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正在参与本话题

古诗词“探花”:大赛只是重温不是创作

陈更
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央视十套开播。2月7日总决赛上,16岁的女生武亦姝夺冠,一时间,关于“生女当如武亦姝”的讨论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有人捧,认为古典诗词是汉语的瑰宝,现代人应该多学习多背诵。亦有人贬,认为这仅仅是一场关乎记忆力的考察。 尽管未能夺得决赛的冠亚军,另一名参与者陈更还是吸引了很多粉丝。 陈更是北京大学工业工程管理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出生于1992年的陈更告诉新浪新闻,自己在21岁时才开始接触诗词,在节目中的“走红”让她倍感压力。而对于网上关于节目的负面评价,陈更觉得这是因为网友对节目的不理解,她对新浪新闻表示:“他们不理解节目的初衷是重温古诗词。” 新浪新闻:参加完这个节目,有”红了“的感觉吗? 陈更:这次活动之后,媒体的采访还挺多的。我觉得是因为这个节目前几天刚刚播完,过几天应该就会好了,这都是暂时性的。比起网红的感觉,我会觉得自己更有压力,我会想“我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吗。”其实身边有很多比我更好的人,只是他们没有机会被大家知道。 无论是参加这个节目,还是在参加完之后被大家关注,我觉得这是一种偶然,但这也会是我的一种鞭策,激励我以后更努力,像是一个放大镜,尤其是诗词大会的受众很多都是中小学生,他们会以这些人为榜样,你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这就让以后做事、做人方面更小心谨慎些。 新浪新闻:你为什么选择来参加这个节目? 陈更:我身边的朋友知道我喜欢诗词,一个朋友在看到栏目组的招募链接后就转发给我,然后我报名的。我觉得能去就是毕生有幸。家里人知道我参加这个节目都是挺支持的,他们只是希望不影响我主业,不要影响实验室工作。生活目前还是没有影响到,实验室的工作也在正常进行。 新浪新闻:你什么时候开始对诗词感兴趣的? 陈更:我是21岁的时候喜欢上诗词的。那时候稍微有了闲暇,也有了些意愿去多读书。之前读书都是为了一个考大学,保研,加上之前之前读的书都是小说,那时候觉得小说也读得差不多了,无意间接触到了一本诗词解说的书,就觉得诗词很美。 新浪新闻:你现在忙于实验室工作,平时都什么时间看诗词? 陈更:平时都是放假的时候,或者是排队,吃饭,坐地铁,坐火车的时候。我看到它们(诗词)时候会觉得很开心,很放松的感觉。 新浪新闻:诗歌本身带给你哪些改变? 陈更:我平时的生活也比较平淡,因为这个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倒还是没有,就是我觉得会让我自己变得更加平和,更加包容,更加会理解他人。 我觉得长期读诗,我在处理事情上会不那么浮躁,你会觉得想生气的事情越来越少。 因为诗词当中可以看到类似苏轼,欧阳修那样的诗人,他们会因为各种各样无厘头的事情,被赶到外地,但他们还是会说就“九死南荒吾不恨”,他们还想发光发热,到了哪儿还是会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你就会觉得其实你自己已经很幸福了。你会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烦恼值得你自暴自弃的,你会觉得生活中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你都应该努力地去做有意义的事。 新浪新闻:你喜欢什么风格的诗词? 陈更:我喜欢看似平白,但是很深情的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感觉。 《武夷山中》的作者谢枋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诗人。我本身也是比较好静,我性格里也有倔强的成分。