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缘何呈现反蓝亲绿态势?
文/杨昆福
台湾2016选举进入倒数阶段,蓝绿双方激烈的攻防战日益白热化。为了在选战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双方均最大限度地动用各种可能的资源,与对方展开猛烈的肉搏战。其中发挥形塑岛内舆论环境作用的台湾媒体,自然成为双方“零和博弈”的重要路径之一。
然而,台湾媒体虽大多以“社会公器”角色自诩,但在诸多议题上似乎对蓝营候选人较不友善。近段时间以来,国民党2016副候选人王如玄的“军宅案”持续发酵,岛内媒体铺天盖地加以批判,而相形之下,对同样卷入“炒地案”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则相对“宽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笔者认为,这既是受选举风向影响,也是整体舆论环境使然,同时更是岛内媒体内在产生结构性、系统性变更的表现。
其一,受“西瓜偎大边”效应影响,岛内媒体“见风使舵”。在当下的选战中,蔡英文选情大幅领先朱立伦与宋楚瑜。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岛内媒体对可能的当政者抛出“橄榄枝”,有助于它们今后各自的生存与发展。否则,诸如不给标案,抽走银根,高层换人,乃至吊销牌照等等“秋后算账”的事都有可能。以陈水扁为例,其在当政期间曾动用行政权力与资源对蓝营媒体进行整肃,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2004年6月,撤换拥有“官股”背景的台湾华视负责人,而安插挺绿人士进驻;2005年10月,以拥有“外资”为由,威胁撤销 TVBS牌照等等。这便不难理解,为何当下绿媒加码争宠,而蓝媒则似乎刻意示好了。
其二,岛内整体舆论大环境影响媒体议题设置。在岛内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各式社会议题不断发酵,矛盾层出不穷之际,绿营从中见缝插针、煽风点火。作为台湾当局主政者的国民党成为民意不满的焦点,以及岛内舆论批判矛头的标的。在岛内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之下,“打马反台当局”俨然成为台湾媒体有效提升收视率及阅读率的共通手段。这种现象在去年台湾学生“反服贸”运动以后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在去年底“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败之后,泛蓝阵营迷漫着浓厚的失败主义,蓝营名嘴在岛内媒体政论节目中,战力急速下滑,被绿营名嘴“压着打”。另外,绿营媒体意识形态浓厚,政治倾向较为明显,挺绿反蓝十分鲜明,并且不时以监督为名,行偷渡价值取向之实,营造“全民”抗马反台当局的“环境”。而蓝营媒体则相对注重所谓的“持平”及“平衡报导”,为彰显所谓的公正,时常让绿营乃至深绿发声。长此以往,无疑会给外界形成台湾整体舆论环境对蓝营不友善的印象。
其三,绿营长袖善舞,影响岛内媒体生态变迁。陈水扁当政时期,民进党在利用政治权力打压蓝营媒体的同时,不断扶植亲绿媒体,甚至让深绿地下电台“合法化”,抢占台湾言论市场。与此同时,民进党公然动用行政资源对岛内媒体进行置入性营销。国民党前民代邱毅曾爆料,陈水扁“执政”期间,仅亲绿电视台民视,民进党便花了高达5亿6571万元新台币的置入营销费用。在地方执政的县市,民进党县市首长则依旧动用行政资源不断对亲绿媒体进行培植;而民进党中央也十分重视舆论战的重要性,比如,民进党舆情小组笼络不少亲绿名嘴,不断给他们提供一手资讯乃至内幕,供其爆料。
而反观蓝营则严守所谓的“分际”,不但落实“党政军退出媒体”,让绿营趁机抢占舆论空地,还自我设限,消除对岛内媒体的置入性营销。无怪乎,今年7月,国民党中常委厉耿桂芳会感叹,全台湾22家新闻媒体平台中,只有两家比较亲蓝,并痛批“国民党最大的错误政策,就是让党政军退出媒体。”在蓝绿这种反差鲜明的结构性、系统性媒体经营中,岛内媒体生态呈现对绿营有利的态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为厦门卫视记者)
责任编辑:李清 SN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