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正在参与本话题

北京学区房依然魔幻:一周涨40万,万元过户号再现

@证券日报
原标题:《北京学区房价格连续跳涨,过户大厅再现万元黄牛号》 “幸好买了,要不然又要多出几十万元。”刚刚在北京通州买下一套60平方米住宅的谢女士这样对记者表示。一周前,谢女士以310万元的价格购入了这套位于阿尔法社区的两居室,而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该小区同户型的两套住宅又分别以350万元和360万元成交,目前同户型已经没有新的房源供应。 记者随后在某中介的APP客户端上也看到,阿尔法社区最新签约的一套60平方米两居室,成交价正是360万元。 “本来想着政策一个接一个,舆论风向也变了,房价能降一降,结果从去年底开始,价格又开始涨起来了,春节以后连续看了几套也都被人家抢先买了,真不知道这波行情什么时候到头。”谢女士表示,最初本来是想买学区房,一方面是想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孩子上学考虑,可东西城好一点的学区房,最便宜也在300万元以上,且出来一套马上就会被买走,自己之前看好的几套都是这样,“这次春节后回来看房,真的是吓懵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现实往往比小说更荒谬。” 》》》抢手的学区房 在近期新闻中,市重点宏庙小学对口学区房卖出25万/平方米的价格,绝对是其中的热点。而在谢女士看来,这个价格虽然高但并不离谱,属于正常的市场价。“以我的经历看,学区房确实是火得一塌糊涂,太多人想买了,近些年几乎一直在涨。” 实际上,在购入通州那套两居室之前,谢女士也把目标定在了东西城的学区房上。 在去年楼市最为火热的那几个月,谢女士把手中的房子都卖了,然后一步到位购置了一套改善型住宅。手里还剩一点闲钱,则准备再买一套学区房。 按谢女士自己的话说,在财经领域工作多年的自己,早已不是当初刚毕业时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了解经济规律,懂得货币政策,知道国际关系,甚至跟很多经济学家有过探讨。随着2016年9月30日调控政策的落地,她断定2017年初房价会回调,因此决定持币观望。 而在去年“930”新政刚开始执行的几周里,房价也确实趋于平稳。谢女士则将目标再一次细化,即在东城区买一套小户型,如果未来东西城合并,东城区无疑将拉近和西城区房价的差距。 这一时期,谢女士看好了三套房子,一套是位于北二环外西营房的回迁房,39平方米大开间,朝北中间楼层,总价305万元。之所以把其列为首选对象,主要是因为其位于家长口中的“学区圣地”——德胜片区。 第二套是离西营房不远的青年湖东里,1986年的老房子,43平方米一居室,虽然朝南但是个顶层,总价330万元。第三套则是位于南二环外的沙子口区域,2005年的新永外文化用品商城,37平方米朝北大开间,总价195万元。 彼时,谢女士的想法是,这些老房子卖得已经不便宜了,随着政策的落地,2017年价格应该会降一降。 不过,事实却完全相反。仅仅2个月后,西营房的同户型卖到了340万元,青年湖东里的一居室卖到了390万元,新永外文化用品商城的大开间也卖到了240万元。 虽然眼看房价再次上涨,但在这期间,全国多个城市又陆续推出调控政策,相关部门也强调了要严控房价过快上涨。谢女士则透露,自己当时非常纠结,既怕“高位站岗”,也怕错失了买入学区房的最后机会。 实际上,从目前看,全国主要城市新房的价格持续平稳,但北京等地的学区房价格则不断上涨。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新房市场有预售证制度,通过行政手段便可以在短期内控制住价格,而二手房市场则复杂许多,且目前京沪等地二手房市场的规模已经远超新房市场。而一线城市的学区房,则更多的呈现出金融产品的属性,已经不只是拥有简单居住功能的不动产。 而春节过后的买房经历,则最终让谢女士放弃了在东西城买入学区房的想法。 正月初八,春节后中介上班的第一天,谢女士便去看一套1980年的老房子,340万元的顶层,“楼道是黑的,没有灯,爬楼的时候,从楼梯拐口处,还能看到厚厚的浮尘。走到房子门口,拿出手机照明,发现楼道和大门上贴满了小广告,通下水道、清洗油烟机、开锁的,广告一层盖着一层,厚厚的黏在一起。” 谢女士表示,虽然房子不是太满意,但是价钱还可以,准备买入。但中介工作人员表示,这处房子已经有人交了意向金了。谢女士知道,这已经意味着轮不到她了。随后的消息也印证了她的观点。 几天后,隔壁小区又出了一套一居室。也是15平方米的老房子,没有上下水,没有燃气,总价170万。“说实话,这间房子只能做仓库,如果租出去,那么住户每次上厕所都得跑到小区外面找公厕,洗澡需要去公共澡堂。但这是东城德外的房子,对口的是安外三条小学,30%毕业生直升171中学。”即便这种房子,谢女士也是当天付了定金。不过,由于业主要求15天内付款,并且不保证能落户,而就在谢女士犹豫的期间,这个房子已经卖了出去。 这时候,西营房的那套开间涨到了 500多万元,相当于“930”新政落地后涨了200多万元,几乎翻番。而谢女士再去看房的时候,中介同时约了 3拨人一起,当晚就完成签约。此外,青年湖东里那一套涨到了 450万元,也已经成交;新永外文化用品商城同户型的房子仅一套在售,要价340万元,几个月时间涨了 145万元。 对此,有中介公司负责人称,学区房价格的坚挺,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关系很大。