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长安剑:面对灾难 无论对方是什么国家都值得同情

长安剑

关注

原标题:这几天日本人“水深火热”,我们要不要关注一下?

这几天,国内各地暴雨引发水灾的新闻不断出现在视野中,然而我们的一个邻国,也正在遭受暴雨和高温的侵扰,与巨大的伤亡相比,相关的新闻却寥寥无几。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是日本。

7月以来,日本西部连降暴雨,暴雨引发的洪水导致225人丧生,随后而来的高温天气又导致数十人死亡。

关注灾难,为了“惨痛”的进步

也许,正因为是日本,是我们对发生在那里的自然灾害大面积“失语”的重要原因。

这个“邻居”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我们都对他感情复杂。

同时,日本更一直是防灾减灾方面的“模范”,也许这也是关于日本的灾害报道只有只言片语的原因。

的确,不夸张的说,现在的日本,是在一次次自然灾难的肆虐中“幸存”下来的。

从防震性能极佳的建筑和完善的避难设施,到国民面对地震等灾害的避险疏散能力和忧患意识,日本应对灾害的能力可圈可点。

那么,面对这次暴雨和高温,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伤亡呢?

第一,日本的灾害预防重在防震而不是防“水”。

当以板材为主的房屋面对从山地滚滚而来的水流时,这种“抗震良品”存在极大被冲走、冲垮的可能。

第二,日本对防洪方面的投入在持续减少。

2018年日本治水项目支出仅为7961亿日元,而11年前的1997年,治水投入就已经到达1.37万亿日元。

防洪设施无法承受暴雨带来的洪流,溃堤让一座座沿岸城镇被洪水完全淹没。

第三,日本严重老龄化的社会现状,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据《朝日新闻》截至12日的统计,在当时已经确认年龄的141名死者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00人。

许多老人来不及逃走,淹死在自己家中。

即便预防措施做得再到位,没有针对性的救援防护措施,大量老年人受困于有限的行动能力,面对水灾和酷暑,大量的伤亡在所难免。

每一次自然界的“发威”,都是一次大考。“考试”过后,无论成绩如何,都将带来救灾防灾方面的变革。

关注灾难,是为了“惨痛”的进步。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6434人死亡,据亲历者回忆,“(灾后)几乎政府的所有举措都会挨骂”。而此后,日本则成了在抗震减灾方面全世界的典范。

不仅日本在从灾难中汲取经验,全世界都在研究。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论文,近十年关于阪神地震的文献有600多篇,从材料工程到城市规划,从应急救援管理到防灾教育,不一而足。

暴雨地震可能落在任何一个国家,导致重大伤亡的这些原因也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现,包括中国。

从最功利的角度来看,关注日本洪水,是为了吸取教训,防止这样的伤亡发生在我们的土地上。

同舟共济,是共同的选择

面对这次日本的灾情,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13日与在日中国企业相关人士一同前往总务省,向西日本灾区捐款24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8万元)。

灾难面前,携手共度是人类情感共同的自然选择。这种选择,可以且应该跨越民族、国家的纠葛。

在2008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中,共有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派出救援队或专业医护人员前往灾区,与中国人民一起投入抗震救灾的战斗。

日本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汶川灾区的国际救援力量,在青川县城解放街青川中医院家属楼,他们连续16小时通宵开展搜救。

俄罗斯救援队员用手护住幸存者的眼睛,示意记者们不要打灯。

韩国救援队一边消毒一边坚持要翻译告诉记者,“我们很遗憾!没有机会在这里挽救生命,哪怕是一个。”

这一刻,中国人不会忘记。在灾难面前,全人类的情感选择都相同。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强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海地共有22万余人死亡。

海地几乎全部崩溃,强震给这个贫穷的岛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中国提供了3000万元的人道紧急援助,数百吨的救援物资,包括药品、帐篷、便携式应急灯、水净化设备、食品和饮用水及衣服等,并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成为最先到达海地的国际救援力量。

在这样的灾难前,全世界,无论是敌人还是对手,反应都是一致的:

美国派遣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航母上卸载所有战斗机,改载救援直升机和救援物资……

俄罗斯派出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之一安225,携带空中机动救援医院以及食品和药品等,绕过大半个地球来到海地参与救援……

德国向海地地震灾区提供100万欧元的资金援助,用于对灾民的紧急救助……

英国派出一支71人搜救队,携带专业重型搜救仪器及2只搜救犬……

各国的救援力量在海地与地震展开了一场空前的“联合竞赛”。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包括中国救援队在内的国际救援力量至少从废墟中救出90名被困人员。

值得说明的是,海地尚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关注灾难,复兴路上的一堂“必修课”

诚然,不止在中国,对外援助与国内建设,一直是世界各国舆论讨论的焦点。

更无须讳言,历史与现实的纠葛,常常使人们在看待不同国家时,戴上“有色眼镜”。

然而,作为人类,生命的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不仅是大国责任的担当,更是整个民族文明理性的进步。

面对灾难,一切偏见与纠纷,都大可先放一放。也许,灾难中心手相连的同行,正是化解矛盾与纠葛的“钥匙”。

面对灾难,无论对方是什么国家,都值得我们关注与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深火热”中的日本人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关心——这是一个崛起的民族应有的胸襟和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说说而已,同舟共济、携手同行的担当,是中国在复兴路上必须完成的“必修课”。

不变的,不止有利益,更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