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是印度GDP持续高增长的拦路虎
新浪新闻专栏作家:杨国英(著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
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印度风光一把了吗?过去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颗明星,最近两年黯然失色,就经济增速而论,可以肯定,中国最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而接棒中国的似乎是印度——来自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长7.3%,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实际上,2014年的印度GDP增速就已经超过中国,2015年只是进一步将差距拉大。
质疑印度官方给出的GDP数据,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一个年度的GDP统计数据或许可以适当上调,但是,不可能年年夸大,否则由此累积而成的基数效应,将会导致其后的数据越来越失真,徒惹外人笑尔。
其实,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当下印度经济增速超越中国是合情合理的。先说中国,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当下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回调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引擎也已从投资拉动过度到消费拉动阶段,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毕竟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反观印度,基于GDP总量小(仅为中国的1/5),印度经济显然具有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当前,在新兴市场里最被看好的“金砖四国”中,俄罗斯被油价拖累,巴西也一团糟,中国经济仍处在深度调结构阶段,而印度的后发优势则刚好突显。与当下中国相比,印度的人口与中国相当,但劳动力人口占比更高,人口红利尚待挖掘,其他的土地等资源优势也与十几年前的中国一样,可谓万事俱备只欠资金,而在以开放、实干著称的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之后,印度经济为之一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印度发展经济,走的是依然中国经济曾经走过的老路,比较而言,我不认为印度会比中国做得更好。“莫迪经济学”的内容,不外乎打造“印度制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国投资三点,这近乎就是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翻版。
基于此,我认为,在当前印度经济增速在已经迈入7.0时代之下,未来确实会迎来一轮高速增长阶段,但是,这一高速增长周期不可能维持太长,更不可能重复中国过去长达30多年高速增长的荣光。之所以这么讲,一是因为,对于印度这样一个欠发达国家,其人口红利和污染红利不可能维持过久,更何况,当前全球经济已经渐入通缩之境,印度相比当年的中国缺乏好的外围经济环境。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裹挟在传统旧守文化中的、且一直挥之不去的印度种姓制度,在印度经济中短期高速增长之后,势必将成为印度GDP持续高速增长的拦路虎——虽然,从表面上看,1947年印度独立后已经宣布取缔了种姓制度,但是,时至今日,在印度广大的农村地区,实质性的种姓制度依然极其森严。
印度种姓制度迄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其源于雅利安侵入、并定居印度河流域之后,时过境迁,原先基于肤色和族群设计的种姓制度,已经演化成近代以社会阶层为判准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四种,以伴侣阶层为主的婆罗门、以行政和军事官员居多的刹帝利、以及以雅利安自由平民为主的吠舍和以土著居民为主的首陀罗,除此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个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的阶层,这就是占印度总人口近1/5的贱民。
印度种姓制度的废而不亡,事实上将会打碎莫迪所谓的“印度制造”美梦,因为欲想使印度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首先必须有大批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产生大批量熟练工人的前提,除了要有大批量的劳动力与之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完善的基础教育和平等开放的社会文化。此外,种姓制度这一印度土壤下的文化糟粕,还会导致印度行政体制持续的低效和拖沓,而这对印度经济改革的系统顶层设计,在信息由上而下的传递、以及最终的落实上,均将会严重不得力。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瓶颈是行政干预导致的市场化不足,那么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就是整个社会太过分裂,种姓制度只是这种分裂的一个核心表现而已。
协同、合作才会有效率,因此,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很关键,而印度的现实是,连国内都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更谈何与全球经济进行系统全面的融合。
2015年的GDP总量,中国是67.67万亿人民币,印度大约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不要说总量上超越中国是痴人说梦,就是维持类似中国经济既往的高速增长周期也绝无可能。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并一直践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印度发展经济,则要面对社会极其松散的现实,当印度决策者不得不周旋于解决内部矛盾、化解决策阻力时,经济发展的效率必然会受到牵制。
印度是个给人惊喜的国度,比如美国有硅谷,印度有班加罗尔,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但这些成就顶多算是印度经济的珍珠,而整个印度经济要想持续高速发展,必然要克服比中国经济更多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