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155年前造谱的《郭氏家谱》证明台商郭台铭是郭子仪后人?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关注

原标题:155年前造谱的《郭氏家谱》证明台商郭台铭是郭子仪后人?

葛万村党支部书记郭揪柱讲解《郭氏家谱》的相关情况

柜门上雕刻着“郭氏家谱”4个大字

第二道门上雕刻着一些图案,两边配有一副对联

在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记者看到一部《郭氏家谱》,其造谱时间为155年前的清咸丰十年。经后人续谱,泽州籍台商郭台铭父亲郭爱物的名字收录其中。

A 家谱保存在特制的柜子里

“《郭氏家谱》在村里就不是秘密。”12月1日上午,在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村党支部书记郭揪柱对记者说,“这部家谱就放在村委会楼上,村里人都知道,只是不为外人知晓。”

地处泽州县西南部山区的南岭乡,距晋城市区36公里。所辖葛万村为台商郭台铭故乡。

68岁的郭揪柱退休后本来在晋城市区居住,今年5月,他回到老家葛万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村历史悠久,至今村内还保存着汤帝庙、三官庙、棋盘院等古建筑。“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尤其是对古文化的传播。”他回到村里,又想起了《郭氏家谱》。

《郭氏家谱》装在一个特制的立式木质柜子里。柜子与台座是连体的,柜门顺着柜子两端的凹槽由上而下插入其中后密闭。

可能是年代已久,柜门上的油漆几乎失去了光泽,而上面雕刻的“郭氏家谱”4个楷书大字非常清晰。

戴着白手套的郭揪柱打开柜门后,记者看到里面还有第二道门。虽说第二道门也是木质的,但门上雕刻着形似龙、荷花等动物和植物图案,两边配有一副对联,均为描金。对联的门额为“本支百世”,门联为“绵瓜瓞於万年,衍云礽於千古”,中间竖写着“先代祖考在位”。不难看出,造写家谱者意寄望于后代平安、繁衍昌盛。

将二道门抽离柜体,掀开包裹着的宣纸,藏青色封面的家谱进入眼帘。

家谱纸质为棉纸,长39厘米、宽17厘米。如此大开本的家谱,不能不令人称奇。

B 家谱有4册均为线装

《郭氏家谱》造谱时间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初一,为郭氏第十四世郭廷申重修。

《郭氏家谱》共分4册,均为线装。由于历经155年,存放在柜中最上面的一册,可能由于浸水、虫蛀等原因,封面及内页已出现破损和粘连。其余3部家谱保存完整。

“造谱邑痒生郭氏郭廷申,助理郭善政、郭善聚。大清咸丰十年十月初一日。”翻开“郭家二门家谱”扉页,清秀的小楷字体映入眼帘。

“葛万村500多口人,90%以上都姓郭。”郭揪柱说,“原来在村里一直有种说法,我们是郭子仪的后代,是明朝时期从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的。”

据郭揪柱讲,葛万郭氏始祖为郭德广。早在明朝时期,郭家包括郭德广在内的四兄弟由洪洞大槐树向各地迁徙。四兄弟到泽州后,只有老二郭德广留在葛万,其他三兄弟远走他乡。

“老人们传下来说,郭德广患有残疾。”郭揪柱说,当时郭德广首先落脚在一个叫“小南庄”的村子,后来才到葛万定居。“‘小南庄’属于现在的犁川镇,距葛万不远,现在已没有人居住了。”

郭德广定居葛万后,生有二子:郭县、郭州。从现存家谱来看,郭州又生六子:郭文深、郭文进、郭文冬、郭文朗以及郭文章、郭文春。但却不知为何,现存的《郭氏家谱》仅存四册,分别命名为“长门”“二门”“三门”“四门”,没有郭文章、郭文春的家谱。

