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正在参与本话题

你觉得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尺度最大的情节是什么?

调查状态:进行中 欢迎参加问卷调查

目前,你觉得《人民的名义》尺度最大的情节是什么?(必选)*

检察机关办案抓人需要请示省委领导
“小官巨贪”赵德汉家搜出一整墙现金
强拆队扮假警察
市委书记李达康下令“强拆”,被老领导阻止
省委副书记高育良说: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公安厅长祁同伟饮弹自尽
省委副书记、政法书记高育良藏娇妻
副国级领导人的儿子和公安厅厅长密谋狙击反贪局局长侯亮平
尺度再大也没现实大

编剧周梅森:“跪式窗口”是真的 现实中还有很多

编剧周梅森:“跪式窗口” 根源在官员不把老百姓当回事
00:38
近日,网上接连爆出《人民的名义》中“光明区信访局”现实版。继郑州人社局“跪式窗口”被爆出后,昨天又有网友在湖南株洲发现了同样的“尴尬”情况。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向全民话题表示,电视剧中的“跪式窗口”就是源于现实生活。梳理发现,全国各地这样的“奇葩办事窗口”确实不少。 【郑州社保局窗口问题三年前就曾被媒体曝光】 4月14日,有网友微博爆料,郑州市社保局的窗口不高不低,市民通过安全玻璃与柜台间的缝隙和工作人员交流,有的弯着腰,有的蹲在了地上。网友留言称,“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却比电视剧更精彩!” 对此,郑州市社会保险局党委书记盛喜回应说:“大厅里肯定是有凳子的,人多的时候不知谁给挪动了,每个窗口都有凳子,这个我可以确认。”并表示由于近期正在更新社保卡,前来领取新卡的人较多,一些群众自己将椅子拉到了后面,所以才出现网上爆料的画面。 然而,郑州社保局的窗口问题,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过。2014年2月26日,郑州电台新闻广播官方微博报道,有听众反映郑州市社保局办事大厅的开口过低,而且交谈中不使用扩音器造成交流困难等情况。 紧接着,又有株洲当地网友发布消息称,湖南株洲火车站制证窗口距地面高度让人“尴尬”,旅客在办理临时身份证明时,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会觉得窗口太矮,只能蹲在地上咨询。 据当地媒体株洲网发布的照片显示,该制证窗口外面虽然设有3个塑料连座,但座位没有面向制证窗口,旅客咨询时必须扭转身体,或离开座位蹲在地上。据悉,该派出所马上将铁门拆除,重新安装了一个便民窗口。而关于窗口设计原因,工作人员对媒体称“不便透露”。 【盘点全国各地“奇葩办事窗口” 编剧周梅森:有些还没有曝出来】 在被问到剧中这一情节时,《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表示,电视剧中的“跪式窗口”就是源于现实生活,“跪式窗口”顾名思义,就像剧中孙连城表演的那样。他表示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一些现在还没有曝出来。 藉由此次郑州社保局引发舆论热潮,确实有不少网友爆料自己身边的奇葩办事窗口。 2017年4月16日,海南省澄迈市市民陈先生向媒体反映,澄迈交警的违法处理大厅办事效率过慢,还经常看到窗口办事员脱岗的现象。一个办事员要顾两个窗口,且交罚款必须刷卡,不收现金。当被质疑在工作时间脱岗时,工作人员生气地说:“说不定双创指挥部叫去扫地了,站岗去了,或者生孩子去了,我怎么知道?” 早在2013年,就有网友“弓长凯的张”在微博上晒出湖北省武昌市中山路机动车年审检测站的“奇葩取证窗口”,窗口呈拱形,距地面1.4米左右,宽15cm,高约20cm,办证人员想递证件,若不将脸贴窗口,很难看到里面的工作人员。 除了政府办事窗口,售票处、医院等窗口也是不人性化的“高发地”。 2017年4月12日,网友“李嘉菲兰”在微博晒出一张图,图中的小伙在某汽车站售票处(未提及售票处所在地),蹲在窗口、偏着头买票。 此外,还有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医院某交表窗口,该窗口恰好到普通人的腰部,交单的人需要把腰弯成90度才能把表递进去。网友吐槽:“让大着肚子的孕妇怎么弯腰?”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挂号与交费窗口用纸张将上半部分全部遮挡,只留下右下角一个窄小的窗口。前来挂号交费的患者,要么弯腰,要么偏头。 【打造“服务型政府”不能靠电视剧】 为什么一个电视剧情节刺痛了许多民众的心?大连日报分析,在郑州“跪式窗口”的事件中,郑州社保局不缺凳子缺的是公仆意识,从工作人员的角度看去,该“平视”的成了“俯视”,该“对视”的成了“无视”,甚至向群众投以“斜视”、“漠视”,群众心里自然会产生“怒视”的对立情绪。 周梅森则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官员不把老百姓当回事。而随着剧集的火爆,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纠正自己的行为,少一些“跪式窗口”。 解放日报旗下上观新闻有一篇文章写道,政务服务窗口,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应当给予批评、监督、曝光,令其改进,促其反思。但很多时候,往往是上级察觉了,问责了,窗口才有可能擦一擦——就像《人民的名义》里演的那样。群众的吐槽、较真,却屡屡被当作空气振动,除非你捅到网上,而且要掐准时机,譬如以在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由头——从这个意义上,还真得感谢这部走红的电视剧。但要发现并整改更多窗口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难道我们还要等待下一部热播剧吗? 作者:鱼乐颖
查看全文
编剧周梅森:“跪式窗口”是真的 现实中还有很多

