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人工智能专业首次独立招生 未来就业层次高低有别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原标题:人工智能专业首次独立招生未来就业层次高低有别

对于从事原始创新的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门槛很高,因为需要有创新思维,有很深厚的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等,但如果从产品研发、工程技术的角度讲,门槛则大大降低。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与此同时,不少学生家长也开始关注如何选专业。

5月18日,北大、清华双双宣布了新专业。北大2019年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专业招生,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堂班,今年秋季开始招收本科生。两大名校的动作,一定程度代表着今年高校专业调整的风向标。

此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增设专业点2072个,尤其是35所大学在国内首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其中不少专业在今年秋季就开始招生。

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增专业,或许将成为今年考生家长志愿填报的“新宠”。专家认为,新专业设在哪些学科门类、设在哪些学校,都意味着未来就业方向、层次的不同。填报专业时,应避免跟风填报,而是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背景和实力。

哪些专业增加最多

对于此次公布的新增专业名单,不少人对“新增备案专业”和“新增审批专业”这两个概念表示疑惑。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硕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备案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里已有的专业,高校申请设立并在教育部备案即可。审批专业则是不在专业目录里的新专业。一般来说,后者申报难度较前者大,而它们只要获批了都能招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进行梳理发现,以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科专业,在这一轮高校专业调整中数量最多。

2018年新增备案最多的专业依次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96所)、机器人工程(101所)、智能科学与技术(96所)、智能制造工程(50所)、网络与新媒体(34所)、数字媒体艺术(29所)等。

审批专业中,新增最多的是人工智能专业,有35所高校获得了首批建设资格。其次分别是网络空间安全(25所)、会计学(13所)、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12所)、信息安全(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22所学校获批了人工智能专业。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专业也逐渐兴起。比如管理学门类下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共有25所学校开设;工学门类下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也有东北大学等7所学校增设。

“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下,小语种在今年新增专业名单中很有存在感。比如北京体育大学10个新设专业里就包括了5个小语种专业,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新增审批专业——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和旁遮普语,也颇具特色。

今年还新增了不少艺术类专业。随着越来越多喜爱ACG(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即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的“00后”进入大学,相关的艺术类专业也走进了他们的视野,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新增的漫画专业,河北传媒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新增的电子竞技运营与管理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的前世今生

在社会需求旺盛而人才供应不足的背景下,高校开设某些新专业的盛况,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并不为过。

比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从2016年首批开设的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南大学三所高校开始,过去三年已有283所高校获批设立该专业。今年又增加了196所高校,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达到479所。这意味着全国近四成本科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

如今,人工智能专业似乎也踏上了大数据专业走过的路。今年是人工智能专业设立的第一年,35所学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其中包括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2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同时,各大高校纷纷办起了人工智能“重点班”,比如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学堂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图灵班等。而从2018年开始,全国30多所高校已成立了独立的人工智能学院。

记者注意到,在新增专业名单上,带“智能”字眼的专业不少,比如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有说法认为,2003年提出成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人工智能专业的前身。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万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8年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年会,部分与会代表提出了在我国建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大多数参会人员的认可。但就专业名称,大家最后的共识是叫“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对此,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邓志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范围更广,它包括人工智能、机器智能、脑科学、生物智能等,是一级学科,人工智能目前还没发展到一级学科。”

很多高校已开始着手今年秋季的招生事宜。不少招办老师告诉记者,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前景很受看好,竞争应该会挺激烈。这样一来,新的热门专业的招生会挤压已有专业的招生空间吗?

邓志东认为,专业招生还是由需求决定。“新专业,比如人工智能,短时间内社会是可以吸纳就业的,因为这个现在确实需求缺口很大。但如果长期来讲的话,任何专业都可能会出现饱和。我觉得学校培养人才要符合市场的需求,有些专业需求小了,招生规模就会压缩。”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只注重申报,不注重建设的现象,盲目跟风申报的问题比较突出。

李硕豪认为,专业的建设发展,最核心的是师资队伍建设,然后是基础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建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课程建设方面,要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设计好。

人才缺口或达百万级

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专业的就业前景。

以近几年新增数量最多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近年来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源于市场需求的驱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

值得注意的是,从开设学校层次和学位授予门类的差异来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未来会形成不同的就业层次。

业内人士介绍,研究型大学一般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实力也较强,并且能够融合国外高校的教育培养方式进行专业建设。二三本高校更多是与企业联合共建大数据专业,偏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同样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有的学校把其归类为工学,有的归类为理学。对此,一名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种差异意味着该专业会有不同的建设方向,工学偏技术,注重培养工程师等类型的人才。

人工智能也面临着庞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缺口。“业内的共识是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在百万级别,目前一些企业已经给相关岗位开出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邓志东告诉记者。

人社部今年2月发布了15个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位列其中,这等于给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做了“背书”。

“对于从事原始创新的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门槛很高,因为需要有创新思维,有很深厚的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等,但如果从产品研发、工程技术的角度讲,门槛则大大降低。很多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都是通过在线课程等自学成才,因为有免费的开源代码框架,也就是底层的代码,技术人员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结构调参数。”邓志东说。

在他看来,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是面向产业应用,由市场来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从这个角度讲,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工程与产业开发人员。

首批35个获批的人工智能专业全部是工学门类,但不意味着细分方向的固定。邓志东介绍,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不仅有计算机科学技术方向,还有自动化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方向等,还有芯片等硬件方向,也可以说培养的是人工智能人才。

李硕豪认为,考生填报人工智能专业时,“要先看学校的背景和实力,看这所大学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学科是否比较强,否则,相关专业比较弱的大学开设这个专业,可能培养质量会有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