我特别喜欢这种有骨气的人,他就是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被捕也绝不屈服,他写的诗也是那种清冷的气息,所以我比较喜欢那种有格调的,有意境的作品,而不是以华丽词藻来塑造的。作者本身确实是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有自己极其厉害的精神品格,我很喜欢这种有风骨,有气血风格的诗,会给我感动的力量。 新浪新闻:有最喜欢的诗人吗? 陈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他艺术内容、艺术形式都高于晚辈。女生都喜欢暖男,我在读他的诗的时候就能够感觉到被关怀。他是个很善良的人,甚至是他给别人写信,他会体谅到很多方面。 我们常说最喜欢的诗人,首先还是喜欢这个人,其次是他的诗,杜甫首先就是一个大好人,他的写诗艺术也是在不断锤炼,很多人都会把杜甫当作是偶像。读他的诗会让我觉得温暖,不会让人失望。 新浪新闻:你怎么看待这类综艺化的诗词节目? 陈更:这个比赛形式其实是个记忆力的考验。我跟节目组的人都有过交流,他的目的是想让大家重温诗词,不是强调会背诗的人有多厉害,而是通过有点剧情的,带点刺激,把娱乐性和学术性结合起来。所以会有网友说,终于找到了一个我和我爸都能看的节目,不会让人觉得很娱乐化,也不会过于学术,我觉得这就挺好的。 新浪新闻:有网友觉得诗词类的节目不应该被过度热捧,会忽略语言交流的作用,背诗跟作诗有本质的区别,作为参赛选手,你怎么看? 陈更:我觉得网友这样的讨论很没有意义。他们不理解这个节目的初衷,也不知道这个节目带来的贡献。这个节目的主旨是重温,如果是比创作的话,这个质量没有办法保证,写出来的参差不齐。他值不值得被几亿人看到还是一个问题,学问越精深就会越小众,普及性也就越弱。 我们读古人的诗词,会让人想起来曾经他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候,国家的战乱阻挠了他的很多的事情,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精神的干净,自己去写诗,在无数的困境中,他们把自己的精神坚守下去。那我们现在面对这么多诱惑,是不是也能够坚守下去。人生百态,像优秀的人学习,古诗词里的精神力量感染自己,我就觉得特别好。 新浪新闻:你觉得“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对于现代人的价值在哪儿? 陈更: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可以缓一缓,不要太关注功力实用技能的东西,要关注人际交流,人与人之间可以更温情一点,可以让现代人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慢下来体会自然之美,人不能过得太功利,人还是要有点艺术的。 新浪新闻:你今年春天会出一本诗词读后感小集,书名为什么会选《武夷山中》的这句:”几生修得到梅花“呢? 陈更:现在是把书名暂定为《几生修得到梅花——重觅诗心》。因为我觉得看书,读诗词就是想修生养性,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尤其是现代人都会有情绪上困扰,会被生活压力会越来越大,希望大家能够在品读文字艺术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情,休养生息。 新浪新闻: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陈更:我分了两部分,诗人和诗作。分析诗人,分析诗作,分析诗人的人格,精神,人生经历。分析作品就是文学写法,这个诗歌的特点,行文结构。跟其他鉴赏不同的是,我会把读诗跟我日常生活融合,对于生活中的某个画面,突然对某个诗句很有感触,我就会提到。2月10日是我爷爷78岁生日,他在农村总想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人会让我想到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实人就是应该这样过。(文/邱慧)
查看全文
古诗词“探花”:大赛只是重温不是创作