专访周梅森:最高检说可调高官案卷,我拒绝了

刘洋
周梅森是个61岁的老人,更是个有故事的人。上世纪90年代,徐州人周梅森曾挂职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这通常是个协助市领导工作的职位,在官场,这个职位低调但晋升通道畅通。 周梅森还有从商经历。他开发过房地产、做生意、炒股,作为大股东在股改中损失惨重。 周梅森后来加入中国作协,他的作品大多是政治小说,很多被改编为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播出之后,周梅森说:“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我人生的轨迹是重合的,我一直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我不过是把我的故事讲出来了。” ►►►侯勇演的“小官巨贪” 来自魏鹏远案 全民话题:政治小说、反腐题材影视作品一直存在,为什么这次会产生这么大的追剧热潮?是不是说明这部剧说出了老百姓心里的不满,或者没有渠道说出来的话? 周梅森:这个戏立项开始,我就有一个非常真诚的想法,一定要真实的反映当代的一些情况,我们一定要忠于生活。 生活里有的东西一定要把它拍出来,比如说魏鹏远(注: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这是全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案件。越是这样的案件,我就有意地把它作为本剧的一个引子,在这个电视剧的开头,尤其是让侯勇来演,一下子就把我们的真诚表现出来了,一下子拉近了这个剧和老百姓的距离。 大家一看,这个剧没有回避社会矛盾,我们知道的事在剧中都得到了表现,这一点可能引起了老百姓的共鸣。所以这部戏,击中了老百姓的痛点,也找到了一个相对公约数,才会有这种效果。 ►►►“依恋权力、死也不放,就像《儒林外史》” 全民话题:剧中沙瑞金上任汉东省长后,汉东的官员们给陈岩石送礼,送了几十只鸟,最后陈岩石连鸟食的钱都负担不起了。再好的编剧也很难编出这样的细节,这是否源于你知道的真实故事? 周梅森:对对对,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司空见惯!这都是来自生活真实的细节。我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细节,但是因为电视剧审查尺度的关系,没有写进去。这是很真实的。 全民话题:能否举个例子? 周梅森:有一个干部,很受重视,结果有一天突然就在办公室倒下,送到医院抢救,当天死在了医院里。到了医院检查才知道,他患癌症好几年了。这个组织上一点都不了解他。他连看病都到县里医院去,干部体检的体检表都是造假。因为身体条件是任职的一个考察条件。 他倒下以后,大家目瞪口呆。包括上级组织部门,本来是要任用他的,结果却是这种情况。他送葬的时候,原来的部下,没一个来的,我们一帮同学来送他。 这件事里的世态炎凉,以及这个人对权力的渴求,很像《儒林外史》里的老财迷,临死了看见油灯里面有两根芯,一定要灭掉一根才死。 他把权力看得清清楚楚,死他也不放权啊!这是最可怕的。 我们就是有些干部对权力的依恋到这种程度,对组织不忠到这种程度。这种东西现在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将来也许想好了,把它摆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可以写出来。还有很多。 ►►►“会议政治 中国独有” 全民话题:剧中很多大尺度且内行的台词,比如市委、政法委、检察院、公安各系统坐在一起讨论抓捕丁义珍的问题,台词出现“拘还是规”,以及检察院和纪委“争夺办案权”,为什么要如此设计? 周梅森:应该讲首先是为了剧情好看,我要借着这个新戏写一写中国目前的会议政治,这个是中国独有。而且大家都知道,我们要想办砸一件事,多开会。 而这个事呢,恰恰又和紧张的案情联系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微妙的审美上的落差,会牢牢抓住观众。这是一种真实地荒诞,这边还在开会,贪官已经跑掉了。 我们这个故事在汉东,政治生态极其恶劣,塌方式的腐败已经发生了,包括老季这样谨小慎微的检察长。这个情节完全符合汉东省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那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故事,必然会给腐败分子逃亡的机会。 全民话题:你写过多部中国政治题材小说,本人也有过从政和经商的经历,以这些阅历,中国的官场问题、腐败问题,是现实更严重,还是电视剧、小说描写得更严重? 周梅森:这个东西很难说。 我想这部电视剧为什么能够成为爆款,就是因为它把生活中严峻的问题、现象,都不回避地表现在作品里,由我们的表演艺术家进行了卓越的表演,因此打动了观众,和社会各界有了这些互动。 没有说社会问题更严重,我们看不见,同时也不是说社会生活非常美好,没有问题,我们把它写得一团黑。这个问题本身不成立。 ►►►“‘围观’确实有改变中国的力量” 全民话题:剧中描写的官场生态,拉帮结派、官官相护,官员之间连络有亲,这是小说的夸张设计,还是现实中的普遍情况? 周梅森:正是因为有这种恶劣的生态,所以才要反腐败,才要整顿政治生态。所以我才提出来,整治政治生态,就是收拾世道人心。如果说,一个县城,一个中等城市,都是这种任人唯亲,帮派林立,这种生态,老百姓觉得毫无希望。 全民话题:剧中工会主席郑西坡的儿子的工作是一个“网络水军”,他用发帖、转发的方式参与到“一一六”群体事件等情节中,类似的剧情设计,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谣言,这是想说明“围观改变中国”吗,亦或你对此持批判态度? 周梅森:我是很客观的。网络新媒体的力量,“围观”确实有改变中国的力量,现在很多热点的事件都是新媒体发挥了网络力量。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新媒体,过去很多事情就被闷掉了。 但另外一方面,网络也充满了暴力,造谣、传谣,不实的信息,所以网络生态也有问题。 所以我是客观地把这个问题写出来,我既不赞成网络的野蛮生长,也不赞成封杀网络。这个东西目前是不可能避免的,只能客观地认识它。 ►►►“最高检让我调高官案卷,我觉得没必要” 全民话题:你曾表示,一直以来你都非常关注高官落马的报道,电视剧中除了公开过的案件,有没有一些素材来源于非公开案件? 周梅森:我没有什么非公开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公开的。 最高检当时说了,我如果要调一些案卷,甚至高官的案件,都可以提供帮助。但一定要签保密合同,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走。我觉得没必要,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所以没有任何秘密的案件。你可以理解为纯属虚构,根据已公布的一个一个的公开案件,在这个基础上虚构完成的文学艺术作品。 全民话题:检察院的反贪职能拟划归国家监察系统,最高检请你来做这样一部反贪题材的小说和剧本,是否有总结的性质? 周梅森:都想多了,我们开始立项做这件事的时候,国家监察委的设置还没提上日程呢。完成以后才有这件事的,所以不存在你所说的总结。 ►►►“我不过是把我的故事讲出来了” 全民话题:新浪网有一个投票,选择本剧中尺度最大的剧情是什么,网友投票第一位的是“尺度再大也没有现实尺度大”。 周梅森:每一个观众都会把剧和现实进行比较,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对此不作任何评判。 全民话题: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你走访过哪几个城市吗? 周梅森:没有。因为我对中国的国情非常了解,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思索,同时我又是这个时代变化的亲历者。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我人生的轨迹是重合的,我一直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我不过是把我的故事讲出来了。 ►►►“有些作品是可以影响世界的” 全民话题:你对这部剧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什么期待? 周梅森:我觉得现在的影响就非常好,我不用再期待了。市场和社会各界的反映,已经超出我的预料了,没有什么期待了。 全民话题:那对中国政治生态和反腐会有什么影响呢? 周梅森:我看到过一个评论,讲到有些作品是可以影响世界的,这个评论就认为,我们《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也许就是影响世界的一个作品。 我没法评价,因为这个作品出来的时间还不长,还缺乏一个沉淀期,我个人是没法评价的,还是多看看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反应吧。
查看全文