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期间则表示,“教育优质资源均等化问题各方面都非常关心,现在如择校、学区房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今后将提倡集团化办学,力争将优质学校资源均等配置”。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短期内想解决上述问题难度不小,因此学区房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表现得相当坚挺。 》》》万元过户号再现 相比谢女士,有改善型需求的王先生则刚刚加价20万元出售了自己在传媒大学附近的一处住宅,“中介把两个客户约到一起来看房,都想买,说实话加多少钱我心里也没底,差不多是随口报的数,没想到其中一个客户直接答应了”,王先生表示,自己为了儿子上学换房,在市场上看了半年多,眼看价格越涨越高,在面积和位置上只能不断降低心理预期,“还能承受就抓紧换了吧,否则往市里以小换大,中间的窟窿肯定会越来越大,现在真是一天一个价,幸好我提前定了改善的房子。” 而根据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市场研究院统计,2017年3月上旬,北京全市二手住宅共网签6166套,与2月上旬同期相比增加40.1%,同比2016年3月上旬下降19.7%。日均网签616套,较2月日均434套的网签量增加41.9%。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由于二手房网签数据的滞后性,目前的成交数据应该会在4月份的后半段体现出来,3月上旬的数据则大概是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时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手房交易持续火热的情况下,业主在过户时也再度遭遇长期排队的情况。据悉,目前过户的都是春节前签约的人群,春节后签约的贷款客户,过户最早也要等到4月底,即便是全款的客户也要等1个多余。实际上,在交易最为活跃的几个区域,刚刚签约的客户,预约过户的日期已经排到了下半年。 部分专做过户排号业务的黄牛也又一次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一些加急约号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上万元。实际上,去年楼市最为火热的时期,过户的黄牛号最高曾达到了数万元的价格,最终在过户大厅加开窗口和工作时间以及相关部门的联手打击下,这一情况才得到有效抑制。而一年后,这一灰色产业链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北京二手房的交易流程非常长,如果是贷款买房,全部流程走完最少要4个月,而大部分改善型需求的客户,都是卖一套买一套,这种连环交易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可能会导致违约的出现,需要赔偿的金额很大,因此才会有不少客户宁愿付出上万元的费用,也要尽早完成过户的情况。”
查看全文

学历和学区房话题热度暴增

数据来自微博微舆情。学历和学区房的话题热度突然暴增。
查看全文
学历和学区房话题热度暴增

网友热议: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 学历与学区的十一点区别 一、学区房易定价:学历是纸。 二、学区房易变现:学历变现极难,学区房变现极易。(容易变现的事物,流动性好,越滚越大,多数更值钱)。 三、学区房易换手:学历几乎不能换手,学区房换手率高。 四、学区房实用性强:学历仅限于认可或评价范畴,实用性不强。(实用性强的事物,针对面更宽,更具市场性。) 五、学区房更城市化:学历属私人化。(越城市化,越具流通性) 六、学区房更国际化:学历属个人化。(越国际化,越具流通性) 七、学区房更具金融性:学历少金融性。 八、学区房更产业化:学历少产业化。(越产业化,政策支撑越好) 九、学区房具有传世性收藏性:学历没有。 十、学区房也可以是婚房、养老房、抵押房等,而学历没有这些综合功。 十一、有学区房,易获得学历:仅有学历,跟学区房没关系。
  • 买学区房买的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学历值钱的不是那个张纸文凭的价值,学历值钱的是社交圈的金字塔,哈佛,耶鲁,清华,北大与一般大学圈层能一样吗?买学区房也是一样啊,买的是你的后代,挤入更高一个圈层,改变命运的机会。
  • 学历能否变现靠的是脑袋
  • 学区房买的是阶级分层 学区房买的是阶级分层,买的是从小积累的人脉,把孩子送入名校可以找到价值观趋同的同行者。物以稀为贵,凡事都是二八分布,为了20%增量优势,需要多付出80%的代价。权力、颜值、教育权、居住权越到巅峰的极限,越是这样。金钱只是交换物,资源卡位才是目标。
