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台湾

1月16日,2300万台湾人民,将在对岸人民的注视下,做出一个重要的选择。世界的目光,也再次投向这个紧依中国大陆的小岛。

在这四年一度的重要日子来临前夕,新浪新闻跨过海峡,走近台湾,试图寻找过去数十年,我们可能从未了解的台湾,也希望找到,我们一直很熟悉的台湾。

在历时半个月的走访观察中,我们努力用最多元的视角,用文字、影像、无人机及360度视频,在我们曾经十分熟悉的忠孝东路、圆山饭店、阳明山、渔人码头以及眷村,近距离观察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台湾。

12月26日上午10点,在横贯台北市东西区的忠孝东路三段、四段的交汇处,摩托车跟汽车呼啸而过,行人往来如织。道路两侧的大厦明显比台北其他地区要多要密。

就像所有大城市一样,步履匆匆的上班族,从这里向四面八方散去,而后消失在一座又一座写字楼内。

何承寰也是穿梭在着人群中的一员,不过比起旁人形色匆匆的样子,他的脚步要轻快的多。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潮,走过长长的忠孝东路,拐过街角,走入幽静的后巷,前往他的工作地——一块三平方米的空地,去为他一天的手冲咖啡工作做准备。

“不在乎事业有多大”

与一般咖啡馆典雅精致的室内布置不同,何承寰的咖啡馆在室外,占地也只有三平米,还是利用了一家理发店门前空地。在这三平米的空地里,何承寰搭建了自己的手冲咖啡工作台。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他的电动滴漏式咖啡机,若干试管等工具。他告诉新浪,每一支试管中都是冲调一杯咖啡所需的咖啡豆,且根据客人不同口味,配置了不同咖啡豆。

何承寰说,他很喜欢喝咖啡,却不喜欢连锁咖啡店,“都是一个味道,没特色”。因为这份喜欢,何承寰在34岁这年,结束了此前经营数年的成衣批发生意,决心要做个优秀的手冲咖啡师。

代表“大台北”的忠孝东路。

“以前做服装生意,每周都要去进货、发货、收款、付款,循环往复”,生意一直都算不错,但是他始终觉得没意思。何承寰最终选择了“很喜欢”的咖啡事业,但也要从头开始。他开始认真学习如何挑选优质的咖啡豆,选择如何掌握水温等。

何承寰坦承,他也想赚钱,但更多的还是考虑“如何把咖啡做好”。他说,如果认真把做事做好,钱自然也会赚到。

因为直接在室外手冲咖啡,何承寰的咖啡工作台也吸引了很多观光客,他也时常会和各地的游客交流。“之前有过大陆客人经过,看到觉得很新鲜,就会买一杯咖啡,跟我聊一聊”,也会有客人跟何承寰探讨各种咖啡的冲调方法、咖啡豆烘焙度等。

“我很享受这种氛围,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在乎事业有多大”。

“我要离开大商圈 到小商圈发展”

与何承寰一样“不在乎事业有多大”的,还有Nicole。

Nicole曾在台北著名商圈西门町经营着一家发廊。西门町是台北最被熟知的商圈之一,每到节假日,这里人头攒动,不仅仅是观光客必到的景点,很多台北的年轻人也在这里相约聚会,有因次商机无限。

2004年,Nicole在这里起步。十一年间,她的发廊从小小一间门店,发展成了拥有近30多位发型师的发廊。

事业发展顺利,但Nicole却在2015年选择了停步。

“生意的确是不错,但是都是流水线一样的作业,失去了热情。我就想,要不要换个地方,不在大商圈开店,去小商圈创业”。

这种想法并不是突如其来,一直喜欢去各地体验生活的Nicole在游历了伦敦、东京等地后发现:有个性的特色小店,存在于这些城市的各个角落,但是台北却比较少,“我就想,也许我可以的”。

不过真的要将一家店面搬走,也不是容易的事。

    • 忠孝东路上的年轻人。 摄影/邹璧宇

    • 台北夜晚的行人。摄影/邹璧宇

    • 台北街头的少年。摄影/邹璧宇

    • 夜晚的忠孝东路。摄影/邹璧宇

    • 热闹的忠孝东路。摄影/邹璧宇

    Nicole也犹豫过,周围的朋友也表示过担心。最终,Nicole还是决定要换个环境,去尝试一下。

    从下定决心到付诸实践,Nicole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最终在忠孝东路四段553巷,Nicole找到了合适的店面。

    2015年7月,这家20多平米的发廊开始了运营。相比于之前的二十多名发型师,新店只保留了两名,之前的流水线式服务,也改为预约制服务。

    在Nicole看来,预约制提供了更好的优质服务,“以前就是很快的剪完头发。现在顾客跟造型师会有更多交流沟通的时间,表达自己想法,而不是造型师一个人的事。”

    开业至今的半年里,小店的业绩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增长。

    Nicole觉得,相比于之前的忙碌,现在的她有更多时间,将精力放在造型与提升业务能力上。

    “选择忠孝东路后巷,是因为这里比较清幽、安静。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传达一个观念:要开心工作,不要太有压力”。

    台北一个旧物集市上用打印机售卖文创商品的年轻人。

    “台北在慢慢学会讲故事”

    无论是何承寰的手冲咖啡工作台,还是Nicole的发廊,他们在选择自己事业新起点的时候,都将目光投向了忠孝东路的“后巷”。

    对于大陆游客来说,更多的人熟悉忠孝东路是因为动力火车,可能还有罗大佑的《大家免着惊》。

    在动力火车的《忠孝东路走九遍》里,高亢的歌声,让许多听者无数次“神往”在忠孝东路上“走九遍”。

    不过,真要想将忠孝东路走九遍,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条贯穿台北市重要商圈的交通大动脉,全长有十公里,也是台北市东西区交通往来最重要的轴线,延线设置的十座捷运车站,同时跨越了台北的中正、大安、信义、南港四个区。

    忠孝东路在台北人的心目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承载了台湾人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早期,这是一条台南农村年轻人的打拼发展之路,而现在已经蜕变成全台湾流行文化的发源地,聚集着众多的商业办公大楼、购物中心、金融中心等。

    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台北文化局前局长刘维公告诉新浪,台北的发展,以前是以商业办公大楼、百货商场的开幕,为城市或者街区发展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忠孝东路后面的小巷子,箭头指向处就是忠孝东路。

    这被刘维公称之为“大马路文化”,忠孝东路就是典型的代表。

    不过在刘维公看来,当下台北城市的个性与细节,更多的隐藏在大马路背后的“后巷”之中。

    正是像何承寰和Nicole这样在后巷谋生的年轻人,让台北慢慢不一样。刘维公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自己的店铺、工作室选择在这里,用不大的店面展示自己的生活美学跟价值观。

    这一变化在旅游推介中也有体现,十年前的旅游书籍,谈到台北就是士林夜市、故宫等等,现在则会更多推荐后巷里别致的咖啡店、书店、画廊等等。这些就是最真实的台北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台北年轻人在时尚喧嚣之外的新选择。

    “华人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讲故事,或者追求的都是大人物的故事。如今台北已经慢慢学会讲自己的故事,在大马路之外的巷弄里,我们展示着属于台北的城市细节与美学,这正是台北的魅力所在”。

    敬请期待 遇见未知的台湾·第二站:寻找“王朝”的背影

    主创人员:

    文字:梁超 巴芮 摄影:邹璧宇 视频编导:张心 摄像:韩坤 后期:张笑然 产品:黄译纬 罗丹 页面设计:鲁宇 王岑 页面制作:陈会娟 吴彤 孟德华 杨金平 项目统筹:唐家婕 黄译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