4月8日下午新浪新闻直播对话吴刚,回顾入口:

全民话题
“大尺度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火了,饰演市委书记李达康的@吴刚de微博 成新晋网红和表情包担当,一夜间这位老戏骨的双眼皮和水杯都上了热搜,网友称他为“Darkcom”。今天13:30,新浪新闻将直播对话吴刚,有什么问题想问达康书记吗?请在全民话题下留言。直播入口: 对话达康书记吴刚
查看全文

《人民的名义》原型揭秘:多少“农民的儿子”终成贪官

鱼乐颖
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小官巨贪”的赵德汉蹲在地上痛哭忏悔,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陆毅饰演的反贪总局侦查处长怒斥:“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梳理公开报道不难发现,“农民的儿子”成为反腐剧的梗是对现实官场的深刻写照。 ◆◇◆◇从“农民的儿子”到“正部级贪官” 除了检察院出品的反腐电视剧,中纪委的纪录片中也曾提到: 中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中,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委员白恩培第一集“出场”忏悔,这位首个判终身监禁的正部级官员,就是“农民的儿子”。 纪录片旁白介绍,“白恩培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儿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39岁就成为延安地委书记,之后又历任多个重要领导岗位,曾先后在青海和云南担任省委书记。然而临近退休,他却因为腐败问题落马。” 梳理发现,建国以来至今,落马的省部级“大老虎”有不少都出身农村,比如刘青山、丁鑫发、孟庆平、田凤山、胡长清、李嘉廷、王怀忠、王昭耀、姚木根、仇和、周镇宏、成克杰、郭永祥、周本顺等。 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收受贿赂2433.98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据媒体公开报道,仇和出生在江苏盐城滨海县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原本有8个孩子,因为穷,死了两个。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娃,他了解农村的一切,也想改变这一切,然而却经不住诱惑。 2015年12月18日,江西省原副省长姚木根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姚木根从赣中农家走出,姚家三兄弟都在做官,两个弟弟一个是县委书记,另一个在检察院工作,姚氏家族因此也成为当地有名的旺族。 中国第一个被立案审查的在位省级检察长丁鑫发,也是一位著名的“农民的儿子”。据“法律与生活”杂志2005年刊发的文章,丁鑫发出生在江西南昌县一个农民之家,这位江西省政法系统的“重量级人物”从不讳忌身世,在各种场合都自称“农民的儿子”。 ◆◇◆◇多位“农民的儿子”因巨额贪腐被判死刑 进入2000年后,多位“农民的儿子”因巨额贪腐被判处死刑。 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经济犯罪,2000年被处以死刑。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副省级官官。 他曾忏悔:“我家祖祖辈辈在农村种田维生,我出身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山村,小时,放过牛,种过田,上山砍柴,上学每天早上要跑7、8华里路,还要挑20斤萝卜到小集镇上去叫卖,挣两个小钱好买个本子读书上学,交点学费。” 2000年9月7日,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被处以死刑。成克杰出生于广西一个贫困山区县,他从小很苦,父母被斗死,几乎陷入绝境,甚至上学前没穿过鞋。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因腐败被判处死刑的国家领导人。 2003年5月9日,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李嘉廷在法庭作最后陈述时说,“我受贿1800多万元,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诚恳接受法庭审判。” ◆◇◆◇我是“农民的儿子”成了贪官忏悔开场白 媒体梳理发现,近年来至少有53名落马官员进行过公开忏悔。在讲述时,有14人以“我是农民的儿子”开头,总结自己从一个贫苦出身的孩子到当官后腐化的堕落过程。 1998年,湖北省原副省长孟庆平因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孟庆平曾自述:“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我7岁就参加了家中的农务劳动,拾柴、捡粪、放牛、放羊、打短工,随父下地种田,受苦挨累,一年到头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2007年1月12日,原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因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缓。庭审中,王“声泪俱下”地忏悔道: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但我忘记了党的培养,背离了宗旨,迷了航,转了向,背叛了党。 还有不少官员不仅在落马后痛哭出身,在平时也喜欢用“农民的儿子”标榜自己,最典型的就是时任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面对春运期间炒票现象屡禁不止,他慨然陈词:“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农民的艰辛,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力,使他们的血汗钱被票贩子盘剥!”背后却是违规提拔、承揽工程、非法收受财物6460万余元的犯罪事实。 ◆◇◆◇为何总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有网友认为这是把苦难的过去诉诸于公众,打悲情牌来博取组织的同情和乞求从轻发落。 湖南日报一篇文章分析称:落马官员把苦难的过去剖白给公众看,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我本善良、淳朴,堕落是后天习得,与本性无关;其二,本人没有权势背景,做官全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虽然不乏忏悔自己忘本的沉痛,有些可能是寻求宽大处理的“话术”。 比如,中南大学原副校长胡铁辉由广受赞誉的专家型领导沦为阶下囚,回忆时他说:“我生长在乡下,五岁就帮家里看牛,中学时,一年只有一条裤子过冬,一天最多吃一个红薯。” 解放日报一篇评论则认为,这些贪官的自述大体是可信的。 考察贪官成克杰的历史,他也曾有过努力向上、勤恳工作、有所作为的时期。然而,随着职位的不断提升,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蜕变。他曾对一位干部说:要弄点钱,有了钱没有权也一样风光。特别是与有夫之妇李平发生不正当关系后,成克杰更是沿着生活上放纵奢靡、工作上无所用心、作风上独断专行、经济上贪婪无度的轨迹,一步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白恩培在忏悔中提到,慢慢随着职务的提升,再加上环境的影响,考虑自己的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2005年以后,自己也60岁了,又生了一场大病,这个时候思想就抛锚了,就追求物质的金钱的。 他们本来的确是“农民的儿子”,这也被用作其辩护自己“本性不坏”的理由。但从“农民的儿子”蜕变为“人民的罪人”,正好从一个侧面说明:出身论和血统论一样是靠不住的。
查看全文

剧组主创成员怎么看反腐?

