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花的历史由来已久,相传始于隋唐,盛于宋代,直到今天,烟花是春节的一大习俗之一。点燃烟花,炫目的光彩在天空中绽放,充满了节日的喜庆。不过,看着美丽的烟花,你知道它的炫目颜色从何而来吗?
其实,烟花的颜色是一道“化学题”!烟花的五彩缤纷,来自不同的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金属盐类在高温下分解,不同的金属能产生不同颜色,镁(Mg)、铝(Al)燃烧时会产生耀眼的白光,锂(Li)燃烧时会发出紫红色光,钠(Na)会发出黄光,铜(Cu)会发出绿色光等等。根据这些原理,为了让烟花更加明亮、颜色更加鲜艳,烟花药剂中还根据颜色需要添加了金属化合物。所以,你看到的五光十色,其实就是金属在燃烧,它们撑起了烟花的“高颜值”!

不过,国家标准明确禁止烟花爆竹使用砷、汞、铅化合物,镁粉,没食子酸和苦味酸,禁止氯酸盐与硫化锑进行配伍,但一些企业、作坊会违规在烟花爆竹中添加这些成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大脚印”烟花让人记忆犹新,2015年蔡国强的又一烟花作品“天梯”美瞎观众的眼睛。天空中各种形状的“高颜值”烟花让人觉得很神秘,而形成这些图案的原因,可能让你惊掉下巴,它就这么简单?!
先拿“天梯”来揭秘,它是借助设备造型来实现的,热气球拉起绳梯直入空中,再点燃烟花就形成了火花天梯。除了这种借助设备产生形状的,还有就是药剂的排列组合。那些笑脸、心形、五角星的烟花,是烟花内部药剂摆放的不同造型,那些喷花、蝌蚪乱窜、翻跟头的形状,是利用了“喷波”现象,一些未燃尽的金属颗粒被喷出,遇到氧气后二次燃烧;那种一亮一熄的脉冲闪烁效果,是因为药剂中含有能产生大量残渣的材料,金属药剂燃烧使烟花色彩斑斓,残渣覆盖到待燃烧的药剂上,烟花变暗,等到药剂再次被点燃,烟花又明亮起来。
说白了,你看到的美轮美奂,就是不同金属颗粒和药剂的排列组合,他们在空中排队燃烧!

烟花绽放之后,留下满地的残渣和空气中弥漫的刺鼻味道,如果你以为“烟花”的生命到此就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它还在空气中绵延。
烟花的刺鼻味道是因为含有多种有毒有害气体。烟花爆竹中有硫磺粉、金属粉、硝酸盐、高氯酸盐等等,燃放后会产生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和烟尘颗粒,这些气体和烟能尘瞬时提高PM2.5浓度。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发现,3只小鞭炮就足以让30m³内的PM2.5浓度超标16.4倍。山东大学还发现,烟花燃放的有害物质可以造成50公里外的区域性雾霾。环保部发布的数据也显示,烟花爆竹导致除夕至初一全国多数城市PM2.5浓度快速上升。虽然北京、河北等地环保部门也表示,烟花并非雾霾形成的“主因”,只是“帮凶”,但烟花带来的瞬时PM2.5浓度暴涨是切切实实的。





不过,更可怕的并不在与此,提高烟花“颜值”的金属化合物在燃烧之后并不会消失,它们会慢慢落入土壤河流。经过自然循环,也许就会进入蔬菜、粮食、水产品,形成新一轮的污染。

春节前夕,国家质检总局抽检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和陕西等6省300个批次的烟花爆竹产品,合格率仅有52.3%,相比2015年产品合格率下降了三成。质检总局解释合格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新标准实施,要求比以前更严格。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购买到合格产品的几率大大降低了,也许每两个烟花爆竹中,就有1个是不合格产品,潜在的危险大了许多。
每年春节期间都有不少被烟花爆竹炸伤的事件,烟花爆竹引发的安全事故也不少。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媒体共公开报道的烟花爆炸事故就有24起,其中16起发生在春节当月及前月,10起因私人非法制造以及非法存放烟花引发。安监总局监管三司司长孙广宇曾表示,每年四季度至次年春节期间是烟花爆竹事故易发、多发时期,10月、11月、12月、1月4个月发生的事故占到了全年事故总数的50%以上。烟花虽美,也很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