背诗节目该不该热捧

该。
古典诗词是汉语的瑰宝,是前人留下的财富,现代人应该多学习多背诵。
不该。
背诗不是作诗,都是记忆力的考察,忽略了语言的本质作用-交流。

中国诗词大会,有赞有弹

人民日报 北京

《中国诗词大会》仍在引发现象级热议。武亦姝的灵动、白茹云的坚韧,让多少人忆起少时曾被诗词打动的自己。曾经的诗词很短,但日子很长,今天的长文很多,但耐心很短,让现代人在应试教育夹缝中真正爱诗懂诗并不容易。不变的或许只有诗本身。你保有诗心和诗意,诗歌就为你留一席之地。

潘知常教授 澳门 花地玛堂区

如果我策划巜中国诗词大会》,一定要先回忆一下《红楼梦》中的诗社是怎么比诗赛诗联诗的!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才子才女,都上去背诗词,连三百年前的南京一家人都水平不如……中国的才子、中国的才女竟然这么好当、这么好命名?连香菱都会写诗呢……

嗨心理 天津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大火,有人问为什么要读书?可背读千首又有何用?大部分读过的书或文字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影响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从业者看视界 北京

最近电视界开始频繁使用一个新词儿:清流。比如,见字如面是清流,中国诗词大会是清流。似乎大家对当前电视界浑浊不堪有着充分的共识

菜菜-Coarline 陕西 西安

心存诗意,怀一份笃定坚守 虽然16岁的冠军武亦姝的才情让我们惊叹,各大媒体也争相长篇累牍报道她的才华横溢。然而这个社会培养了千百个武亦姝,却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白茹云若若能像武亦姝那样潜移默化,在文学的象牙塔翩翩起舞,不为世俗所累荆棘所牵绊,那么或许问鼎诗词大会的将另有其人。我并非质疑武亦姝的能力,只觉得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千千万万像白茹云这样乐观坚强却富有诗意的人太值得尊敬。 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真正英雄!

哈哈织围脖 上海

就在前两天,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一批上海“00后”学生的表现相当抢眼。不过,有人提出了质疑:“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那么对于“奥数热”和应试教育,大家都是怎么看的呢?才女们用实力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兴趣爱好!

理识平 北京 朝阳区

考虑到电视受众的教育程度和全民参与性,题目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这一点与电视大众性相契合,差强人意,不必过多批评。遗憾的是,文化普及类节目最终却只能落入造星,造物的窠臼,媒体痴迷于制造#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等才女的噱头,却对"金戈铁马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诗词主体漠然无视。

竹禅茶道何杰 北京 东城区

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本来是个不错的节目。创意、舞美、主持,嘉宾,尤其是选手,才女武亦姝,将一哨高手纷纷挑下马来,很有看头。文采飞扬,意境悠远。但看过之后,却有一股说不出的怪味儿。好端端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节目,传播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的节目,变成了用毛的诗词进行颜色洗脑的节目。尤其是某嘉宾,颠来倒去不离毛诗,董卿出场也是那样一个调调。回味过来,顿然之间,觉得像吞下了一颗那啥!

香港诗词大会已经26届了,而且是创作,不是背诵!