  • 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为了财富与房产 今天群内盛行一个问题:为什么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值钱?读到清华北大还买不起房,那当初买学区房干嘛?其实,这是个老问题。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为了财富与房产,更应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尤其是寻求科学的真知和探索生活的意义与目标……
  • 不同维度的话题 这个问题非常naive啊,买得起天价学区房的父母,目的已经不是让子女多挣钱,而是:1)学历好一点,家业更能守住不败光,毕竟读书少还是容易被骗,2)学历好父母脸上有面子,是个声誉度的问题,3)给孩子一个比较良好的交际圈。所以,学区房是阶层的一个标志。让孩子有优良的教育背景,也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显示阶层。
  • 学区房可以卖给下家,学历只能留给自己 基金经理回答: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学区房可以卖给下家,学历只能留给自己;学区房是家长垄断定价的,学历是企业老板市场定价的。 ​

“小学学区房25万1平”

2017年2月26日,一则题为“北京小学学区房25万一平仍抢手”的新闻再次挑起人们的敏感神经。报道称,一位买家出资1200万买走丰汇园小区39平方米的1室1厅,只为让孩子就读宏庙小学,而这套房子的报价最初为25万元/平方米(总价约977.5万元)。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直接表达了他的忧心。 。俞敏洪反问:“谁出的起25万?况且现在还不止25万,一个10平米地下室都卖到400多万,相当于40多万一平米。” 俞敏洪对记者表示,学区房本是一个为了教育公平的政策,实际却加大了教育不公平。“本来是让孩子在当地区域上学,但是由于这样一个限制,本区域的孩子只能在本区域上学,而中国好小学和坏小学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最后的结果就是优秀学区依然是富人的天下。”   俞敏洪认为,国家必须下“硬手段”来调配所有小学之间的资源。“既然小学的老师都是公立老师,小学的校舍都是国家建造的,那么老百姓在同一个城区,比如说北京, 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就是天生的权利。国家没有理由让好的小学变得更好,让坏的小学变得更坏,而是让好的小学更好,差的小学也必须好。”
查看全文

三位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北京买不起房的故事

近日知乎的一篇《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的帖子被关注。这个话题在2016年7月就有了,但是却在今年3月被引爆。其中三名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心酸回答成为了话题的引爆点。 以下是他们诉说在北京买不起房的故事。 》》》2017.03.07 清华本硕生的回答 清华本硕,工作两年多。 房价高涨的可怕在于,当我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创造力,上进,等等自身的能力,在北京好好生活下去的时候,现实却残忍地告诉我,你越来越买不起房了…… 没毕业那会儿想的是,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也喜欢这座城市,找的工作也是行业内全国顶尖的单位,有北京户口,薪水20w+,一切都挺理想的了。虽然自己家庭背景比较特殊,即父母均生过大病,家里已无积蓄帮忙付首付,但,自己多攒几年首付钱,多租房住几年就好了吧,也没什么关系。那时候觉得,不至于一个清华毕业生都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吧。 然而现在我却在这里怀疑人生,是不是像我这种家庭条件的孩子就不应该留在北京?是不是不应该选择自己喜欢却薪酬稍低且涨幅不大的工作单位? 听得较多的话是,两家家长一起凑首付就好了。那么,单身就不该有对房子的渴望和需求吗?如果爱的人家境也不好,是另觅他人还是租房一辈子? 可我的确有对稳定住房的渴望啊。租房确实有诸多不便以及风险,有同学突然被房东赶出来,房东按合约多赔了一个月房租毫不在意,区区几千块钱。 有一个同学觉得北京的房价压力实在太大,年前辞了工作,现在准备动身去德国读博,不知道还回不回来。当年的奥赛金牌,极其聪明的一个人,觉得留在北京太难了。 有一个同学之前创业,16年上半年买了房,到下半年一衡量,房子大赚,创业小赔。再没坚持的动力了,不创业了,安心找了个稳定工作。 有一个同学家里青岛的,今年终于是下定决心知道在北京买房无望拿攒的钱付了青岛房子的首付准备回去了。 以上这些都是清华人。 我也想过,是不是还是我以及我举例的这几个人自身能力不行。 但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哪,不是所有人都在金融或IT这种高薪行业,我已经身在这一行的最好的单位了,还能怎样?这行业也绝不冷门,至少中等吧。 想想确实是个挺大的笑话。小时候还觉得父母养育我很辛苦,以后要靠自己的能力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到大城市来住回报他们孝顺他们,家乡那个小城市环境脏乱差医疗水平低。