  • 编剧周梅森: 它的播出本身就是反腐成果 中国观众对周梅森并不陌生。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之前,他创作的《绝对权力》《制高利益》《国家公诉》等反腐题材电视剧已经让许多中国人对他耳熟能详。 《人民的名义》播出,收视率超乎他的预料,甚至有人说,这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电视剧。尺度之最当作何解?周梅森说,不在剧中案件之大,亦不在官员级别之高,而在于我们终于可以直面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态了。这种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决心,也正是让他再次执笔的真正动力。或者说,《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与观众见面,本来就是反腐深入的一个成果。 尺度之大不在官高,而是我们敢于面对当前的政治生态了 记者:《人民的名义》里有多少成分是真实案件改编?有多少出自艺术虚构? 周梅森:文学艺术创作不是报告文学,不能完全按照已经有案件来写,但这几年在社会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件我也没有回避,比如故事一开始的小官大贪,侯勇扮演的处长家里搜出2亿多元的案件,我把它当作开篇布局的引子。我为什么用这个真实的案件呢?就是希望能给观众真实感。 记者:您所说的似乎是我们寻常所说的腐败之外的另一种现象——领导干部为了不出错,索性在面对现实复杂性的时候畏手畏脚,在您看来这也是一种腐败吗? 周梅森:是的。我觉得不担当、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这次在《人民的名义》里也都予以了揭示和批评。我们的政治生态里确实有一部分官员就是这样,比如吴刚扮演的光明区区长,懒政、不作为,对这种现象我们也不该回避。文学艺术界目前的状况与这样的官员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很多文艺作品,尤其是主旋律文艺作品,跟现实和观众是很隔膜的,文艺远离生活的状况有一部分是由政策和管理偏差造成的。但这一次,我很欣慰地看到,文艺政策和管理在这一方面有所转变了。 记者:《人民的名义》中的腐败官员高至副国级,有人说这是史上尺度最大 的反腐剧,您认同吗? 周梅森:我觉得所谓的尺度最大并不在于官员的职务之高,而是在于我们现在可以正视当下的政治生态了。过去这是我们做不到的。剧中的很多对话,过去是要被剪掉播不出来的。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党反腐的决心。 记者:相关部门对这部作品提出过修改意见吗? 周梅森:广电总局提出过修改意见,但都是很善意的,态度上是支持的,这让我很感动。我觉得文艺作品现在必须要小跑几步才能跟上时代,文艺政策应该这样鼓励文艺工作者跟上时代、反映时代。 党反腐的决心 才是我创作的根本动力 记者: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您曾到监狱与腐败官员面对面交流,您也曾说在这些交流中您非常感慨的是,贪腐官员不是魔鬼,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理解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周梅森:一方面,文学是人学,不是兽学,所以任何人都是有血有肉的,腐败官员也不例外,他很可能就是你我朋友圈里的一个人;第二,你要有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深刻了解,才能对反腐题材的创作有整体的把握。 我想表现的不仅是人性的反腐,更是思考和建立制度层面的反腐。但文艺作品不是单纯的说教,要通过人物故事和其产生的环境来呈现。作家必须保持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写政治小说的作家,更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当然,创作也需要契机。比如《人民的名义》的创作契机是最高检的同志找到了我,但如果没有这个,也可能有别的契机。只要有好的政策环境,好的作品必然会出来。 记者: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对您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周梅森:让我看到了党反腐的决心,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希望。这也是我创作《人民的名义》的根本动力。 反腐伴随着我们改革的全过程,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从来没有离开公众关注的焦点。光是为了管住吃吃喝喝,我们党出台的相关文件就汗牛充栋,但是一些干部的嘴还是没管住。但十八大以来的政治生态中,就这一点来看,哪个省、市、自治区的官员还敢乱来?真的没有。这是一个细节,但从这个细节上我看到了党的决心,看到了政治生态的明显变化。过去我写了很多反腐小说,但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就觉得很没劲。十八大以来,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我觉得没有任何人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渴望去除腐败。 记者:有人说社会现实已经超出了作家的想象,这种情况下作家的追求和作用怎么体现? 周梅森: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有人问我,你写了这么长时间的反腐小说,你有没有感到想象力枯竭。我说生活没有枯竭,艺术就有创新,这是一个基本道理。腐败分子太有想象力了,他们做出的事也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文学艺术或许不能兴邦救国,也不至于亡党亡国,但是文学艺术会构成整个社会氛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学艺术和时代是相关的,不能说现实已经走了很远了,文学艺术还落后很远。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反腐,这种情况下,如果文艺不关注、不在场,那就是文艺的失职。 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 大方向就不会错 记者:有人说反腐题材创作是一个敏感区域,创作者对腐败问题的认知和判断在作品中如何体现,都是很难拿捏的,您怎么看? 周梅森:确实很敏感。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这是创作者必须把握好的。你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大方向就不会错。如果你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就是另一回事。但是我觉得,真正站在反对派立场上对党和人民的利益进行全面否定的创作者是几乎没有的。所以问题还是出在艺术创作怎么管的问题上。 记者:您对目前主管部门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可持续性有信心吗? 周梅森:我确实有一种担心。因为改变政治生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为什么这部作品这么引人关注?我觉得很多东西是因为超出了作品本身。 一方面是人民期待、社会期待,老百姓太需要这样的作品了;另一方面是过去10年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并没有拿出这样的作品,这个差距造成了社会对这部作品的超高关注度。 十八大以来,中共反腐世界瞩目,人类历史上这么一件伟大的事,但一部反映它的像样的作品都没有,真是说不过去。作为作家、编剧,我深感惭愧。但我还是强调,这是有原因的,不是作家不想写。我一直在写,但写了发不出来,是环境不允许,不是作家不愿意写。起码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写、愿意承担。好在现在改变了,希望这不是一阵风,以后不要又回到僵化的状态,那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希望文艺政策能激励优秀艺术家跟上时代、反映时代。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反腐倡廉从来没有中断过,您也创作过很多反腐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在今天,您认为反腐的形势跟过去有什么不同之处必须引起关注? 周梅森:十八大以前,一方面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从官员政治道德到社会的普遍道德都下滑严重。官员阶层应该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应该用道德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们。有的问题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个人问题,但在官员身上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人民的名义》中,我借用剧中一位省委书记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我们的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准已经低于普通公民,靠这些道德水准低下的干部来管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这样的地区和部门搞得好吗?”这是我的认识。几年前我写其他反腐作品时没有这样的认识,那时候我认为我们的干部大多是好的,没有这些干部们带领人民群众的奋发努力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但现在,对于“塌方”严重的地区和部门,老百姓还能相信政府吗?我借剧中一位干部的话说:“过去,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这种信任危机是很严峻的现实。 刘阳/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

刚播就封神的 《人民的名义》年度最佳?

