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正在参与本话题

中企跨国之路:听外籍员工真心话

喀麦隆小伙的中企生活,全程笑Cry;吉布提可爱姑娘在中国,她的心愿是啥;帅气老挝小伙喜欢中国餐,最爱酸菜鱼;真实的巴铁兄弟又是啥样? @头条新闻联合国资委新闻中心推出《中企跨国之路》系列报道,对话数十家央企。听听,这五家央企外籍员工吐心声!
查看全文

中企跨国建设大量启用外国当地员工,你怎么看?

赞同
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提供就业机会,也有助于更好融合,事半功倍
反对
我国国内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应该把多数工作机会留给中国员工

招商局吉布提姑娘的中国梦:两个家乡,一个心愿

菲娅,出生于吉布提,2007年来中国留学,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2012年本科毕业。毕业后因优异的成绩进入吉布提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一年后由于其语言优势和与非洲各国外交使节友好往来的经验,又被招商局港口录用,在海外业务部担任项目经理一职,参与海外项目的研究、考察、谈判,以及重要的外事接待工作。 2006年,菲娅从遥远的“蒸锅”吉布提第一次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中国。激动、期待、一切美好的憧憬在来到北京后,蒙上了一层霜。路途遥远、语言不通,又正值北京的严冬,着实给了菲娅重重的一击。作为当时北京邮电大学唯一的一名非洲留学生,强烈的孤独感让她想念起了家乡。天气、语言、食物这一切都像是故意来考验菲娅的意志的东西,摧毁了她的意志也让她病倒了。 菲娅哭着求爸爸,让她回家吧,没想到一向疼爱自己的爸爸言辞拒绝了菲娅的要求,连回家的路费都不给。万般无奈的菲娅只能继续留在中国。学校老师知晓了菲娅的情况后,特地安排几位留校过寒假的同学来照顾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慢慢学会了中文,并爱上了这个地方。 如今,在中国近十年的工作生活,菲娅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中国通,中文的听说读写不在话下,中国式的幽默信手拈来。她去过26个中国城市,品尝不同地域特色的中国美食、穿中国旗袍、唱京剧,这一切打了中国符号的文化都把菲娅迷得如痴如醉得,大家都喜欢称呼她为可爱的“中国姑娘”。 今天的菲娅,她有两个家乡,一个是吉布提,一个是中国。“真心的希望吉布提政府和招商局能继续共同努力,帮助吉布提提高造血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中吉两国互利共赢。”这,就是菲娅的中国梦。
查看全文
招商局吉布提姑娘的中国梦:两个家乡,一个心愿

中国电建:帅气老挝小伙喜欢中国餐,最爱酸菜鱼

在美丽的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有一位英俊帅气的小伙,他个子不高,敦厚结实,黝黑的脸庞线条俊朗,略带笑意的大眼睛透着真诚。他就是电建海投南欧江流域公司的老挝籍员工阿列格。 △△机缘巧合当上中企翻译△△ 2013年,中国电建投资建设南欧江梯级电站,一期工程二级电站的移民工作正进入最繁忙的阶段。有一次,中方移民工作人员在移民村学校搞实物指标调查,由于翻译有事请假了,汉语和老挝语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只能采用打手势,画图等多种方法,急得工作人员直跺脚。 这时,阿列格走了过来,他用流利的英语问中方人员能不能讲英语,他可以将英语翻译成老语。中方员工的英语还算可以,于是阿列格就把中方的英语,翻译成老语给村民。没想到,因为阿列格是当地人,村民们也比较信任他,经过他的翻译传达,村民们对协议的内容清晰明了。 在感谢之余,中方人员仔细观察了一下阿列格,看到他热情活泼,聪明机灵,就邀请他到南欧江二级电站工作。 △△主动加班,从不提薪酬△△ 中方员工笑言,老挝人啥都好,就是在作息时间上特别较真,从这点来说,阿列格算是个“另类”了。 在工作上,阿列格永远只有“OK”二字。他的劳动协议中规定周末休息,可每次周五下班前,总是问上一句:“领导,明天有工作不?有了,就给我打电话”。有时周末真的有事找他,也是随叫随到,而且从来不提加班薪酬的事。 时间长了,中方员工也学习会了一些简单的老挝文,但发音不准确,可是阿列格很有心,他一方面纠正大家的发音,给大家当起了老语教师;一方面他也熟悉了中国同事带有地方特色的“中式老语”,交流起来十分默契。 △△中国哥们多,爱中国餐△△ 作为翻译,阿列格需要全程参与库区移民工作。库区工作非常艰苦,交通不便,工作一忙晚上常常住在村子里。村子里没有通电,天黑睡觉,天亮干活,常常几天连续工作,活泼好玩的阿列格都忍受下来。村庄里食物匮乏,往往是在村民家里,一团糯米饭,几只鲜辣椒就是一餐,有时还需要把这样的饭带到山上作为午餐。 阿列格性格率真,真诚坦荡。所以很快他就有了不少的“中国哥们”。休息时间,“中国哥们”会教他几招乒乓球,他苦练许久,依然没有招架之功。但是,到了老挝国球——籐球的场地上时,则成了阿列格表演的舞台。 他也喜欢上了中国餐,川味的“酸菜鱼”是最爱。
查看全文
中国电建:帅气老挝小伙喜欢中国餐,最爱酸菜鱼