哦,原来我认真努力了这么多年,使自己成为一个“栋梁之才”,连给我自己一个稳定的居所都给不了。 略有点偏题,但大约从上面的情形也能推断,这种生活压力对年轻人创造力的消磨,攒首付压力对生活品质的影响。 可能像我这种家境不殷实的人确实不是该留在北京的人吧。你看,我都开始产生这种念头了,房价对年轻人的思想影响有多深。 》》》2017.03.08一名清华毕业的回答: 看到清华这位兄弟的帖子,感同身受。一个清华毕业的,在行业顶尖的单位工作,也买不起房。很多人以为这位兄弟再工作几年,就能买的上。2年就来谈买房是搞笑。真以为大部分工作都跟it,金融一样工资来个三级跳?很遗憾,大部分人的工作工资都比较稳定。一眼能看到自己有没有能力买的起房。 开篇,我也谈一下自己,北京top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给你们谈一下北京医生薪资,可能有偏差。但应该不会太大。 医生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但收入不是按这个分的,而是按住院医师,主管医师,主诊医师这么分。硕博毕业的住院医师5年左右,顺利的话能聘上主管医师,年龄一般在35-40,主诊医师大部分都在45岁之后。 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来写好的各个分层的工资情况,删除了,我就评价我自己。 目前工作五年,年薪20万+,加上整个家庭的存款,本来可以在北京首付一套80平米四环外的房子,本次暴涨以后,只能买5环60平米的房子。 来到北京一直没停过思考的就是买房。刚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轻,收入低,可以等两年再说。后来思考的买一次房必会掏光家里的积蓄,父母退休后只有微薄的退休金,万一生病我拿什么去承担。我曾经算过一笔,我自己收入的60%要用来交房贷,抗风险能力非常差,一旦出现变故,就要卖房。我的收入不是跟随我的年龄增加而增加,有明显的分层,也就是在当上主管之前,我收入就是20+,当上主管之后,我收入能30万+,再之后是年代久远的主诊。所以我评估了自己的情况后,一直犹犹豫豫的没买房。 一起轮转的时候认识一个协和的8年制医生,真是年少轻狂,人中龙凤,不管从逻辑能力和知识上,都明显高出普通人一筹。他还是北京的土著,当时为60平米的婚房发愁。纠结了好久没买。后来微信上跟他聊过,也是一直发愁房子的事。 我身边的同事,也算是普通人眼中的精英,如果夫妻都是外地人,这几年,我就没看到有买的起房的,基本都是在租房。有一个同事,今年辞职,带着妻子去了燕郊。另一个同事准备在职博士念完就离开北京。身边能留在北京的,大部分都是女同事找本地土著嫁了,自己能买房的寥寥无几。 这几年也算奋斗过,每周工作70多个小时。直到今年身体出了点问题,过年在家的时候,再思考这个房子的问题。 为了买房,这几年基本紧衣缩食,没有旅游,没有锻炼,单位出租房一条线。娱乐全靠玩游戏看电影,手机用两年才换一次。 为了买房,一年才回一次家,觉得千把块的高铁费挺贵。 为了买房,我一直没买车。我觉得一辆车每年占用我3-4万的资金,太不值得。 什么创造力,都是狗屁,一切都是为了存钱。 我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操蛋。如果我买了房,至少我在当上主诊前,我还得过十几二十年这样的生活,还要祈祷我父母无病无灾活到80岁。 这真是鬼迷了心眼,为什么我非得在北京买一套房然后压榨我自己的一生。 我要每年出国游一次,带上我的父母。 我要住在宽敞的房子,不用再被房东二房东恶心。 我要开着车子,不用再跟一群人挤地铁。 这一切只要我离开北京就能实现,所以我等我手中的课题做完,我就准备离开北京。 有时候看着学历比你低,收入比你低,能力比你差,只是早几年比你进京买到便宜房子的人在你面前嘚瑟房价暴涨,他的房子值多少钱,心里确实闷烦。现在释怀了,这几天又看到北京房价跳涨60万新闻,我心里只有感到搞笑。 涨吧,涨到天上去。 去你的高端医疗条件,去你的优质教育。都不如我自己过的痛快重要。老子不伺候了。 通篇牢骚,大家见谅。 ——一个被宇宙首都抛弃的loser 》》》2017.03.11 北大本硕博毕业,买不起学区房离开北京的故事 北大本硕博毕业,毕业到中科院北京某所。今年是我工作第三年,年前刚刚调动了工作,转战南京某高校。 为什么?细说起来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两个字:房子。 上学的时候不了解墙外的世界,以为房子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租房买房只是差一张房本那么简单。结果被狠狠地教做人。 我看楼上的兄弟们很多都讲到收入赶不上北京房价的涨幅。这种感觉是令人绝望的。但这一点对于我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从我拒了某企45万年薪选择了一个月到手不过万的科学院研究岗,收入这一条我就是有心理准备的。其实最终让我下定决定离京的,是儿子快到学龄了。 北京的小学入学是就近入学原则,翻译成可操作的语言就是学区制。