多“摘星手”

重庆日报
原标题:屠呦呦:创新时代需要更多“摘星手”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015年,一株名为青蒿的小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出现在了中外媒体醒目的位置上。诺贝尔奖的荣誉殿堂上,再现中国脸孔。而作为国粹的中医,也终于与世界有了一次隆重的见面和对话。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份荣誉,是对屠呦呦及其团队为战胜疟疾、护佑人类健康所作突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智慧”的赞赏。梦寐以求的科学皇冠被中国人摘到手中,体现了中国科技的繁荣进步,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作为国内首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熨平了国人由来已久的“诺奖情结”。但在欢欣鼓舞之余,更是发人深省:屠呦呦之后,会否有更多精彩续篇呈现,会否有更多登临科学顶峰的“摘星手”出现?咀嚼这份荣誉,不难感知:创新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创新,无疑是这个时代最鲜明、最活跃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更是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在利好政策的滋养下,万众创新春潮涌动,全民创新蔚然成风。
不过,科技创新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在未知领域实现更多零的突破,要摘得科学夜空中的最明亮的星辰,必须要有孜孜不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持,这既是屠呦呦成功的密码,更是创新时代必须坚守的品格。
科学之路从不平坦,创新之途常常是“摸石头过河”。创新潮流涌动,在坚守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清理创新领域的泡沫和暗流:曾把科研领域搞得乌烟瘴气的学术腐败要割除;曾让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迷失的功利雾霾要驱散;曾捆住创新者手脚的体制机制要松开……只有让学术风气更纯正、创新机制更开放灵活,更多如屠呦呦般的科学“摘星手”才能涌现出来,更多诸如青蒿素的先进发明成果才会孕育成熟。
“十三五”即将启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创新驱动战略下,继屠呦呦之后,必然会有更多的科学“摘星手”在中国的创新浪潮中涌现出来,为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注入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为人类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