老鼠记者
“中国诗词大会”正成为热点话题。可以预期,由于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引导,中国大地上,会掀起一个阅读古诗词的小高潮。这是好事。期待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能慢慢得到恢复,尽管这是一桩难度很大的事。 这里,我要介绍一下香港的诗词大会。从1991年,也即回归之前开始,香港诗词大会每年一届,已经坚持了26届了! 重要的是,它不是比赛背诵,而是创作。 香港诗词大会的正式名称,是“全港诗词创作比赛”,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与文化事务署中央图书馆联合举办,横跨回归前后。 我查阅了历届比赛的资料与作品,发现几乎每一次,主办者都要欣喜地宣告:是届参赛者的作品水准甚高。起初以为这是鼓舞士气之词,后来发现,还真不是主办者在为香港人王婆卖瓜。诗词作为最正宗的国粹之一,在人们匆匆搵食的香港,发达而烂熟的资本主义的香港,不但被如此顽强地接续,且生机勃勃,令人对港人不能不刮目相看。 先看看两首香港中学生写的律诗。 其一题为《赠人移居国外》,作者是圣公会曾肇添中学学生林梓凤: 幽女万里一身孤,静看千星坠剑鑪。 霜积月轮迷旷漠,风凌鹏背泣穷途。 恒娥药炼青烟冷,姑射龙回夜气纡。 寒影徘徊徒对叹,相忘尔我在江湖。 诗的写作时间是1994年,九七香港回归前,港人曾掀起一波移民浪潮。从诗中看,应该是同学好友成为这浪潮中的一分子。诗中描写的话别气氛凄凉惨淡,颔联“霜积月轮迷旷漠,风凌鹏背泣穷途”对仗工稳,造句奇崛,出自一个女中学生之手,令人惊讶。 再看一首,题为《过车公庙》,作者是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学生黄令时: 绀墙香火沥源乡,六百年前旧战场。 一死宋臣留姓氏,千秋古庙耿辉光。 廊花剑血红疑染,风树干戈哭有殇。 感慨读碑斜日暮,还将此意咏沧桑。 车公庙位于香港沙田,为纪念传说中的南宋名将车工而建。除了“风树干戈哭有殇”这句令人印象深刻外,说不上多么精彩,只是一首合格的律诗,但考虑到作者不过是一名中学生,我们最好额手称庆,不能再有更高的要求了。 上面的两首诗,分别获得1994年律诗创作比赛的冠亚军。 “全港诗词创作比赛”分学生组与公开组,单年赛诗,双年赛词。学生组包括大中学生,公开组包括社会各阶层。应该是因为它已囊括了大中学生,因此后来就不再单独举行学界的诗词比赛了。 那么,怎样保证诗词创作比赛作者的真实性,防止出现代笔? 这个并不难。香港诗词创作大赛的做法是,学生组的入围者,要在评委面前做对联,然后再确定是否获奖,以防作品非出自学生之手。 再以第二十三届全港诗词创作大赛的部分作品为例,来管窥一下香港诗词大赛的风貌吧。 据主办方介绍,该届参赛作品共一千两百多件,为此前历届之冠。学生组的冠军作品,题为《重游东海崂山》,是一首七律,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柳含青,诗云: 重峰迭秀海云浮,自古仙家此境幽。 高壁时题高士咏,故山昔与故人游。 悬泉瀑布飞如练,积水潭清冷欲秋。 尚许翠微多妩媚,有情好景为君留。 