具体说来,片区内的孩子要排顺序,按顺序招录,招满为止,这个排序标准并不看小孩本人的资质,而是完完全全看家长,同一个片区内人分三六九等:(很绕,但有孩没孩的可以预先熟悉一下) 房子在此全家落户在此且父母双方社保工作在本区的排第一,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父母单方社保工作在此的排第二,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社保不在的第三,房子在此户口在本区的第四,房子在此北京户口的排第五;接下来才是我等租房并且所在单位归本片区的。 按这个顺序,第一的全部招完了才考虑第二,第三…… 然而我们是第六,只比片区内理发的,卖菜的,等等非本市户口无本区房产的外来流动人口高一等。 其实往年没有这么严峻,因为作为科学院员工,子女教育还是很有优势的:中关村如今那些全国闻名的优质小学,过去都是我们的附属学校。大人工作,小孩顺理成章被安排到这些学校的。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学校如今能成为名校的原因: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不喜欢要? 学校成绩好了,学校就好了;学校好了招的老师也就好了,学校的发展也就能受到政府的重视了。这是一个马太效应。海淀之所以在教育方面与东西城这种有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大力倾斜的地方可以一战,靠的就是科学院和各大学的存在。唯一意外的是:在学区房大卖的今天,名校意味着天价的二手房价格,意味着名和利。一但有了名和利的追逐,科学院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于是这些附属学校被划归区教委,与科学院不再有任何关系--这么宝贵的学位,留给科学院这帮穷鬼太可惜了。作为补偿,重新在别的区找一些很差的学校换上科学院的名头:总还是有地方安排了不是,要啥自行车啊?名校学区房告诉我们知识的确是财富不假,但教委进一步告诉了你这财富最终归谁所有! OK,这我们也忍了!好歹院里和学校都许诺,将来科学院子弟都放在这里,环境应该是不会太差。可现实往往没有许诺来得美好:最后录取情况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子弟都能保证录取。原因很简单:这学校原本要保证的片区还是要继续保证的,如今凭空多出来附近科学院几个研究所的子弟将近百人,全部收进来要多开三个班呢!学校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各所分配名额。一开始所谓大家都有份不再被提起。所里的职工万一没得到名额的会怎么样,没有人告诉我,我也不想等到这件事明确之后再做决定。我已经离职了。 另外多插一句,这个刚刚挂了科院附属的学校就在我租房的小区。它的成立对我来讲非但不是好消息,反而是个噩耗,因为随着中科院附属学校牌子的亮出,周边房价应声上涨,从前年的五万直接跳涨到如今的将近十万。我之前还在周边看房,挑挑拣拣,货比三家,遂直接放弃。不早下手,我活该! 也曾经扪心自问,为了一个虚幻的“好学区”,我离开北京,离开研究实力全国第一的我们所,这样做是否值得?最最显著的损失,一个是研究平台的变化(用我的爸的话说,我是自毁前途),二是传说中的北京户口。 其实说实话,就算给我的现实生活开一次修改器,给我孩子直接指定一个名校,我也不敢说他将来就一定能学得好。但是我的不爽在于:看似我一路名校-中国科学院这样走过来,拿着传说中高大上的北京户口(虽然是集体户口吧),可我在北京能给我孩子提供的资源,尚不如我那个一辈子生活在八线小城镇的父亲当年给我提供的。任你博士学历,任你留学背景,任你勇攀科学高峰,为自己也好为国家也好追赶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水平,你以为你很重要,你曾站在国际学术会议的演讲台上用英文讲述你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兴趣,纷纷用手机拍你的PPT,你以为你在为事业而奋斗。然而当你走下演讲台,面对的是每月收你三分之二月薪当房租;面对的是你一年到手收入赶不上周边房价一个月的涨幅;面对的是单位的总务通知你参加小孩入园资格抓阄,得不到资格的赶紧自己想办法;面对的是无房产的职工子女入学排最后;面对的是黄的绿的中介一听你是科学院的就马上告诉你你们科学院是国管公积金,公积金贷款周期太长可能很难有房主会愿意。 上学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拜金,知识才是财富;搞研究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浮躁要坐得住冷板凳;入职的时候领导讲搞科研不是升官发财,心要静……。我都照做了。结果到买房子的时候现实告诉我知识不是财富,因为既不能当首付也不能抵押贷款;评职称的时候才发现坐冷板凳的发不了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自然就评不上高级职称;给子女抢所内教育名额的时候才发现人家就是按官职或职称来排队的,或者排不上没关系,有钱也可以:科学院自己办的6万一年的私立学校也为你敞开,升官的或者发财的都有出路。所以搞来搞去,合着自己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 都没法向任何人埋怨: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啊!当初也没人逼着你读书搞研究!OK!那我重新选择! 离开北京前后哭过两次。 