@水煮娱 @纳兰惊梦
虽然只播了四集,但《人民的名义》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高达9.1。恐怕也有许多人跟纳兰有着同样恨剧更新慢的心情——这大概是继《琅琊榜》之后,第二次对国产剧有着如此强烈且迫切的冲动吧? 虽然光看《人民的名义》这个剧名,怎么也不像是贴合现在主流审美的路子,但却依旧阻挡不了社交媒体上自来水们的涌动。 仅在套播的前两天,这部剧就凭着省委会议室里一场暗波汹涌的会议,以及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以及小官巨贪赵德汉(侯勇饰)三个场景的对手戏,便已经牢牢的吸引无数人入“坑”,也有观众开始迫不及待的将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等单位出品的反腐剧推崇至今年最佳的候选。 要说《人民的名义》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细节。都说细节之中见魔鬼,也是最能够见证一部剧在拍摄过程中的用心程度。 尤其是在时下电视剧普通靠卖人设的大环境下,《人民的名义》力图通过细节来丰满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刻意避免角色的脸谱化,使得剧情故事的悬念陡生,意味深长。 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便是第一集中发生在汉东省委会议室的那场戏。 由于下属副市长丁义珍的东窗事发,京州市市委书记李达康极力与检察院争夺办案权,让观众自然而然产生巨大的疑问,这位李书记是不是也有问题?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却陡然发现原先的判断似乎有些偏差:这位看似专横霸道的市委书记争夺办案权并不是因为自己之过,而是过往的惨痛教训使得他不得不估量这次下属出事对他前程的影响。 至于他在家中与身为京州城市银行副行长的妻子欧阳菁的对话,更是交代了他格外注重对于身边亲属的约束,甚至从来不为自己妻子的工作而去找自己的下属丁市长打招呼。 而此时,一个性格复杂多面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它打破了以往观众对于角色人物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同样让观众有着看不透、猜不透的还有汉东省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高育良,这个李达康口中猜不够的育良书记,更是犹如一潭深不可测的水。 对于丁义珍是拘是规的问题,他心中其实早已有打算,却是尊重新任省委书记的名义,祭出了在场人无法抗拒的尚方宝剑,最终下达了由检察院拘留的命令;对于有着“第二检察院院长”外号陈岩石的到访,这位的育良书记也是不着痕迹的旁敲侧击,绵里藏针的画风使得即使隔着电视荧幕都能感受到他的老辣与气场。 除了这些老戏骨电光火石之间的暗战,作为主演的陆毅其中在里面的表现也能够算的上合格。虽然比起对手戏的老演员,陆毅在情绪的层次感上还是略显单薄了点,但要说他演技完全被碾压的评价,个人倒不是很能赞同。 一开始,纳兰也觉得这位曾经的奶油小生在诠释侯亮平“无法无法孙猴子”个性方面有些过,但同样是在细节中挖掘出了这个角色的细腻之处。 在已经控制赵德汉的车上,侯亮平联系陈海沟通丁义珍的沟通情况,在得知对方因故还没有行动的时候,这位侯处长的应急反应确实令人称道。 尤其是在陈海已经挂断电话的情况下,侯亮平镇定自若对着已经挂断的电话道“等你好消息”,故意向赵德涵透露丁义珍的讯息,为的就是击溃这位小官巨贪的心理防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陆毅在塑造这个角色时也没有过多的局限于将其框死在“不按常理出牌”的套路中。 在剧情推进上而言,头四集的《人民的名义》已经实现了两次反转。 在花了两集时间展现丁义珍如何掩人耳目瞒天过海仓皇出逃海外之后,到了第三集通过他人之口却猛然发现,这位丁副市长却很有可能是受人指使的背锅侠,真正的“大老虎”依旧隐藏在暗处不见踪迹。 无论是在第三第四集中接连出场的大风服装厂老板蔡成功,还是山水集团美女老总高小琴,似乎都有着与“大老虎”密不可分的关系,却又屡屡有着出人意料的反转。 一波三折之间,让观众看的是欲罢不能。这也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仅仅只用了四集的篇幅,《人民的名义》就已经“封神”了。