平心而论,这是一首中规中矩的律诗,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沙田崇真中学学生黄希如的这首仅获特别奖的《世雨》: 乱绪雷霆惊嫩叶,滂沱堕地入清晨。 床边凛冽流苏曳,宇内悠扬韵律新。 总见污泥遮璞玉,唯持一帚了斯尘。 休言愁世多磨折,风雨飘摇莫当真。 诗中流溢着莫名的烦乱心绪。香港正步入多事之秋,或许是大背景的动荡飘摇在一片小小心海中掀起了波澜吧。因为有真情,所以打动人。诗中表达的情绪,与公开组也即学校之外的社会组的这首获得优异奖的《春望》可谓异曲同工。 史实无瞒黑白真,变迁陵谷漫寻真。 桃园久历沧桑事,鲤海曾翻劫难尘。 创业艰难唯魄力,功成点滴忆酸辛。 春光不与人留恋,海角纷争困小民。 香港繁荣世所称道,然而其身世坎坷,身份焦虑挥之不去。香港今日繁华,有国际大环境的因素,但没有香港人血泪打拼这个内因,机遇绝不会垂青这个蕞尔小岛。如今政治纷争喧嚣不已,普通民众困惑彷徨,对未来信心逐渐走低。近年来,港人继回归前的移民潮之后,掀起回归后的第一波移民热,正是一部分港人在用脚表达困惑。 关怀世道人心、民生疾苦,是中国旧体诗的优良传统,观全港诗词大赛的获奖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脉传统仍在这座国际大都市中活泼泼跳跃。请看这首获得本届公开组特别奖的《见长者拾纸皮赠钞感赋》: 翁妪凄凉小巷头,纸皮堆叠待回收。 蹒跚蹇足俱残障,憔悴弯腰两佝偻。 愧我穷寒施薄赠,怜渠辛苦换微酬。 问言何事甘劳苦,儿女嫌贫怨代沟。 香港富甲一方,但贫富悬殊,由于住房紧张,养老成为社会难题,经常能看到一些耄耋老者仍在从事保洁工作,甚至当街捡拾垃圾补贴家用。此诗是香港的一帧浮世绘,读来令人鼻酸。 再来看一首2005年第十五届学生组的冠军作品《自由行》,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黄令时(应与《过车公庙》是同一作者,彼时作者尚是中学生,此时已是中文大学学生,甚或研究生),诗云: 西装革履挟地图,红灯转绿要招呼。 新循国策来行旅,喜听乡音满路途。 大市一时翻妙著,愁城七载付长吁。 且看游侣星光道,可证春风又海隅。 2003年SARS事件,香港遭受重创,使受金融危机冲击的香港雪上加霜。事件过后,中央政府启动内地赴港自由行政策,为香港带来生机。诗中描述了自由行初始阶段的情景与感受,作者对内地人的同胞之情,对自由行给香港带来生机的欣悦之意,跃然纸上。可惜,后来事态的演变,竟使内地民众与港人在情感上有渐行渐远的可悲趋势。 怎么样?读了这些诗,是不是从习惯的红尘滚滚的香港背后,摸索到一个诗意淋漓的香港? 持续了26届的香港诗词大会有力地说明,香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不但丝毫不输内地,甚至比内地做得还坚实、具体。香港著名专栏作家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说,希望中央政府相信港人。其实,飘荡于这座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间的平平仄仄声告诉我们,这信任还应该在两地间更扩大一些,扩大到民众中去。 闻弦歌而知雅意。但愿诗——这优美地排列在一起的汉字,能化解不信任,冲淡各种猜疑、傲慢和阴谋论。
查看全文

