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待解之谜:将士遗骨怎归故里

广州日报

关注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碑前摆满了花篮。 学生时代的李荣熙(翻拍)。

因知情者故去和史籍稀缺 淞沪战役300余粤籍阵亡将士身世成谜

“一·二八”淞沪抗战

据史料记载,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大规模出兵进攻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三万之师拒敌十万之众,以劣势装备与拥有精良武器的日军激战了33天,经历了大小100多次战斗,毙伤日寇万余人,迫使日军三易主帅。5月5日,国民党当局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结束了这场战役。

天色湛蓝,艳阳高照,人们携老带幼,怀抱素菊,走进烈士墓园,祭奠英灵,追思当下幸福生活的由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获悉,迄今为止,有396名抗战英灵魂归故里,他们大多数长眠于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以下简称十九路军陵园),也有4人身故后葬在银河公墓。令人扼腕的是,392具淞沪战役粤籍将士尸骨如何送返广州,由于知情者故去和史籍的稀缺,已成为难解之谜。此外,阵亡将士墓碑曾被损毁,如今只剩下40多座。

据悉,去年9月,国务院公布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广东2处,广州仅1处,就是十九路军陵园。

文/广州日报记者谭秋明 通讯员印锐图/广州日报记者莫伟浓

蔡廷锴将军长孙、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历史研究会会长蔡醒民介绍,参与“一·二八”淞沪战役的十九路军,其前身是第四军,专门挑选军中的勇敢善战之士组成,而十九路军的将士多数是广东籍,还有小部分是湖南、广西、江西等地。

私家狩猎场变为公墓

淞沪战役当中,大批将士阵亡,几乎全部都是就地掩埋,如何令英魂安息,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因这些阵亡将士多数是广东籍。其时,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的参谋长黄强毅然捐出了他在广州的私家狩猎场,用以兴建十九路军坟场。“黄强的生平和在抗日军队中的任职,有不同的记载,仍有待进一步考证。”陵园管理人员补充道。

据记载,十九路军坟场其范围东含现在的东风公园,西至环市东路,北过先烈东路,南及广州大道,原为一片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山林坡地。

据参与十九路军坟场营建的张景陶忆述,十九路军坟场的建设,先后花了20多万元。奠基时,“仪式非常简洁,几位筹委主持,在一块石上写上陈铭枢和蒋光鼐的名字。由于坟场位置较大,当时是一边建筑,一边设计的。”他记得,纪念室和抗日亭是墓碑建好后加建的,纪念室当时用作墓庐,供前来拜祭的人们临时休息。

仅剩40多块墓碑

“现在,十九路军陵园有两个难解之谜。”陵园管理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1934年1月,392具粤籍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的尸骨被移送回广州,举行丧礼和祭仪。然而,这么大规模的尸骨移送如何实现?陵园方面经过多年寻访和多方求证,依然没有找到答案。“我们了解到,战役之后,阵亡将士就地掩埋,其后,有部分(遗骸)被移送到苏州和南京埋葬。而广州的规模应是最大的。”这位管理人员表示,园方推断,这些将士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衣冠冢。最初,整体迁往广州时,就分成了将士墓和战士墓,其中,将士墓石棺202座,战士墓石棺190座,每一座墓前都立有碑,简要记录将士姓名、籍贯、何时入役等。

“第二个难解之谜,就是这些将士的身世之谜。”这位管理人员解释,在“文革”中,这些将士的墓碑被大量损毁,如今,将士墓只剩下碑石30多块,战士墓剩下碑石10多块。改革开放后,202座将士墓,仅邓世增、吴典、石炎华等后人,能够找回先人墓碑。

《十九路军史》等将面世

据蔡醒民透露,将于近期推出《十九路军史》《十九路军人物志》《十九路军文献汇编》等史书,目前正与十九路军陵园管理处、广东省南方软实力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一起推动史书的编撰和出版。

蔡醒民称,目前虽然有大量记载抗日战争历史的书籍,多数有专门章节记叙淞沪战役,而研究会此前也出过9本与淞沪战役相关的书籍。“作为后人,我们觉得做得还不够,我们要出版专业的史书,留给后人,以免这段英雄的历史被湮灭。”他介绍,《十九路军史》约在8个月至1年左右完成初稿。而《十九路军文献汇编》的难度将更大,将搜集当时相关的报刊、电文等,还考虑将日本方面与之相关的报道、记载纳入。

李荣熙:侨乡之子投笔从戎壮烈殉国

李荣熙,生于1899年,广东省台山市附城筋坑良边村人。

李荣熙素有大志,常说:“男儿生当斯世,当为国家社会效力,不能老死牅下”。1920年师范毕业即考入北平政法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该校研究院攻读政治学,1926年毕业。

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政权的大革命时期,国家急需军事人才。李荣熙得到国民革命政府要员李烈钧、石青阳赏识,被介绍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1928年毕业回国,从此进入军旅生涯。初入国民革命军蒋光鼐部六十一师任上尉参谋,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擢升为少校。后又晋升为中校团副兼六十一师第九旅第十八团第三营营长。1930年该部改编为十九路军,李荣熙任六十一师一二二旅第六团第三营中校营长。

“一·二八”抗日战役中,李荣熙奉命率第三营由南京赴上海增援,驻守蕴藻浜。2月13日晨,日军以优势兵力狂攻我军阵地,李荣熙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率队奋战,击退敌军多次冲锋。战斗至下午8时,在我军增援部队配合下将敌击退。战斗中,李营长冒着枪林弹雨直冲敌军阵地,大大鼓舞了全军士气。13日下午3时许不幸中弹牺牲,壮烈殉国。时年33岁。

1983年,李荣熙被追认为烈士。他的墓葬设在家乡台山,建有李荣熙烈士纪念碑。

黄勖定:黄埔优等生舍身救战友牺牲

黄勖定,1907年出生于大埔的一个世家望族。其父黄荆石曾留学日本,是同盟会会员。黄勖定从小受其父革命思想影响,长大后立志从军。

1925年春,18岁的黄勖定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6年1月他以优良成绩毕业,效力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在北伐战争随队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以战功升任上尉连长。1930年,黄勖定所部编入十九路军。同年7月,黄勖定晋升为六十一师中校团副。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黄勖定所在的六十一师由南翔推进到大场、浏河地区,其二团在江湾担任警戒。日军原以为只要4小时便能攻下闸北,结果打了几天,闸北仍未攻下,于是日军决定增兵上海,2月13日日军向曹家桥发动总攻,企图由南而北渡过蕴藻浜,堵截我进吴淞要塞的后路。六十一师在纪家桥、曹家桥等地与日军激战,歼敌500余人,使进攻曹家桥的日军第二十四混成旅严重受创。2月21日,黄勖定率部渡河作战时,日军飞机在上空扫射,黄勖定眼看营副中弹受伤在水中挣扎,为救战友,他奋不顾身扑下河去,在敌机疯狂扫射下,两人均连中数弹当场牺牲,年仅25岁的黄勖定壮烈殉国。

(原标题:待解之谜:将士遗骨怎归故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