三峡集团:巴基斯坦员工眼中,真实的巴铁兄弟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两国人民的友谊比天高,比海深,比蜜甜,亲如兄弟,情似姐妹。” 去到巴基斯坦之前,三峡南亚公司的柏贤生,只是经常在电视上、报纸上听到或看到这些话。2015年3月,当他来到巴基斯坦工作之后,一切感受变得真切起来。 公司有个巴籍司机叫Tahir,来自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属于山区,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人们生活水平较低。他和大多数巴基斯坦人一样,生活在一个有5兄弟、3姐妹的大家庭,而且一大家人住在一起。Tahir已经结婚,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从2013年9月加入三峡南亚公司,算是司机中进公司比较早的。所有中方员工对他的评价是:他看起来傻傻的,憨厚老实,话不多,工作勤奋。 三峡南亚公司的水电、风电清洁能源项目都在偏远的山区,其中,科哈拉水电站项目就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每次去现场有95公里的盘山公路,需要驱车4个多小时,崎岖蜿蜒的山路,不晕车的同事都被折磨得够呛,晕车的同事更是吐得稀里哗啦。 2016年6月,正巧赶上斋月,巴基斯坦人民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才进食喝水,一整天都水米不进。一大早, 柏贤生一行就出发前往科哈拉水电站,返程时已经下午两点多了,骄阳似火。途中,正当大家迷迷糊糊入睡的时候,突然一个急刹。 “tire is broken!”只听Tahir一声大叫,迅速控制住了车辆,大概离悬崖只有一米远。原来,汽车爆胎了。Tahir迅速取下备胎,摇起千斤顶,动作熟练,花了整一个半小时,才把轮胎换好。他忍住饥饿,浑身湿透了。 柏贤生记得,去年7月1日晚上拉肚子,一直捱着,不想去医院。第二天一大早,Tahir发现情况后,立即带他去了伊斯兰堡最好的国际医院。在医院闲聊中,柏贤生才得知,今年6月初Tahir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孩,早产2个月,小孩一直在医院治疗,每天都要给小孩输血。他家境贫寒,每月工资不足2000元人民币,高昂医药费导致生活非常困难,已负债累累。 公司员工知道这些情况后,自发捐款。拿到大家的捐助,Tahir满眼泪花……
查看全文
三峡集团:巴基斯坦员工眼中,真实的巴铁兄弟

三峡集团巴基斯坦员工“掏心窝”:中国人了不起

几年前,Jhimpier还是个寸草不生、飞沙肆虐的盐碱戈壁滩,因为一个合资风电项目,如今这里正在逐渐蜕变成绿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Sona是当地一名普通的农民。说他是农民,其实有点名不副实,因为他根本没有地,一家十几口人(8个孩子)仅仅靠着他弄点木头维持生计,吃喝都成问题,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就更要命了。 “现在,我不再为生计发愁了。”每天, Sona像个真正的农民工一样,到三峡集团的风电场上班。他变得忙碌起来,这种忙碌也改变了他的生活,每月都可以按时领到工资,这笔收入足以让整个家庭正常运转并有结余。 “等孩子长大了,我也让他们都到这里来上班。中国人很了不起,对我们也很好,我们愿意在这里干一辈子!”说这些话的时候,Sona脸上洋溢着骄傲与得意,“做梦都没想到生活会变成这样”。他在盘算着,再过两年换一辆大摩托车,再过几年就可以换套敞亮混凝土砖瓦房子,孩子们也可以上学。 “谢谢安拉!”Sona习惯性的说着,期待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真情。 在三峡集团巴基斯坦风电场项目中,还有一位运行部经理叫Malik,他在中国读了5年大学,还没毕业就被招聘到风电场工作。Malik参与了整个风电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和中国人一起风餐露宿,加班加点,攻坚克难,与企业一起成长壮大。 公司为巴基斯坦员工量身定制了“属地化经营”战略,如今,Malik带领巴方团队独立开展工作。
查看全文
三峡集团巴基斯坦员工“掏心窝”:中国人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