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11月9日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特朗普已经约见过至少23位商业巨头(含子女代为会见)。从时间分布来看,去年11月见了4位企业家;12月见了至少17位,且14日一次性会见了13位硅谷大佬;时间步入2017年,在1月9日,又分别见了中国的马云和法国路易威登大股东贝尔纳·阿尔诺。



从地域上看,与特朗普见面的企业家,大部分是美国本土商业大佬,如比尔·盖茨、蒂姆·库克等科技巨头,只有7位来自其他国家。其中6位来自亚洲,分别是中国的马云、日本软银集团的孙正义、印度的房地产商和菲律宾的总统特使;1位来自欧洲,即法国路易威登集团的大股东贝尔纳·阿尔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获选后身份特殊,特朗普的家人也开始出现在正式场合,代替或与特朗普一起会见企业家们。比如为了避嫌,在特朗普当选后第一时间飞赴美国庆贺的菲律宾总统特使、房地产商何塞·安东尼奥,就是由特朗普子女代为会见的。

特朗普会见的企业家可谓涉足行业颇广,有房地产圈的、制造业的、时尚圈的,最多的还是来自互联网科技圈的,有16位,占了七成。这些科技大佬们除了马云、孙正义是“外国人”,其余都是硅谷大佬,而且他们大部分与特朗普有“过节”。

美国大选时,14位硅谷大佬里大部分人支持的就是希拉里,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特斯拉的马斯克、FaceBook的雪莉·桑德伯格。政见不同还算不上什么,更有大佬曾被特朗普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展开隔空骂战。如特朗普公开批评苹果和IBM将工作机会引到国外,以致库克公开为希拉里造势;特朗普一而再再而三攻击亚马逊,亚马逊CEO贝佐斯回应,“会给特朗普在火箭上留个位置”……
去年12月13日特朗普与比尔·盖茨“单聊”后,第二天一次性与13位硅谷大佬“群聊”。媒体报道称,群聊场面“十分尴尬”,不过特朗普似乎心情大好,将分歧一带而过,还表示“你们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咱们之间没有什么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大有冰释前嫌之意。
不过,与特朗普会谈之后,不少企业家也转变了态度。比尔·盖茨说,希望特朗普能像前总统肯尼迪那样鼓舞美国人拥抱创新,特斯拉CEO马斯克还加入了特朗普经济顾问团。
有意思的是,一共发了3.4万条推文、被戏称 “以推治国”的特朗普并没有邀请推特参与“群聊”。特朗普团队认为推特公司“太小了”,可参会的多数企业并不及Twitter。

特朗普先后见了二十多个企业家,他们聊的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就业。这与特朗普竞选口号之一“让工作留在美国”一脉相承。面对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自2000年以来锐减500万人的现状,他给美国经济开出的“药方”是,让制造业和相关就业机会本土化。


特朗普与13位硅谷大佬讨论经济问题时谈到了创造就业机会;与软银创始人兼CEO孙正义见面后,孙正义决定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并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与马云约见后,马云更是带来了大礼包,将在未来5年为美国创造100万就业岗位;与贝尔纳·阿尔诺见面后,路易·威登公司有可能扩大它在美国的工厂。
特朗普要求制造业回流,增加就业岗位,为此也“怼”过不少企业,苹果也是其中之一。他还曾强硬表态“任何公司离开美国,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他的“强势喊话”之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美国第四大电信运营商Sprint、卫星通讯商OneWeb都积极相应号召,在美国本土增设岗位。甚至感恩节当天,特朗普还发推文自夸勤奋,说他在与一家空调制造商面谈,劝说后者不把工厂搬离美国。

在上任之前,特朗普动作频频,可美国的媒体们似乎并不满意。早在特朗普会见印度房地产商时,《纽约时报》就质疑其可能陷入利益冲突,利用总统任期来发展自己的商业利益。特朗普会见硅谷大佬之后,财经新媒体Quartz刊文说,特朗普与硅谷精英的会面,结果非常难看,特朗普展示了他的权力,他能够按自己的心意奖惩科技领袖们。
在特朗普与马云见面之后,即使可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华盛顿邮报》却刊文称,在特朗普和马云会面后就开始期待100万个工作岗位的美国人看来注定会失败,阿里巴巴谈论的只是“工作机会”,或者说在它平台上卖东西的机会,但那并不是美国人想象的工作。《新美国人》也分析,特朗普与阿里巴巴达成的合约可能会被沉重的政治色彩拖延或打断。
《芝加哥论坛报》刊文表示,特朗普想要实现任何一项他的承诺,都还长路漫漫。特朗普已经成功地赢取了企业家的欢心,但前景如何还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