查看全文
刚播就封神的 《人民的名义》年度最佳?

国产反腐剧20年变迁

你所不知道的各国反腐剧的神结尾

鱼乐颖
✦✧✦✧反腐大戏的美式结局:政客野心勃勃,为追求权力不择手段,权钱交易,最终打败各方对手获得权力宝座。 剧情风格: 美剧喜欢走暗黑华丽风,格局很宏大,以权力为核心,“看不上钱”。政客才不会傻到让明眼人看出他们的利益交换,用尽各种手段反制监察部门,所以往往最后的结局他们并没有被拉下马。而他们终极目标的并不是金钱,而是绝对的权力。这也是美式讽刺的风格,严肃冷酷的政治动物最终走上权利巅峰,才是对现实最好的映射。 典型剧:《纸牌屋》 “真是浪费啊,为了钱而放弃权力,这个城市里几乎人人都犯了这个错。” 弗兰西斯·安德伍德一句话道明了整部剧的核心。权力才是利益团体争夺的核心,政客与财团勾结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力。丈夫当总统,妻子来抢,而所有肮脏的事情都被掩藏得好好的,并没有东窗事发,也没有落马,所有人都被这两个阴谋家玩弄于鼓掌之中。 安德伍德夫妇从对抗重回合作,两人再一次你唱我和,威逼利诱他人退选,利用个人经历引起同情,成功地在民主党开放大会上获得总统和副总统提名,作为竞选搭档参加2016年大选。 ✦✧✦✧反腐大戏韩式结局:丑恶的政客被绳之以法,与之沆瀣一气的财阀也锒铛入狱,固若金汤的利益集团被打破,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剧情风格:韩国电影没有官方审查制度,且有电影分级,所以很多韩国电影涉及政治的尺度很大。黑金政治、政商勾结、傀儡总统,你想到喝想不到的狗血剧情,韩国导演都敢拍。这类影片的结局,正义最终都战胜了邪恶,政客再心狠手辣也没有最终得逞。 典型剧:《局内人们》 故事讲述一个黑社会混混攀上了当权者,为利益集团做尽非法勾当后却被抛弃,为了复仇与检察官一起扳倒了利益集团。 《局内人们》片中每一处细节都能找到其现实中的对应。片子影射的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其董事长郑梦宪因总统选举献金案跳楼自杀。现代集团会长郑梦九因设立巨额秘密基金贿赂政客而被捕,后被总统李明博特赦。 为总统候选人造势的报社对应的是韩国历史最悠久、发行量最大的《朝鲜日报》。而片中的总统候选人实际上是报社主编与汽车集团会长手中的棋子,受他们摆布。 影片打破正邪对立的传统模式,不是僵硬地唱“黑脸”“白脸”的尴尬剧情。在人物刻画上,导演有意地展示人性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正派”检察官打击腐败,并非只为“正义”。黑社会混混与检察官合作,除掉共同的敌人。 影片结尾,剧情反转,当观众都以为检察官黑化了的时候,发现检察官是为了深入虎穴,拿到证据,演了一出“坏人”的戏,端掉了固若金汤的利益集团。 影片的最后,镜头的角度和光线也与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仰角显得男主形象更为庄严、高大,用光也由低调转为高调,象征了光明与正义的到来。 ✦✧✦✧反腐大戏印度式结局:官员被逮捕,巨额财产被没收,归还国库,最后来一段歌舞。。。 剧情风格:印度电影也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结局,但剧情没有韩国那么细腻、复杂,缺乏对人性深处的描写,印度的叙事手法比较直白硬朗。贪腐的官员就是为了钱、性等人的基本欲望,手段肮脏,嘴脸丑恶,正义之士运用智慧巧妙地将他的罪行公之于众。 典型剧:《痛击》 以政府官员巴普吉进行不正当交易谋财做铺垫随后进入主题,一个身怀绝技的神秘男子控制伪善的投资银行家,将腐败官员移至瑞士银行20000亿卢比的赃款转还给国家帐户,他也成为成了人民的民族英雄。 本片的亮点在于虽然貌似一部“动作荆棘片”,实则是一部“爱国教育片”,在故事的一步步发展中,影片所想表现的正义,爱国,善良这些主题才一点点显现。 本片的后半部分,当群众听到银行来的人员说出有多少亿卢比回归到国库的时候发出的由衷的欢呼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非常有感染力的画面。
查看全文
你所不知道的各国反腐剧的神结尾