比背诵更可怕的,是把思维关进陈旧、迂腐的牢笼

三表龙门阵
我觉得现在夸人手法越来越丧心病狂了,管客户叫爸爸,管有钱人叫老公,管漂亮女孩叫女神。最近他们又变本加厉,悍然地称一个「人体点诗机」满足了人们对于古典才女的所有幻想。我就奇怪了,你有什么权力代表「人们」?人们都像你这么没文化?没见过世面吗? 有时候人类表述夸张一点,可能和心情还有酒精度有关,可以原谅,川普都能被原谅,但堂而皇之的撒谎就是品性问题了。譬如有人在褒奖小姑娘才华的同时,还说她颜值巨高。作为一个行事得体的艺人,我是很忌惮点评女性外表的,但你拿自己嘴当美图秀秀给人容貌开光,我是忍不了。 武亦姝厉害不厉害?我必须有限的承认她在记忆力、舞台表现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她能让我想起初高中时代的学霸,但你说让我联想起李清照,对不起,我没吃六个核桃,脑洞没那么大。现如今这点「过人之处」就足够让人赞叹了,因为我们国人时不时就会为走进中南海的气功、背诵好几公里圆周率的神童、心算七八位数加减法的大师所折服。 《中国诗词大会》出的题并不超纲,本质上就是一个考察记忆力的电视综艺节目,原创性、思想性都谈不上,是一次中国「填鸭式教学」的大阅兵。根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定律,未来还会有《中国中医大会》,只见董卿轻启经过迪奥烈焰蓝金唇膏080色号涂抹的嘴唇:「请听题,胸中痞坚,胁下逆气抢心,用人参、白术和什么什么各几两?加水几升?煎至几升?」一排活跃在电线杆上的祖传老中医开始抢答,场面大型感人,然后朋友圈刷屏了:谁谁满足了我对李时珍的全部幻想、谁谁真是腹有本草纲目气自华啊。 可能,徐达内看到人家节目收视率这么高,大腿一拍联合优酷、腾讯、爱奇艺搞了个《中国标题党大会》,抻抻高领毛衣,朗声说到,请听题:罗振宇、罗永浩、罗玉凤打起来了,你们给来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标题。咪蒙第一个亮出题板:《你永远叫不醒三个想犯贱的人》,铅笔道紧随其后:《三兄妹奋斗十年 总身价超梅西 一次PK耗血填满鄱阳湖 经纬创投张颖捧腹围观》,冯大辉不疾不徐最后收兵:《打架?要不要打,如何打?》 中国各种大会,说明中国各种不会,缺什么补什么。「成语大会」火,说明在中国这种语言词汇过时了,现代人爱说的四字词是:累觉不爱、人艰不拆、怼你老母。「汉字听写大会」火,说明在中国写字已经过时了,「提笔忘字」已经成为流行的精神疾病了。「百家姓」火,说明在中国宗族观念已经过时了,哪有什么家风?都是攀比风、逼婚风、二胎风。 这些大会还都有个闪亮的外壳叫「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人民日报》最近就喜上眉梢,发表了一篇文章《想看更多的武亦姝?中央文件大力支持!》要不说咱们没文化呢?因为上头还老觉得一张红头文件、一台假模假式的电视节目就能拯救、振兴文化,以为什么都是可以依靠五年规划、十年计划的。可以想象,以后的武亦姝不再是武亦姝了,她会像春晚里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里的天下楷模,变成某个运动的标兵,某剂猛药的引子。 开十年《中国诗词大会》也改变不了「古典诗词」是「小众文化」的既定事实,它不会再次流行,它不再是人们的主流表达方式,这并没什么值得可惜的。语言文字就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在创新,现在我们还有更多的辅助方式,譬如摄录设备来提升交流的质量。以前夸落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怎么说呢,美则美矣,一头雾水,如果不是为了得分,谁愿意揣摩范仲淹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还不一定对。现在范仲淹要是在朋友圈发这个,人家会说无图言屌,有图胜一切。 那有人要抬杠了,「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和「这瀑布真J8壮观啊」能是一个档次的吗?可是,你这不也在背诵李白的吗?是你原创的吗?当年唐朝TV举办《中国赞瀑布大会》,李白嘬了一口二锅头吟了一首《望庐山瀑布》,张九龄表示不服念了一首「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你看,人家念的是前朝阮籍、嵇康的作品吗? 一种文体、一种文化要有人在不断创作才能保持它的活力与生命力,现在写古体诗的是小众人群和一些不要B脸写「纵做鬼也幸福」的老干部。发个文件,号召死记硬背是复兴不了诗词的,死记硬背然后出口成章的那种才华,质地并不高。现代就得有现代的文化,《人民不需要自由》就是好诗,很多人也将「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奉为圭臬。 有点闲钱能出去溜达溜达的人都会达成一个共识: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在这片大陆。我听说「香港诗词大会」已经办到26届了,正式名称叫「全港诗词创作比赛」,人家中学生尽管也在拟古,但不是搜肠刮肚的背诵,确是以古诗词的思维创作古诗词,其中不乏高水准之作。这种保护就是把死水变活水。 其实,我最担心的是一件比背诵更可怕的事,那就是把思维关进陈旧、迂腐的牢笼。譬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给出的教程指导里,《弟子规》赫然在列,我住处楼下就是一所小学,每日晨课学生们都大声朗诵,太可怕了,我有孩子了,绝不能让他接受这样的教育。《弟子规》集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之大成,几乎全是陈规陋习,迂腐不堪,对其批判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就不展开讲了。未来, 《二十四孝》进校园就更可怕了,卧冰求鲤、戏彩娱亲,变态至极。 回到今天《中国诗词大会》的主题,我不需要过多的去夸赞它,因为这样的文字太多了,我更想分享我的一些警醒:如今,背诵诗词无甚大用,对高考作文有所帮助之外,并无太多功利之需,不过以诗词为翘板,让跑偏的传统文化滥觞于诗词,借此鼓吹顺从、忠贞,抹杀个体思维的「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那就实为统治者乐见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