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连环奸杀案9大疑点

8月26日,历时28年的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告破,这一案件也被称为“白银案”。

对于这样一起备受关注的案件,每天都有媒体曝出相关进展及作案细节,但到目前为止,案件当中仍有大量未解之谜。

兰州晨报十年前的报道

1.专杀红衣女子?

无论是近期媒体披露的白银案进展,还是网络上流传的各种网贴,内容中都提到白银案凶手专杀红衣女子。

案件破获前,这一说法便在白银坊间一度流传,甚至使白银市区女性对红色衣服开始恐惧。

兰州晨报十年前的报道

但直到被捕后,才有媒体曝出高承勇供述称专门选择身穿红色衣服的年轻女性作为下手目标的说法。在此之前,所有关于案件的描述中均未出现受害者衣着颜色信息。

也有很多人猜测高承勇专杀红衣女子的原因。邻居高俊伟曾对媒体表示,高承勇的影集里夹着一个红衣女子的照片。

“我问过他,他说是亲戚。说很佩服照片上的这个女子,但是后来听说这个亲戚婚姻很不顺,这对高承勇打击也很大。”但这是否为其只杀红衣女子的原因无从得知。

专杀红衣女子的说法并非首次出现。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短短一年零一个月时间,苏世林在湖北襄阳内连续杀害4人。因首个被害女性身穿红色衣服死于出租屋内,此后,“杀人恶魔专杀红衣少女”的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

在类似的凶杀案件中,红衣少女似乎成了帮助提高案件恐怖度的一个要素。

受害者职业社会地位中等偏下,年龄主要集中在25-30岁之间

2.杀人动机是什么?

残忍杀害11名女性,且凶手对所有受害人都试图性侵。曾有网友推测凶手在性生活方面不和谐,甚至在2004年12月兰州警方公开向社会征集线索时也描述到“此人应该是在白银长期居住,有较严重的性变态心理或者生理缺陷,特别是患有性功能间歇性障碍症,对女性怀有仇恨心态。”

但在被捕后,高承勇向警方供述称第一起案件,是因盗窃未遂,被受害者撞破才杀人。

那后面10起案件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呢?目前并没有公开信息对此进行解释。

疑犯高承勇曾在白银一小区内租住了6年多的房子

但就高承勇所说第一起案件的杀人动机,有网友对此表示怀疑:第一,受害人无防备,偷东西被撞破如何能无防备干掉受害者呢?第二,既然是去偷东西为什么现场的值钱手表不拿走?反而去猥亵受害者,现场也没丢什么东西?

而事发后,有高家长辈推测,高承勇之所以会做出这些行为,有可能和其高考失败有一点关系。据称,高承勇上学时学习成绩一般,但身体素质不错。吃航空这碗饭是他这辈子的愿望。但高承勇却因文化课成绩未能达标落选。这对他打击很大

疑犯高承勇

3.作案偏爱用刀?

白银案中所有受害,颈部均被切开或刺割,且上身伴有8至36处不等刀伤,手段十分残忍。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搞副业(打工)成为农村的流行词。两次高考落榜的高承勇选择了外出。而他人生的第一笔生意是贩卖刀具。

高俊伟回忆小时候到高承勇家蹭饭,“每次吃完饭,高承勇就把他贩卖的各种刀具拿出来给我讲,哪一种适合干嘛用,哪一种比较锋利。”懵懂少年的高俊伟对高承勇的刀具充满了好奇。“但是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的高承勇对刀具颇有研究。尽管高承勇贩卖过刀具,但他却从来不随身带刀。”

不知对刀的熟悉和热爱是否是成为其后来如此作案的一个原因。

疑犯被捕画面

4.凶手为何带走受害人身体?

“双耳及头顶部有13×24厘米皮肉缺失”、“左乳头及背部30×24厘米皮肉缺失”、“双乳、双手及阴部缺失”……

从第三次行凶开始,高承勇多了个新“毛病”,即从被害者身上割下一部分皮肉或器官,其中第4起案件中受害者的左乳头是被咬下来的。这或许预示着高某的心理越来越扭曲,杀人手法才会越来越变态。

这些被割下皮肉的受害者都是没有被高承勇性侵成功的,而完成强奸的三起案件中,高某并没有割下皮肉或器官。有网友认为,凶手之所以割下皮肉或器官因自己无法实施强奸,因而用这种手段作为心理补偿。

人类根本就不是完美的,我们同类当中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残忍无情,区别于常态的、好好过日子的人,我们称之为变态。

有文章分析称,好多杀手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现在这个词叫“无情型人格障碍”。这样的人缺乏同理心,看见别人痛苦,他的脑部不能唤起怜悯同情之类的情感。

种种案件细节,警方这样总结高承勇的性格特征,内向、抑郁、冷漠,不善交际,孤僻不合群,做事极有耐心,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双重性人格,做事隐蔽性极强。

据一位知情者称,“与他(高承勇)接触了不到十分钟。他语气平和、思路清楚,表情自然。杀人的过程在他的叙述中如同手术环节,没有感情色彩。这一天对他而言也许早已演练多次。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作案的时间、地点和过程,并提醒我们如果对外传播,要掐掉容易让人模仿的部分。他说他最害怕的是嗅觉灵敏的警犬,而不是人。”

5.被肢解的尸体藏在哪儿?