写“副国级贪腐”角色 并无尚方宝剑

@北京青年报
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四天,豆瓣评分达到9.1,开篇不辱使命。该剧“孵化者”,制作人兼导演李路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解密诸多内幕。 ■□■演员内幕:大腕片酬都是“友情价” 陆毅的角色本来带点小痞,但最高检不同意 北青报:第一集开场的官员形象有的很脸谱化,比如副市长丁义珍,挂着LV皮带,表里都很浮夸张扬,吴刚扮演的角色也挂着反派相……这种表达方式有无奈还是刻意为之? 李路:你可不知道,七八年前官员的打扮,就是这样。丁义珍我们就没准备“埋”,开头潜逃,他就是一个贪腐、叛徒的形象,为此特别找了一个常年演太监的专业户许文广来演。原来还有酒席上口吐黄段子大谈女干部,后来剪掉了……其他的人,大家就不一定能够看得准了。 北青报:陆毅演男一号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吗? 李路:是在几个人中选了他吧。陆毅其实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演员。他是“年轻的老前辈”,演得很好。来剧组前的两三天,他还在另一个戏上,最初的表演还带着点上部戏的表演状态。这个戏里面有他的师叔、师哥,坐下来轻描淡写地跟他带了两句。他马上进入了检察官的状态了。陆毅太聪明了,不聪明走不到今天的。 北青报:陆毅的检察官形象一出场,有人觉得很“跳”,跟印象中的“官员”不一样。 李路:陆毅这个角色从剧本的时候就开始“跳”了,我们开始是希望他有点小痞,或者说有点幽默感吧。最后最高检还是希望这个角色往正里走一点,因为是检察官的代表。所以他身上的江湖味道减少了一些。剧本保留了他吹口哨的习惯。不过,也只吹了几集,就被剧中检察长骂了,说你一个反贪局局长怎么老是吹口哨啊。后来他就再不吹了。还有一些别的小设计,后来也都剪了。另外,你们不要以为检察官是“官员”,我们去最高检反贪局体验生活,那些检察官都很年轻,都很帅,不是这个市的高考状元,就是博士、博士生。公检法,三家单位是“挂相”的。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是要动脑子的、不动拳头。他们是高智商年轻人,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官员,可活泼了。 张丰毅找云南省委朋友学演省委书记 北青报:剧中高级干部工作状态,是真听真看过,还是按想象的? 李路:常年的积累吧。我30多岁就是南京电影制片厂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后来管理江苏的影视剧十几年,了解不同层级的官员状态。我去敲周梅森家的门要拍这个戏,一定是有感而发。周梅森能这样写,我能这样拍,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官员状态,对政策不吃透,拍的时候会走形。比如省委常委会议怎么开,以前是长桌子领导坐两头,现在是领导坐中间,这些都是有安排的,以表明杜绝“一言堂”。如果你对这些变化不了解,不好拍。我还加了张丰毅扮演的新省委书记做俯卧撑、打篮球。现在书记就是这样,带领全省的中坚,像课间休息一样做运动,精英的干部形象就出来了。 北青报:你说对官场的个人生活体验和“有感而发”,如何落实到演员身上? 李路:所以我找的都是艺术家啊,艺术家都是有脑子的,艺术家都会拍戏,都会做自己的角色分析。张丰毅跟云南的官员从小是朋友。当知道要演一个新的省委书记,就回去找云南的省委领导交谈,做功课了,平常的坐姿啊,发言语态啊。好演员都是极其认真的,做看不见的功课。 北青报:有演员说拍这部戏压力挺大的,这是客套话还是真实的? 李路:真实的。高手云集,过招啊。我们这个组里,三个人拿出去就是一台戏了,结果来了四十几个,大家都坐在一起了。经常飙完戏要酒,“喝一杯,演得太好了!”或者是“你怎么演的?我怎么接不住呢?”吴刚有一场戏,演完以后对手演员说:“大哥,我服您了,您这么演我接不了,太厉害了!” 北青报:这部戏的大腕片酬都是“友情价”,您游说他们加盟的最大砝码是什么?仅仅是一起来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 李路: 张丰毅是读过这部小说的。 另外筹备《人民的名义》的时候,陈道明隔三差五就来,帮着一起出主意,怎么调整演员。我们拍的时候,他两次去探班,带着牛奶去看望大家,很关注这件事情。 ■□■创作内幕:没有定心丸,没有尚方宝剑 谈了几十家,签约后都不敢打款 北青报:这是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作为这个项目的组盘者,当时融资是怎样一种状态? 李路:投资遇到的困难,出乎意料。我做过几千集电视剧,原来一个资金盘子几天就能完成,但这个电视剧融资之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几十家谈完之后,签约不打款。