第一次是离职时向我的领导打报告时。80多岁的老院士,一直和我很谈得来,我和他说我要走,他很意外。我很坦诚地向他讲了前因后果,也和他说:我可能的确做不到安贫乐道。关键是如果只有我自己我肯定可以,但我有孩子,我不离开北京的话,他将来一系列的事情我都没把握处理好。老先生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支持你的选择。那边(指我的新单位)我会帮你关照的,以后还是同行,人不在一起了,但工作还是一起干。我瞬间泪奔。当年老先生把我招来对我的期望很高的,如今我却…… 第二次是来了南京之后。来了不久就买了个小房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也没怎么装修,赶在过年前入住了。四岁半的儿子有一天晚上洗漱的时候跟我说:我现在可喜欢洗漱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现在的卫生间干净漂亮。我说以前我们的卫生间(租的房子)虽然旧了点,但也很干净啊,我和妈妈每天都打扫的。儿子说:那是别人的房子,而且我觉得太旧了,很难看。我以前每次进去都有点害怕。我现在打字打到这儿仍然想哭,因为儿子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说起过这件事。 ------------------- 在北京最后一次租的是我们单位附近的房子,也是我们单位当年的房改房。00年之前工作的都赶上了,比如我房东。是的,他是我的同事,一个腼腆的东北汉子。给我房租已经是比周边便宜1000左右的了,因为他觉得我们是同事,不好意思问我多要。当然我们也很爱惜他的房子,我觉得我们住了2年,他的房子变得更新了。因为家里大到灯具小到插座我都帮他换了或者修了。还顺手修好了他家空调外挂机漏电的老毛病(真的是老毛病。因为我和他签租约的时候他和我说起过,天一下雨屋里就跳闸,不知道咋回事,好几年了……)。我觉得我们俩是北京租房界的模范搭档。 他家为了孩子读书,到小孩所在的高中学校附近租房子(不然天天开车接送光堵车就能让人崩溃)。所以把自己的房子出租也是为了贴补自己租房的费用。在北京大家都不容易。 以及,在这之前我在北京搬过三次家,分别是因为房东要卖房;我爱人怀孕了房东忌讳在他家生孩子;以及房东要涨价(要得有点狠,比周边贵1500,觉得我们家有小毛孩子搬家不方便)。 谢谢所有知友的评论,建议和鼓励。昨天也是看到问题百感交集,一时激动多说了几句,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写了这么多,全是在说钱说房子说待遇,一点研究方面的事情都没谈,感觉自己这几天在工作以外分心太多了。很难为情。以后好好工作。
查看全文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北京家长VS纽约家长

@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为了上学,北京家长930完买39平学区房,而纽约家长只需要两张纸》 每日经济新闻2月28日曾在《39平方米学区房卖出1200万?中介:没那么高 报道过,北京丰汇园一间面积39.1平米的学区房卖出了930万元的天价,该事件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 同一天新华社发表文章,称赞纽约市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使得房价寸土寸金的纽约没有出现“天价”学区房。 国情不一样,加上教育资源分配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外学区房的价格差异不能简单类比。 但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之所以会有“学区房”概念,是因为教育机会和财产权挂钩,即有房产就有上学资格;国外之所以没有学区房概念,是因为受教育机会只和实际居住地挂钩。比如在纽约,水电气账单、房屋租约、驾照都可以作为子女入学的证据,而不必非要有房屋产权。 ▲▲海外也有“学区房”,但不会炒到天价 最近几年间,北京上海等地学区房概念热度直线上升,价格区间从每平米10万元级别很快突破到每平米20万元的级别,令国内广大父母惊叹孩子的教育仿佛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在欧美等国,情况似乎完全不同。桑坦德银行曾公布一组数据,2016年英国所有选择了“学区房”的家庭,平均每户付出溢价2.37万英镑。根据英国房产登记信息数据,该年度全英平均房价为每户21.12万英镑,如此算来溢价率只有11.2%,远远没到天价的地步。 事实上,除了居住成本高、人才聚集的伦敦之外,英国大多数区域里,靠近优质公立学校的地段,房价溢价还不到10%。 调查中发现,海外“学区房”的溢价程度和城市规模有直接关系。 在一些风景秀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顶尖的小镇,顶级学校附近的住宅无论是售价还是租金都很便宜。以英国最著名的拉格比(Rugby)公学为例,该校附近的一套包含三间卧室的半独立联排别墅,售价达到24.5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07万元)。这样的居住条件和配套教育资源,放在伦敦可以轻易达到百万英镑的售价。 