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中华百家姓之起源故事》第四站拜谒邓国侯吾离陵

山西新闻网

关注

——邓姓祖源地名人辈出

在河南省邓州市城区东南,有一座松柏翳翳、芳草萋萋的沧桑陵园——邓国侯吾离陵。这座高仅四五米,周围长不过十余丈的陵墓却沉睡着我国第一个见于正史的邓国国君——邓国侯吾离。2015年1月13日,《中华百家姓之起源故事》摄制组采风行第走进河南邓州,拜谒邓氏祖源、参访习仲勋祖居地,并实地考察了《岳阳楼记》诞生地、北宋著名的政 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创办的的花洲书院。

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据姓氏学家考证,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来自商周侯国——邓国的邓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邓公簋”条亦云:“邓国故地在河南邓县”(邓州在1913年至1988年为邓县),均明确指出,商周时的邓国故地就在河南省邓州市。夏朝初年,大禹把邓州作为都城,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中明确记载“邓为禹都”。后来,禹的孙子仲康把他的一个儿子封到这里,以邓为国名。

邓州市原政协主席、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德堂对邓姓的起源与繁衍有深入的研究。他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带领寻访者一同走进邓姓发源以来3000多年的沧桑:

吾离名宣,字吾离,是十九世邓侯。在位时他内修政理,外结邻好,使邓国中兴,屹立于列国之林,被称为中兴之君。吾离约于公元前700年病逝,葬于国都南郊,历经2700余年风雨沧桑,陵存至今。这是现存唯一的邓国国君的陵墓,所以人称之为“天下邓氏第一陵”。

据悉,现在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源自商周邓国。经过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全国。以“邓”姓“根”在邓州为载体,先后邀请390多人来自马来西亚、美国、香港、广东等国内外邓氏宗亲,回到邓州吾离陵和夏集乡邓营村开展了寻根、祭祖和联谊活动,参加邓姓文化研究座谈会,提高了邓州的知名度和“邓”姓“根”在邓州的凝聚力。

邓州不但是世界邓姓发源地,还是老一辈革 命家习仲勋的祖居地。在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德堂的陪同下,剧组总导演张清参访了习仲勋的祖居地,习营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北部十林镇,此地北依伏牛山,面迎卧龙岗,左襟湍河,右带朝水,九曲十八弯的堰子河,绕村前流向东南汇入湍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经村东流向京津。这里是邓州习氏的发源地,也是无产阶级革 命家习仲勋的祖籍地。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全国人口锐减,特别是中原一带,情况尤甚。是时的南阳,总人口才两万多人。邓州更惨,仅剩下四五百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芜。为改变这一现状,明政府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迁山西、江西、太湖一带的百姓入中原。这其中有一个叫习思敬的,来自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今新干县),迁到河南邓州的堰子里(今十林镇习营村)开荒种地。

(在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德堂的陪同下,剧组总导演张清参访了习仲勋的祖居地——习氏宗祠)

1882年,光绪年间,习仲勋的祖父为躲避匪乱和天灾,带着妻儿逃到了陕西富平,在中和村正式定居下来,后逐渐发展为习家庄。习仲勋,就是习思敬的后人。习仲勋出生于陕西富平,终其一生未曾涉足过南阳,但他对家乡十分关注。曾经多次说过:“我的祖籍在河南邓县(1988年改为邓州市)。是时,祖父只有二亩半地,日子过得很苦,加之天灾、匪祸不断,全家逃到了陕西富平。”

提起《岳阳楼记》,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著作于洞庭湖畔,其实范仲淹是在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个千古名篇。与家喻户晓的《岳阳楼记》相比,其诞生地河南省邓州市花洲书院在知名度上便稍显落寞了。当日下午,采风团一行走进这个位于河南邓州东南隅的小书院,探寻当年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历史印记。“花洲书院占地仅有126亩,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院,但就是这小小的一片土地,培养出了文状元贾黯、贤相李贤、帝师彭始抟及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等大批名人才俊,称得上是邓州的教育圣地。但是论起最知名的,还是要数书院的创建者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

在座谈会上,总导演张清对邓州丰富的文化底蕴赞不绝口,对于邓州市遍地的文化遗存保存如此完整表示了钦佩。在随后的双方交流中,张清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华百家姓之姓氏起源》的拍摄思路,希望能够在邓姓起源的拍摄中双方能够合作,同时,对于其他文化体裁,张清也表示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合作,让邓州的文化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

(原标题:《中华百家姓之起源故事》第四站拜谒邓国侯吾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