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评论

屠呦呦获奖后的一个镜头

晶报

关注

肖擎

国庆发生了几件大事,屠呦呦获诺奖是其一。

有关屠呦呦个人,有关她获奖,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个人与团队、中医与现代医学、中国科技评价体制与国际的区别等等,讨论都很多了。这里,想说一下屠呦呦获奖后电视报道的一个镜头。

6日,也就是屠呦呦被宣布获奖的次日,央视“焦点访谈”做了一期《屠呦呦:这是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报道。应该说,反映很快,也很及时,不常在媒体露面的老 人对着镜头谈了一些。节目尾段,有个镜头,屠呦呦谈对获奖的感悟和评价。她说,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 家群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引起我注意的,不是她说的内容,而是动作。和节目里她的其他话语不同,回忆研究过程的种种细节,屠呦呦多自由谈吐,只有这个镜头,略微正式,在镜头没有给到的地方,应该有一份文本,屠呦呦照着读上面的内容。

这期节目由资料画面和现场采访剪辑完成。从画面来看,现场采访这块,屠呦呦多数时候是坐在沙发上,除了开头,后面摄像机的位置基本没有变过。现场采访,采 访什么,屠呦呦要答什么,记者和屠呦呦应有沟通。屠呦呦照着文本念的时间并不长,也许她对整个采访准备了文本,只是谈到这块时借助了它,也许这个动作根本 没什么特别意味,自然而然,但它让人以此观照镜头背后媒体操持的理念、凸显的态度,以及答者的运思与考量。

客观讲,每一个因卓越的创造而获得国际社会褒奖的人,因其所属的国家,因研究的团队性,奖励的性质都会被一定程度地放大。获奖结果宣布,往往会被一个国 家、一个领域,以及被社会舆论接力,但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国家因为在诺奖上不断突破,不断收获成果,认识和心态可能安放得更为妥当,有的国家则因得来之大 不易,因裹挟着历史因素,各方面的反应甚至起伏、波动都较大。

从拉斯克奖到诺奖,为屠呦呦身后的团队鸣不平的声音不少,屠呦呦也一度被指责不够淡泊名利。简单看,只是说个话而已,但这套话语背后裹挟了很多东西,科学 的、非科学的,使得一个人在面对媒体时要运筹措辞。“焦点访谈”《屠呦呦:这是献给世界的礼物》,自屠呦呦获奖始,至青蒿素项目背后的团队、中国科学界 终,节目推进所操持的理念、凸显的态度,正是把屠呦呦及其获奖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里对待,那个照着文本读的镜头,可以说是屠呦呦为这种理念、态度做准备进 而进行匹配的结果。

不能说这有什么错,但这个镜头让人感知,一个媒体在一个焦点事件、一个焦点人物身上加载的意义,它也让人管窥一个社会的观念系统、价值系统,以及焦点人物与它们的互动。

责任编辑:黄睿 SN2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