北京一套39.1平米的学区房,卖到了930万元的价格。同样的价格,几乎可以在拉格比购买5套上图这样的别墅。 当然,海外确实存在着溢价极高的“学区房”,但毕竟只是极少数情况,诸如英国伦敦、纽约曼哈顿以及其他一些富人云集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集中了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房价自然更高。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统计,在那些全国顶尖的、且不招收异地学生的公立学校附近,房价会溢价高达28%。 在加拿大从事留学和移民业务的枫业国际公司副总裁焦晓蒙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介绍说: 蒙特利尔市最好的区域是Westmount(西山区),中国很多富豪会选择在这里买房子。这里的学校也是最好的,学校排名几乎全在魁北克453所小学中学中排名前50。相应的,这里的房屋均价是150万加币起。蒙特利尔市的独立屋(别墅)2016年的均价是32万加币。 ▲选择“学区房”,不只是为入学资格 和国内的学区房不同,国外“学区房”之所以有溢价,不单是因为入学资格的便利,也包含了其他很多配套措施的差异。 “加拿大学区房的概念与中国的并不同。在加拿大,单纯从学校好坏来分学区比较片面。加拿大好的区域是因为一切条件都好,才会房价高。”焦晓蒙介绍说。 焦晓蒙长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生活,他说所谓好的区域,在治安医疗等各方面都相比其他区域要好很多。加拿大有许多衡量区域好坏的数据,如该区每百人拥有医生数,每百人拥有运动场地数,每百人绿化数等等。“总之很直观就能看出这片的区域的好坏。” 调查发现,在海外一般本地家长不太可能为了单纯地为择校去买一套房产,甚至有留学生对记者表示,身边听说购买学区房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华人。 英国地产经纪人会为中国客户专门打造一个“学区房”概念,把优质教育资源附近的房源笼统称为“学区房”,而他们对本地客户一般不这样做。 在英国,学区只是市政规划下“片区”概念的一个分支。市政规划时保证每一片区都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诸如超市、医院、学校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差异也只是房价溢价的因素之一,房价高的地区其他配套设施往往也很好。也就是说,学校质量往往和社区环境紧密挂钩的。选择一个地段优越的“学区房”,意味着搬入一个设施和环境更美好的社区,这不仅方便孩子进入理想学校读书,也能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在加拿大情况亦是如此,焦晓蒙介绍说,蒙特利尔实施的是区域公民自治模式,比如这个区的房价高,但相应的税收就高,区政府可以用更高的税收聘请更好的老师,配更好的医院。英国的公立学校绝大多数属于“地方维持学校”,由地方政府投入资金维持,在满足国家教纲的前提下各学校可以开展自己的特色教学,自己掌握人事权。这样条件优越的区域里,从师资、设备到教学氛围自然都会更好。 ▲▲租房也能解决入学问题 在北京,很多购买小学学区房的家长们并不会实际居住在新购的房里,只是单纯地为孩子锁定一个入学资格而买下产权。记者了解到,海外的情形恰恰相反,很多家长无需为了理想学校而买房,只需要租房即可。 英美的入学资格认证不需要看房屋产权,只需要家庭实际居住在学区内的证明即可,很多家长会选择在小孩就读的几年中搬到相应的学区租房居住。 学区房由于客源充足,地段较好,往往租金较贵,但如果家庭成员并不喜欢学校所在的区域环境,只是单纯希望孩子就读理想学校的话,在两三年内选择租房住也是合理的选择。桑坦德银行统计,选择租房的家长不在少数。 以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大城市所在的英格兰西北为例,有10%的适龄学童家长会选择置换购买“学区房”,同时有8%的家长选择单纯租房;在伦敦,有14%的家长选择在学区租房住,并不比买房的家长(17%)少太多;在地广人稀的苏格兰,甚至选择租“学区房”的家长(10%)甚至还要超过置换买房的家长(9%)。 在纽约市教育局网站上了解到,学龄儿童注册入学,只需要家长在一系列证明文件中任意出示两份即可:水电气账单、房屋租约、驾照、房产税单、个人所得税单和租金收据等都可以作为实际居住的证明,从而帮孩子注册入学。 国外学区房也可以用作租房投资,并不是一笔单纯的消费。比如在大学附近,由于外地和留学生群体庞大,所以客源充足、租金高、投资收益有保障。 记者了解到,一些海外父母会在孩子就读的大学附近买房,除了可供孩子上学期间居住以外,之后拿来出租投资,也可以保证较高的租售比回报。这一投资模式也开始被一些中国留学生的家长学到,中国大学生靠父母资助在海外买房的案例也不断增多。 下图为 纽约市入学注册清单,要求家长从14份材料中任意提交两项即可 来源:纽约市教育局
查看全文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北京家长VS纽约家长

网友热议买学区房的哲理问题

北大清华毕业买不起学区房,还买学区房做啥?
查看全文
网友热议买学区房的哲理问题

北京房价到底打败了多少经济学常识?

