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和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让MADE IN CHINA变成了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 “中国制造”真正实现了遍布全球市场。从纽扣、皮包到手机、汽车,在各种电影电视里也不难看见,欧美各国的大品牌和小地摊里,都能找到MADE IN CHINA的标签。随着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媒体也开始更加关注中国有哪些东西还无法自产。早在2002年,新华网和人民网等媒体就不断发声,呼吁要让中国制造向自主创新的方向转轨,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咱家高铁什么时候出?”、“大街上咋还都是进口车?咱国产豪车在哪呢?”去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中国连圆珠笔头都要需要进口,这再一次反映出,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从未真正成为一个制造强国。


圆珠笔之惑,也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挑战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文具行业人士概括国内圆珠笔产业现状为,缺乏核心技术,产量巨大、低价、利润薄,这也被称为“圆珠笔现象”。对此,领导们也没少喊话,光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在半年内两次给中国制造业敲警钟,科技部、工信部、质检总局的领导们也纷纷站出来表达对制造业升级的要求。然而国人到日本旅游抢购马桶盖和避孕套的新闻频频发生,难道这些东西也需要核心专利技术吗?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李普旺说:“并非国内胶乳质量不行,而是国内有些胶乳加工企业没有完全按质量标准做,为了经济效益,添加乱七八糟的东西。”


国内的企业大佬最明白这其中的无奈。某制笔企业经理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中国每年预计有380亿支笔出厂,但光鲜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也在采访中称:“我们可以造很好的飞机,但是核心技术不在我们这儿。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真正顶级发动机依然不在中国人手上。”据统计,我国在核心关键技术上有一半要靠国外,高端产品的开发技术,则有七成要靠外援。乘用汽车自动变速器100%从国外进口,高速列车上的自动装置也是100%进口……所以企业不是不想自产,而是真的造不出来啊!




早在2011年就启动的“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这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攻坚五年,终于有望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在采访中表示,除了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要真正制造出国际一流的产品,还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实际上就是制造业第一线技术熟练的高级技工,都需要经过数十年专业技术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可是当今社会,大家还是认为职业学校就应该是被高考淘汰掉的人才去上的,蓝翔技校也是一本二本学生嘲笑的对象,不仅城里的年轻人不愿当蓝领工人,就是农村的年轻人,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和就业困难,也没几个人愿意选择去做“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