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南京白话传承人丁少华首次开门收徒

扬子晚报

关注

张永熙等相声界前辈也到场,见证丁少华收徒仪式。 郑幼明 摄

昨天下午,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著名南京白话传承人丁少华首次开门收徒,并在南京开心茶馆举办收徒仪式,新收的5名徒弟中,有江苏广播电台的著名主持人蓝天,安徽省马鞍山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杨斌,在校优秀学生张骄、刘嘉丰、章轩然。中国相声界泰斗、享有“南张北侯”盛誉的张永熙老先生,以及丁少华的师傅梁尚义等前辈也到场。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幼明 文/摄

“南京白话”即“南京相声”

南京白话又叫“南京相声”,与另一种南京民间曲艺形式——南京白局的区别在于,“白局”是用南京话“唱”的,而南京相声则是用南京话“说”的。南京白话流布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主要是以南京方言说、学、逗、唱。相传始于上世纪30年代。至1960年前后,南京曲艺名家李宗翰先生将其命名为“南京白话”,以示与北方相声的区别。2007年底,南京白话入选市级“非遗”。

继李宗翰、查志华之后,丁少华把自己排作南京白话的“第三代表演者”。如今,在南京莫愁新寓的开心茶馆的相声表演中,丁少华的南京白话已成为每晚保留节目。

“南京话平时说了也许不好笑,但台上说相声就很逗乐!”丁少华说,因为南京白话在表演上使用的是南京语言,逗笑则靠南京方言和脚本的喜剧性,内容强调了地方性、南京味,表演增强戏剧性成分。

像什么“阿吃过啦”、“干么事啊?”“硬正”、“胎气”、“搞得不得了”等,都是许多南京人常用的口头语,虽是生活语言,但在相声中却产生逗乐的艺术效果。而“生果仁、靸板、多展子、糟死八塘……”这些地地道道的老南京话说的是“花生米”、“拖鞋”、“什么时间”,虽然现在不少年轻人听不太懂,但却非常有韵味,如“糟死八塘”就是非常夸张的说法,糟是脏的意思,意思是洗掉脏要污染八个水塘。

传承“非遗”面临语言环境危机

丁少华说,现在,南京话也分“新”和“老”,新南京话是现在流行于多数南京人中的南京话。由于人员大流动的缘故,南京许多孩子已经不会说南京话了。2010年,丁少华曾被导演《金陵十三钗》的张艺谋聘为人文方言专家,协助教30多个小演员学讲老南京话,他惊讶地发现,不少南京孩子因从小说普通话,现在的南京话说不好,更不用说老南京话了,也就是说,南京白话面临语言环境方面的危机。丁少华认为,南京白话具有保留老南京的口头记忆的功能,又有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感,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有人传承下去。

链接

身为南京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化站站长的丁少华,2008年以来,他以及他教出的学生,多次随本报的“扬子社区行”,到南京各社区为市民无偿演出,为众多市民带去笑声和欢乐。“只有把根扎在市民当中,南京白话艺术之花才能常开。”丁少华如是说。

(原标题:南京白话传承人丁少华首次开门收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