@花儿街参考
我带着一本《经济学原理》走到一家链家的门口,忽然,《经济学原理》自焚成了一抹灰。 我惊呼“经济学原理,你怎么了”。散落在天地间的那抹灰烬中,我听到了经济学原理悲怆的声音,“我怀疑人生啊,我怀疑人生”。我理解经济学原理的悲痛。这么多年,它屡屡抛出金子般的观点,力证帝都房价、天朝房价存在着巨大的泡沫,然后泡沫笑了笑,把经济学原理碾压成渣。 1 我上高中的时候,政治课上老师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个胖胖的大胡子说,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年少的我瞬间找到了面对陌生世界的安全感,怕啥啊?有规律呢,规律太牛逼了。 今年过年回来,央视新闻里不断讲着深圳房价下跌,炒房客们资金流紧张,折价出售房产的故事,仿佛做坏事的人遭到了惩罚,好严厉的惩罚啊,收益从400%降到了300%。 但是,我身边的朋友不断告诉我,北京的房价又涨了哦。东三环边上随便拎出来一个小区,去年8月份的均价是5.56万,今年2月的均价是7.47万,7个月,34%的涨幅。 你可能得问,北京去年930不是出政策了吗?管理层不是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吗? 是的呀,北京的地产交易量是有所下降的,可场内玩儿的人少了,不影响游戏的走向。那些对调控政策、监管喊话完全免疫的买房者,能把房子的价格玩下去吗? 再说,那些听说出了政策,准备观望一下的人也没走远啊,人家就在场边密切地观望着,随时准备冲进去添一把柴,用肉身筑起一道房价的长城。 链家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2月的带看次数(就是跟着中介的小电瓶车去看房的次数)接近70万次,是去年三月以来的最高点。 2 我带着一本《经济学原理》走到一家链家的门口,忽然,《经济学原理》自焚成了一抹灰。 我惊呼“经济学原理,你怎么了”。散落在天地间的那抹灰烬中,我听到了经济学原理悲怆的声音,“我怀疑人生啊,我怀疑人生”。 我理解经济学原理的悲痛。这么多年,它屡屡抛出金子般的观点,力证帝都房价、天朝房价存在着巨大的泡沫,然后泡沫笑了笑,把经济学原理碾压成渣。 经济学原理抛出的第一个规律,叫租售比。 租售比是神马?经济学的解释是,“房屋租售比”= “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月租金”/ “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 用人话说一下吧,倒过来计算,售租比更容易理解一点。就是用房子的价格除以每个月的租金,看你靠租金,多少个月能收回来购房成本。 国际经验昂,经济学中的国际经验是,售租比为200:1—300:1的区间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你靠着房租17—25年能把购房成本收回来。 经济学原理自信满满地说,当售租比高于300:1,达到400:1、500:1时,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你买个房子,靠租金40年才能收回成本,你有病啊? 经济学原理溜达到三环边上,看到一间售价1500万的两居室,每月租金12000,售租比1250,靠租金104年可以收回成本。 经济学原理痴痴地站在楼下,打了几遍计算器,它反复跟周围的吃瓜群众确认,房主不是租户的亲爹乃至干爹,北京就是有许多这样善良的房主,以如此高投入、低回报的方式,进行着某种超越人类理性的活动。 “也许是为了慈善吧”,经济学原理神情凝重地离开了。 经济学原理没想明白,在租售比的完美世界里,土地嘛是大家都可以po出个价格买来买去的。而在这里,土地的供给商是唯一的,那么不断给出资产价格风向标的,是新地块、新房的价格。 经济学原理还没想明白,在租售比的完美世界里,人们对租房和买房的感知差异没那么大,但是这里的吃瓜群众格外需要买房的安全感。近十年的楼市也在不断教育吃瓜群众,万般皆下品,唯有买房报平安。 经济学原理没想明白,但有人想明白了。 3 经济学原理扔出了第二个金子般的理论,房价收入比。 北京的白领月入1.2W,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积攒下一套老破小的首付。要不吃不喝30年,才能积攒下一套学区房的首付。 也不知道熬得精尽人亡的30年后,还能不能造出一个去住学区房的娃。 经济学原理翻翻白领们的工资条,看看北京的房价,自信地说“这明晃晃的泡沫你们还看不见吗,我就不信他们还能买房,又不是修长城,有这么拼么”。 他们真的有这么拼! 我的朋友春申君给出过一个逻辑——全国最富裕的50、60后家长们刮干淘净为80、90后的下一代在北京凑下100-200万首付,孩子们贷上200-300万贷款,在北京买下400-500万的一居小房子蜗居。卖掉一居的北京小家庭,拿出攒了几年的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800-900万的两居。卖掉二居的有娃家庭,拿出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1300-1500万的三居。卖掉三居的二娃家庭,拿出100-200万积蓄,贷上200-300万贷款,换一套1800-2000万的四居。 经济学原理一口老血吐在小白领的工资条上,他不懂这个世界。 我想带经济学原理去一趟冬日早晨的燕郊,从国贸一路向东,开36公里,到达燕郊。北京土著们从不把那里当成北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那里有另一面的北京。 凌晨五点的北京,寒风凛冽,814公交站前长长的队伍,老人们全副武装,吐出白色的哈气,站在那里,为要坐这趟公交车上班的孩子们排队。 自己来排队,孩子们就可以多睡一会儿。自己冻一会儿,孩子上车就能有个座。 经济学原理不懂这样的世界,但有人懂。 4 经济学原理又抛出了新理论——日本1990年房地产的顶峰期,日本所有房子的价值相当于日本GDP的200%,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期,全美国的房子价值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170%,咱们中国已经干到咱们GDP的250%,这个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数字。 2月2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住房贷款应该有大力发展的空间。 经济学原理跪在地上说,你看那些上了清华的都因为买不起学区房,带着孩子回老家了。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凭啥值那么多钱?就算你们不相信我,也要有基本的逻辑好吗? 吃瓜群众纷纷把瓜皮扔向经济学原理,“你再去燕郊814车站前好好反思下”。
查看全文
北京房价到底打败了多少经济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