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评论

【锐见】从严打专车到发牌,上海有互联网思维

综合

关注

10月8日,上海交通委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发放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滴滴方面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在通稿中表示,这是国内乃至全世界第一张由政府部门颁发的专车牌照。各方评论也是纷纷点赞。

专车平台在上海有了合法身份,这当然是件好事。回想滴滴等网络约租车平台,从出租车打车软件到专车、快车、顺风车,一路走来,几多坎坷。一方面约租车平台群雄争霸、拼命抢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频频打压、扣车罚款。出租车司机群体面对专车等新的市场竞争方式,也表现出强烈不适感,有地方为此发生了群体事件。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网络约租车管理办法迟未出台,各地专车身份尴尬,仍在灰色空间内运营。

包括上海,在前两年和其他城市一样,也出台了限制打车软件的措施,如禁止打车软件的加价功能,违者处以罚款。有一段时间,上海实施过早晚高峰时段出租车禁用打车软件的措施。去年上半年,上海还要求滴滴、快的接入四大租车公司电调平台,结果也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上海针对约租车软件的管理思路,也有一个适应变化的过程。

上海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推进专车平台合法化, 既反映了市场的力量,也体现了上海不断适应创新变化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决策勇气,也需要管理智慧。滴滴取得牌照后,其他专车平台可迅速跟进,在上海获得合法资质。上海的做法,可为其他地方探索专车平台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借鉴,乃至于对国家相关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产生影响。

还要看到,上海为专车发牌照,意义并不仅限于交通领域。这是因为,单纯从传统政府管理的模式和思维出发,地方政府罕见有这种魄力突破机制障碍和利益藩篱,为行业创新铺平道路。换言之,若不是拥有互联网思维,敢于开拓创新,政府部门和滴滴等市场主体之间,很难构建顺畅的对话沟通机制。专车平台出现后,多地政府部门纷纷采取打压措施,以维护出租车体制的虚假平衡,恰是受传统管理思维限制所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从根本上讲就是尊重市场、拥抱变化、敢于创新。从市场的角度讲,专车的出现填补了出租车市场的不足,有效提高了公共交通运能。从变化的角度讲,人们已越来越习惯于在手机端上通过叫车软件来安排出行。从创新角度来讲,网络约租车必将成为公共交通的主流模式。这一切是任何人、任何势力所无法阻挡的社会趋势。如果政府部门不跟随新变化、适应新要求,只会成为社会创新的挡路石。

虽说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万众创新”,力推“互联网+”,但可以说,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先拥有互联网思维,才可能有真正积极性去推动这场改革创新。专车平台就是“互联网+交通”,是当前国内最具创新表现的领域之一。各地政府看待专车的态度,可体现其是否真的拥抱变化、鼓励创新。口号喊得多响亮是一回事,关键在于,当创新真的来了,政府部门究竟怎么对待。专车就是这么一块试金石,暴露了一些地方管理部门 “叶公好龙”的面目。

上海的专车管理措施,择其要者,一是专车由平台审查后获得营运证,司机要取得上岗资格;二是要求专车定价须高于出租车;三是平台统一购买营运性质的相关责任险和意外险。专车管理的难点,就在于车辆和司机资质、安全保障以及如何避免过度冲击传统出租车行业,如今,“上海模式”提出了解决之道。

正如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所说,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专车这种新的业态,而不能一直用传统的方式去考虑。只要基于这样的开放和创新思维,无论是专车的合法化运营,还是其他“互联网+”新业态,就有可能挣脱传统管理体制的窠臼,走向新的未来。

(魏英杰)

责任编辑:黄睿 SN2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