一族分为四门,《郭氏家谱》为每门各立一谱。郭氏四门之中,二门郭文进人丁最为兴旺,以读书者居多,在当地威望颇高。郭揪柱便出自“二门”。

C 家谱里有郭台铭父亲郭爱物的名字

郭揪柱说,台商郭台铭先生一家也出自二门。

顺着郭揪柱的引导,在二门家谱中,记者发现了郭台铭的父亲郭爱物先生的名字。顺此线索,郭台铭祖上一世到十九世的姓名清晰可见:郭德广—郭州—郭文进—郭朝阳—郭登贵—郭秋尧—郭自立—郭光池—郭承果—郭宗芳—郭世璠—郭洪太—郭兆鳞—郭廷美—郭良臣—郭福祥—郭怀森—郭贞芳—郭爱物。“也就是说,郭台铭是郭氏家族第二十代。”郭揪柱说,“葛万郭氏起名都有一定规律可循。按照辈分儿排,我的辈分儿要比台铭先生高!只不过小时候老人没按辈分儿起名字。”

郭爱物生于1922年,生前曾经回乡探亲,捐资助学帮助家乡发展教育。2002年时,他因病去世。如今,村里为他塑像,以示纪念。

D 葛万郭氏始祖为“汾阳王”?

提起《郭氏家谱》,就不能不提一个人。“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将家谱延续至今。”郭揪柱所提的人叫郭爱民是葛万村人,为郭氏后裔。上世纪90年代,从晋城市某单位退休后,郭爱民回到村里一直从事《郭氏家谱》的延续保护工作。2013年,年近八旬的郭爱民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郭氏家谱》问世以来,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灾难。第一次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人口已发展到鼎盛时期,突然降临了一场特大奇荒,原有1300多口人的村庄里,死离逃散者达1100余人,灾后仅剩270余口了。”从郭爱民遗留下的相关资料可以窥探到,《郭氏家谱》背后的传奇经历,“第二次是从清末民初起,因战乱连连、人心惶惶,使《郭氏家谱》断续近百年。”

《郭氏家谱》断续后,又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文革”动荡,装放在柜内的家谱东转西藏,最后被藏到村里的岭口机磨坊的角落下。1994年清明,郭爱民等人将藏着的家谱从机磨坊搬回,重新开始续写家谱。

“问我祖先居何处?汾阳爱子有古冢。葛万郭氏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1997年,郭爱民在《葛万村郭族世系图简介》中写道:“我先祖唐朝儒将郭子仪(697年—781年)曾力挽狂澜,平息安史之乱,其功彪炳史册。公元762年2月,被肃宗皇帝封为汾阳王。汾阳乃子仪公的建功立业和封王之地,也乃公后裔繁衍生息的沃土。”

从郭爱民留下的文字可以得知,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郭德广四兄弟由洪洞大槐树迁移至晋城西南的葛万村,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那么,按照郭爱民所言,葛万郭氏之始祖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是否有确切的证据?查阅《郭氏家谱》,后三门家谱的扉页没有查到相关文字,由于“郭氏长门家谱”的扉页纸张出现粘连,无法查寻到能印证此说法的直接文字。

郭揪柱说,郭爱民生前留下的文字显示,《郭氏家谱》的《家谱序》中曾有段文字记载:“粤稽我祖汾阳王,忠于辅国,严以治家,闻望所著,称极盛焉。”“嗣后,余始迁之祖,卜居于凤邑西南五十里之葛万村,斩棘辟荆,忠厚开基,迄今历十四世,延蔓三百余家。”

1985年建市的晋城,古称泽州,当时所辖晋城等5个县。其中的晋城县古称“凤台”,为泽州府治所所在地。晋城市建市时,晋城县分为城区和郊区,郊区后改为泽州县。《家谱续》中提到的“凤邑”,也就是泽州府治所凤台县城。

“古人续写家谱,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应当不会夹杂趋炎附势的心态。从《郭氏家谱》本身来看,装放家谱的柜体非常考究,说明郭氏家族在当地是很有身份的。”12月2日,晋城市文化学者李俊杰谈起《郭氏家谱》时认为,由于年代已久,尽管现在找不到确切的第一手文字记载,葛万郭氏尊汾阳王郭子仪为始祖,也是真实可信的,因为村民们的口口相传并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本报记者 李吉毅

了解更多详细内容,可用手机扫描本报官方微信二维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