大型企业、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都有,跟我谈的时候特别慷慨陈词,一定要投!最后,都没有投。主要还是对这个项目……因为这种类型剧已经十几年没有成功经验了,大家怕自己的投资打水漂,都能理解。人家都是投资行为,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折磨。几个月,合同签完,毁约,合同签完,毁约,不是一个两个,是连续。 上午签完我特高兴,晚上他们却告诉你,不能投。 我家有个大黑板,上面记满了这些人、公司的名字,他们哪天签的合约,哪天又把我耍了,全有。那个时候我的心天天七上八下的,遭死罪了。同时也反映了大家对反腐影视剧的决心还欠着一点,都在观望,该出手时没敢出手。最后是5家民营公司托起了《人民的名义》的资金盘子,而且他们还全是第一次做电视剧。 写到“副国级”并无“尚方宝剑” 北青报:如此艰难,您却有勇气坚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是有什么“定心丸”吗? 李路:啥定心丸也没有。我就是神经不正常(笑),敢赌!你想,当时平台没有定,周梅森才出三集剧本,我就出价了,价格不菲。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写人物小传的,人物走向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 不过,我们是20年的朋友,他的反腐小说成功率很高。我是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这种类型,基于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视剧却没有反映,做了这部戏。没有任何人保底,也没有人保证会跟你签约,或者哪个老大说这个可以。如果有的话,我也不会两年老成这样了。 北青报:故事写到了“副国级”,足以称为国产“反腐第一剧”了,当时是怎么敢写到这样的层面?有什么“尚方宝剑”吗? 李路:尝试!没有尚方宝剑。各种讨论会,我们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而且我是特命苦的导演,《老大的幸福》范伟拿了500字大纲,我们就开始干起来了。《山楂树之恋》当时小说还在印,我去找人家,人家正在捏脚,我坐小板凳跟人家谈了合作。《人民的名义》也一样。没有现成的饭,给我这样的“业余”导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项目,没有“尚方宝剑”。 ■□■尺度内幕:审查比预想的好 没选央视是因为它有价格和集数瓶颈 北青报:外界猜测这部剧的审查一定是惊心动魄的,有什么可以披露的细节吗? 李路:审查比预想的好。周梅森当年的反腐剧都是800条、1000条的审查意见。因为当年反腐要藏着掖着。现在要正面回应,打虎拍蝇的故事比电视剧都精彩。如果一个电视剧作品拍不到比现实还精彩,就没劲了。 北青报: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湖南卫视而不是央视作为播出平台? 李路:湖南是我们相互选择的,央视有价格的瓶颈、集数瓶颈。在我们拍的时候,湖南台的人到现场来了三次,特别诚恳。我跟湖南台原来没有交集的,通过这次我觉得湖南台从领导到员工真的很朴实,真的是干事的。来了之后直接看看现场,看看片子。来了三次,每次都说要看片子,而且不是一个人来,是一组人来,一条龙地来,来了就可以拍板这件事了。 只写反腐败 不展示“贪腐过程” 北青报:前两集播完后,有网友评论这是第一“自黑”大剧,您怎么看这种评价? 李路:我特别认可,这是党和人民敢揭伤疤了。原来你敢这么深度地写、拍如何抓这些犯罪分子吗?现在敢了,自信了。有自信了才敢这么拍,有自信才能“自黑”。原来大家会以为这个剧是到了一定岁数、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喜欢看。后来我发现根本不是,现在的90后三观非常好啊。我们剪后期的都是年轻人,看剧的时候该哭的哭、该笑的笑。有一场老革命陈岩石去世的戏,有个小姑娘大哭一场。这个是装不了的。 北青报:剧中有句台词说“反腐上不封顶”,那拍摄时红线到底在哪儿? 李路:周梅森号称“反腐小说第一人”,“第一人”肯定有“第一人”的高超之处,他得把握,也有把握。这么多官员看过我们的戏,都说没有一处不符合的。这就是周梅森平常做研究、做功课的结果。当官不作为、懒政,实干官员不会讲不会说、不送不跑就提不上来……剧里全有展现。此外,我们这个剧有几大规避:第一,不去表现“贪腐过程”;第二不去表现“奢华手段”,第三不去表现“贪腐场面”。那些官员商人们怎么K歌啊、喝酒啊,还有行贿场面这些都没有。但照样好看——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有血有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