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莫言跨界办书法展引网友谩骂:丢尽当代文人的脸

新京报

关注

原标题:莫言跨界办墨迹展遭质疑,策展人张大春怎么说?

10月14日至21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个人墨迹展《笔墨生活》在北京时间博物馆亮相。消息一出,却招致部分负面评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喻革良发表题为《莫言书法展还是莫展为宜》的反对意见,尖锐点评莫言墨迹“既没有显示才气,也没有显示功力,更没有大作家的书卷气,确实只是涂鸦。”在文中,喻革良甚至直接引用网友的谩骂,称莫言“借着名气捞钱,丢尽当代文人的脸”。

为何在文坛上声名煊赫的作家在书法界却备受质疑?面对质疑,莫言早在展前就曾在微博上发布《与友谈心》一文,说明自己办展有点“缺明少智”,缺的是自知之明,少的是人生智慧,只因耳根子软就承应了主办方的邀请,后悔不迭。他还申明,此次办展是为在批评中求进步,谨希望在当下的“键盘时代”,能够唤起大家对毛笔书写的热情。文辞恳切,全文无意将自己的展品以“书法”自居,连个展名称也刻意回避“书法”二字,他还自嘲自己所写的尚不能称之为书法。

伴随资讯开放化、自由化,人们对于公众人物行为举止的日益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名人字画被高价拍卖事件,更让人们对于名人效应有所警惕。贾平凹一字4万、马云“活禅”二字468万、冯小刚和曾梵志合作的油画《一念》1700万等新闻层出不穷,因此墨迹展的消息一出,网络上便出现各种揣测,莫非莫言就是下一个想要沾“名人光”来跨界捞金的人?同时,还因莫言作家的身份,公众认为他的墨迹缺乏专业训练,各种明嘲暗讽遍布网络。

中国文人自古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连,从苏东坡、王羲之到近代的梁启超、沈从文,无人不写得一手好字。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梦边文化创始人张维娜称:“书法是文人回到艺术最近的路,也是最日常的路。”

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勇于探索各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艺术家。他自幼对书法兴趣甚浓,近些年更是醉心于笔墨之趣。对于前来求字的人,莫言几乎有求必应,也可见其并不为图名利,而是真喜欢,甚至不惜为字“献丑”。

本次展览以笔记、随想、诗词、对联等近百幅作品展示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实践,每幅作品或誊写名家名作,或随记日常趣事,与晋唐韵法或宋明格调不同,展品看来更多一份真趣与灵性。特别是“即使圆周率被你算尽我也不会爱你”这一笔记在网上引起网友热议,原来莫言也有如此可爱的一面。

此次墨迹展的策划人、作家张大春认为,于莫言个人,书法不是专业的,但却是日常的,特别是莫言用左手所书的数篇打油诗,看来似乎并没有二王以降整个书法传习历史的临摹传统痕迹,但也恰恰体现了他的天真气、孩子气、自然气。

一位正在看展的老人告诉记者,看展的重点不在于字,而在于其中所体现的一个人的“精气神”;他之所以来看此展,就是为了一睹莫言的“精气神”。

尽管有人质疑莫言的书法水平,但欣赏者也不乏其人。冯骥才在为2015年出版的莫言书法集《莫言墨语》所作的序言中就谈到,“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他用文字和故事编织的天马行空、光怪诡谲的想象空间里而难睹作家的真容;但在他的书法和小诗里,便一下子见到莫言本人就站在这里。他的个性、气质、生命感、审美乃至喜怒哀乐原原本本了然其中。”有评论认为,这种真实的心态与当下许多自诩书法家的人相比,其境界之高远毋庸多言。不久前网络上曝出某些狂狷之徒以拖把作笔随意涂抹 、以针筒“射书”自称高雅等丑闻,在假创新之名以沽名钓誉的风

气下,莫言的“丑书”显得难能可贵。

本次莫言墨迹展的主题概念为“笔墨”“生活”。对此,张大春解释道:“能够与笔墨相友、与纸砚相亲、与古典相师而成就日常生活,应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