截止到目前,都没有公开信息显示这些被高承勇从受害人身上割走的器官被带到了哪里?他拿走这些这些皮肉有何用处?以及如何处理。

在类似的连环杀人案中,龙治民将所有尸骨埋在自家地里。

陕西商洛的龙治民,改革开放初期诱骗干零活的人到自己家。他媳妇下肢瘫痪,跟他一起杀人,他家有个尸坑,48个人整整齐齐在里面,打开之后跟秦始皇陵似的。

龙治民的家散发着恶臭,他本人也是。他家的地一挖就有骨头。

按照儿子的说法,父亲高承勇早前一直在外打工。也有邻居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高承勇一家就搬出村子,只有在烧纸上坟的日子才会回来。所以,这些器官是否会被他藏到自己住的地方目前并不清楚。

第一次犯案日期并不是传言中说的节气

6.第一起案件为什么发生在1988年?

经初步审讯,高承勇对其在1988年5月至2002年2月间实施强奸杀人作案11起,杀死11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1988年,是高承勇第一个儿子出生的年份。按日期推算,第一起案件发生时高的老婆怀孕4个月。

有文章总结称,变态杀手基本上经济状况都不好。

高承勇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好。和妻子张某结婚时,没有什么仪式,草草摆了几桌酒。婚后,夫妻俩的经济状况也没有改观。

1988年,妻子张某生下大儿子,但坐月子时,本应在家照顾妻子,照看农活高承勇却消失了。张某没得吃,也无人照顾,只好扯着嗓子叫一墙之隔的堂嫂,勉强要点馍馍饱腹。

此外,高承勇爱堵是周围人都知道的事。打麻将、扎金花,有时上下输赢一万多元。

还有一种说法称,妻子孕娩哺育期间是丈夫最容易出轨的一段时期。性格内向,隐忍、退缩的高承勇“出轨”的方式就是对一名无辜的陌生女性进行奸杀。

生活的拮据、生理上的压抑哪种会是高承勇选择作案的真正原因呢?

网友总结的案情

7.为何在1998年疯狂作案4起?发生了什么?

1988年、1994年、2000年、2001年、2002年高承勇各作案1起,但在1998年却连续疯狂作案4起。

1998年的4起案件中,1月16日和19日时隔三天连杀两人,完全肆无忌惮。最后一次当城市已经风声鹤唳之时,凶手春节前在宾馆作案,马路斜对面就是派出所,直线距离不超过50米。

如此高频率的密集作案目前仍无解释。

8.2002年为何突然收手?

在一连串的高频率作案后,已经驾轻就熟的高承勇却在2002年停了下来。

有媒体称,高某妻子张某曾透露,她是2002年来到白银市的,最初住在东山路,然后是长通电缆厂小区。2005年,高承勇一家四口搬到了棉纺厂小区一处38平方米的一居室,一直

住到2012年3月,据说是为了孩子上学在此租住。然后就搬到了白银工业学校。

分析称,高承勇选择停手是因为怕被妻子发现。

也有文章称,高承勇在2002年后不再作案是因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白银市在2001年左右是9%左右的GDP增长率,到2002、2003、2004就都是两位数。白银有个最大的国企是白银公司,但其实主要的产品是铜,2003年开始铜价就涨起来了,经济增长加快了,可能和行业好转有关系。


此前凶手下手的地方,基本是那种筒子楼单身宿舍,老破居民楼。行业好转,加上此后几年中国城市大规模推广摄像头,加上那几年让国企减员,大批人都回家了。这让凶手白天闯门、尾随杀夜班女工变得非常难。

网友画的地图,多年来网上一直有人再探讨分析案情

9.如何躲过警方侦查?

这次案件的告破被归功为科学技术的进步。

作案现场有精液、血迹、指纹,但时隔28年这一些列悬案才被侦破。

据甘肃省公安厅披露,“通过DNA-Y染色体检验,初步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经过指纹比对和DNA进一步比对,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

此次通过数据库比对,在星期二发现当地一位在押高姓人员的DNA-Y染色体特征值与疑犯的类似,进一步复核检验确认,疑犯就是与其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

随后,警方启动家系排查,对其家族上下直系男性挨个筛排分析,尤其是警方已经掌握的嫌犯的大致年龄,最后确定此人的远房侄子高承勇,有时间空间和具备作案条件。

随即在星期五,将随妻子在白银市工业学校开学生小卖部的高承勇抓获。经详细DNA、指纹检验,确认其为凶犯,同时高承勇全部交代并认罪,案件成功侦破。

据报道,在1998年此案高峰期时 ,采取了最为原始的破案手段——所有白银户籍男子都被要求作指纹和血迹鉴定。当时已经快过年了,有两个警察负责白银郊区农村的采集,有两个外出打工人员还没有回来,这两个警察为了早点回家过年,就把自己的血样和指纹标本冒充那两个农民的交了上去,可谁知第二天就被查了出来。后来,这两个警察还被判了刑。可见当时的检查时相当严格的,每一个白银男子都做了鉴定。肯定也包括警察。

疑犯承包的学校小卖部一半是售货区,一半用来居住

若高承勇在当时逃过这一采集,也就过了一大关。

对于受害者家属所提供的嫌疑人画像及警方悬赏通缉时所作出的判断,都有高承勇本人有所出入,而他一直就潜伏在作案最频繁的地方,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直到如今被捕。

文字 巴芮 实习生 鱼乐颖(综合 西部商报、新京报、北京时间等相关媒体报道) 产品 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