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北京大学对外发布三个重磅项目

北京大学

关注

原标题:刚刚,北大对外发布了三个重磅项目……

编者按

今天上午,北京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三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重大项目。

三个项目分别是:

“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项目

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研究项目

“一带一路”书院国际本科项目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与世界互通有无、相知相交。

五年多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同样照亮了新的知识和思想视域,也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提出了新课题。

北大今天发布的这三个项目何以称为重大,有哪些特别之处?

官微为你送上详细解读。

今古相遇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

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项目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久远,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迥异,社会与政治、商业与贸易相互交织、彼此纠缠。合作与冲突并存,关系极为错综复杂。“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重大项目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学科价值。

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及其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长期以来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把持。

一直以来,我们对亚非拉地区的研究在教育和科研中的比重有所失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这个问题浮出水面。相关研究与知识的不足,不能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也与我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情势不相称。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担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项目。

项目自2018年中开始酝酿,北大历史系充分调动相关方向的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对如何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的历史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8年11月,项目经学校相关部门审批获得立项,目前正式启动。

项目将沿着 “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地域范畴,通过文物搜集、史料整理、田野考察等手段,在厘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沿线地区和国家的近现代历史与文化。

逐渐建立起系统扎实的基础研究体系,突破以往此类研究的碎片化现象,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区域历史研究范式,着眼于推动历史学科的范式转型和创新。

北大历史系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入选“双一流”建设的一级学科,通过这个项目,将加速推动相关重点方向的布局与发展,尤其是东南亚史、南亚史、西亚史、非洲史等。

这是着眼于历史学系的传统学科优势和未来发展布局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行动。

深埋地下的丝路文明

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研究项目

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大陆,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荟萃人类几种主要文化系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人类文明的运河。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大量文物古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传承的物质基因。

尽管考古学在丝绸之路研究中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但客观反思百年丝路考古,就历史和现状来看,要取得更多、更原始创新和突破,必须聚焦于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开展理论、方法与实践各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渊源悠久,京师大学堂创建伊始,就格外关注中国西北门户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经向达、宿白、林梅村、秦大树等大批学者的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丝路考古研究成绩斐然。

为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担了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项目,立足北大丝路考古优势,通过国内外合作交流、个人研究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以创新研究范式推动考古学科融合式发展。

项目将通过考古调查、发掘丝路古代遗存,整理、研究文献和文物资料,探究人类文明演进、国家构建和文化认同的驱动力,解决丝路田野考古、文物研究和科技保护这三方面若干根本性、关键性学术问题。

项目将构建丝绸之路考古学体系,明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模式;揭示丝路文明传承的历史规律,为构建国际交往和文明交流的新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建成世界一流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基地,培养大批有竞争力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人才。

项目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丝路重大考古发掘(新疆及邻近地区旧石器考古研究、以固原为中心的历史时期考古研究、龙门石窟香山寺遗址发掘等)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伊朗阿德比尔神庙所藏中国瓷器研究、中意合作意大利藏中国文物研究、乌兹别克斯坦阿弗拉西阿卜大使厅壁画研究等)

丝绸之路文物科技保护(丝绸之路东段早期青铜文明的年代研究、丝绸之路古代技术发明与传播问题研究等)

丝绸之路考古人才培养计划(北大外国考古专业方向建设、丝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和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

留学北大 培养了解中国的国际领导者

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书院国际本科项目

“一带一路”倡议为当前的全球化注入了新内涵,为各国青年对接梦想提供了新机遇,也为大学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在新的发展历史节点上,始终与国家共命运、同进步的北京大学以学术机构特有的优势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2018年4月,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书院由光华管理学院发起成立,汇聚北大一流的人文社科力量,肩负起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培养政商领袖、以研究与教育贡献新型全球化的时代使命。

依托北大历史积淀,汇聚各项学术优势,书院积极打造国际本科双学位项目,“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以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全英文本科教学项目助力 “一带一路”建设,为变化中的世界培养了解中国的未来国际领导者。

项目着眼于本科学习阶段这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青年学子在北京大学充分交流融合。

目前,书院已与14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共建教育合作联盟。

项目将在全球合作院校中选拔最优秀、最具领导潜力的青年人才,在本国完成本科前两年的学习后,再到书院与北大学子共同开展为期两年的学习、实践。

书院将通过学术课程、文化探索、社会调研、移动课堂(深圳、西安、上海等地)等互动式、浸润式的教学模式,为国际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国体验,帮助他们深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与民情。

学生按要求完成各培养环节达到毕业要求后,将被授予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和其所在学校的学士学位。

北大“一带一路”书院的创立,离不开机构和个人的慷慨捐赠。基于入选学生的优异表现和潜力,该项目的学生将享有全额奖学金,包括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

项目计划第一批录取50人左右,未来逐步扩展至每年100人左右。首批学生包括10-15名中国学生,以及40名左右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

按照计划,首届学生将于2020年秋季入学。

“一带一路”与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工作

2014年5月 燕京学堂成立

围绕中国问题,开展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交叉学术研究;开设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培养“了解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的领导者。

已有71个国家的440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学习。

2016年4月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

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发展研究机构、最具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最具活力的全球治理交流平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国家发展的知识和理念。

截至目前,南南学院已招收了来自5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158名学员,成功培养了52名硕士生,现都已学成归国。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南南学院首届硕士毕业生的回信中鼓励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2018年4月 “一带一路”书院成立

立足于经济与管理领域,以高质量学术项目吸引各国顶尖合作院校的优秀生源,着力培养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高端政经领袖和知华爱华的国际领导人才。

2018年4月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

围绕“中东研究”、“俄罗斯-中亚研究”等重大问题,打造高水准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体系。

成立至今,研究院成功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推动形成全校区域研究的浓厚学术氛围;并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主动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为未来学生培养提供更多优质平台。

更多相关数据

北京大学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具有门类齐全的学术积淀,现代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承载着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史,并在近几年国际排名中稳居全球前列。

在相关领域凝聚起一支300余人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包括5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5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8名长江学者。

北京大学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成员国合作培养人才,目前校本部有来自55个国家的828名“一带一路”学生;

近五年来,北京大学与65个“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合作发表论文共计16212篇次,超过了此前14年合作发表论文的总和。

2017年以来,北京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有“一带一路”相关项目43项。

北京大学已与全球260所顶尖高校及高端智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拥有覆盖全球的校友资源,构建起一个多元的国际学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