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职位马英九等都当过 也是台地区领导人候补队员
原标题:这个重要职位陈水扁、马英九、柯文哲都当过,也是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候补队员
在决定不礼让台北市长柯文哲后,30日民进党选举对策委员会确定征召民意代表姚文智参选,再加上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台北市长候选人三强鼎立的局面形成。
台北市长选举一向是岛内政坛的风向标。自1994年举行首次市长选举以来,已经有了4位市长,分别为陈水扁、马英九、郝龙斌以及柯文哲。台湾《联合报》梳理了关于台北市长选举的不少有意思的故事。
零:女性市长一个都没有
尽管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为女性,各县市不乏女性县市长,甚至“南霸天”陈菊担任过三任高雄市长,但自1994年以来,台北不但没出过女市长,甚至连主要政党都没有提名过女性候选人。
本来,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吕秀莲也想角逐本次台北市长候选人,但最终没得到民进党内部青睐。从目前候选人来看,下一任台北市长仍将为男性。
壹:无党籍和民进党各赢一次
1994年的首次台北市长选举,由国民党主席李登辉钦定的末任官派市长黄大洲、从国民党分裂成立的新党候选人赵少康,加上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三人竞选。泛蓝阵营的分裂让绿营渔翁得利,陈水扁赢得61万票,赵少康42万票,黄大洲36万票,民进党拿下台北市长选举。
到了2014年,为了避免选票分散,民进党礼让无党籍的候选人柯文哲。当时马英九当局的民调持续走低,代表国民党出马的连胜文又挥不去“权贵”的包袱,柯文哲最终以多于连胜文25万票的绝对优势,赢下选举,成为首位无党籍台北市长。
贰:两位市长当过地区领导人
就是陈水扁与马英九。
1998年,陈水扁在争取连任市长时,遇上当时风头正劲的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最后小马哥以8万票小胜。但陈水扁随即挟光荣战败的声势,取得民进党地区领导人提名。结果陈水扁幸运地遇上了蓝营分裂连战与宋楚瑜相争,他在2000年实现了政党轮替,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2008年,原台北市长马英九以765万票的高得票率,击败民进党对手当选地区领导人,为国民党重新夺回岛内政权。这还不算上之前官派的台北市长李登辉,可见台北市长位置的重要性。
叁:蓝营分裂过三次
蓝营擅长内斗也体现在台北市长选举中。
蓝营第一次分裂是在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期间。国民党人赵少康因为不满李登辉偏袒候选人黄大洲,反出国民党成立新党,国民党与新党瓜分了蓝营选票,结果便宜了民进党人陈水扁。
接受4年前教训的影响,1998年新党虽然率先推出王建煊参选台北市长,但在政治明星马英九“千呼万唤始出来”后,王建煊采取“弃王保马”策略,不再与马英九抢票。最终马英九以小幅差距击败了民调支持率颇高的陈水扁。
2006年的泛滥第三次分裂则是另一个结果:随着马英九成为泛蓝新一代领袖,亲民党党员开始“弃橘投蓝”。同年10月,宋楚瑜宣布以无党籍身分登记参选,称这是“政治生命的最后一战”。不过,宋楚瑜最终得票才5万多张不到5%,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以53%的过半票数当选台北市长。
肆:国民党赢过四次
马英九与郝龙斌各担任过两任台北市长。
马英九赢得1998年与2002年台北市长选举。他的接班人郝龙斌在2006年赢得市长,2010年在谋求连任时,马英九当局民调不高,民进党又派出老将苏贞昌,一度让蓝营形势大为紧张。结果依靠蓝营选民支持,再加上选前发生连胜文枪击案,郝龙斌获得近80万票,比四年前多了10万票。原本希望重聚政治能量的苏贞昌,结果落后近17万票,提前输掉2012年民进党地区领导人候选人资格。
此一战果,显示台北市基本盘确实是“蓝大于绿”。
伍:五次候选人得票差距在十万以上
一般都认为,台北市长选战非常激烈,候选人实力在伯仲之间。但回顾过去历史,5次的当选人和落选者票数差距在10万以上。唯一一次堪称竞争激烈的选战,是1998年马英九击败陈水扁,只赢了7.8万多票,也就是5.22个百分点。
目前为止,当选者与落选者票数差距最大的一次,是2002年的马英九对李应元,差距高达38万多票。其次依序是2014年柯文哲对连胜文,24万多票;1994年陈水扁对赵少康,19万票;2010年郝龙斌对苏贞昌,近17万票;2006年郝龙斌对谢长廷,近17万票。其实当选者和落选者之间,还是有一段差距。
陆:已经举行六次台北市长选举
几乎每次台北市长选举,都深刻影响台湾政坛。1994年陈水扁当选市长,标志着民进党出现了首位竞争地区领导人的政客;1998年马英九当选标志着“小马哥时代”开始;2002年连任表明马英九具备更进一步的资格;2006年郝龙斌当选,标志着他正式跻身一线明星,宋楚瑜的省长光环失效;2010年郝龙斌赢得连任,标示马英九当局通过第一次期中考;2014年国民党台北市长的惨败,预言了两年后更惨痛的失败。
同样的,今年台北市长选举的结果,也将是两年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预言。
柒:平均投票率约七成
以往六次市长投票,平均投票率约在72%左右。最高的一次是1998年,投票率达到80.89%。投票率最低的一次是2006年,只有64.52%。其他几次依序排名为:1994年(78.53%)、2010年(70.65%)、2002年(70.61%)以及2014年(70.46%)。
捌:八位参选人担任过党主席
民进党方面,陈水扁、苏贞昌、谢长廷都曾担任主席,其中陈水扁成功当选市长。国民党方面是马英九,他以台北市长身份兼任国民党主席,亲民党则是党主席宋楚瑜出马。
人数最多的是新党。新党1993年创立时,党主席称为召集人,首任召集人就是赵少康,王建煊也曾担任过召集人。至于滞后代表国民党出战的郝龙斌,也曾担任过新党召集人。
台北市长选战产生过这么多“党主席”,也意味台北市长确实是个吸引政治菁英竞逐的宝座。
再看今年底的市长选举,如今柯文哲的“白色旋风”褪色不少,如今又与民进党分道扬镳。至于两大党推出的姚文智、丁守中,政治明星味也都逊色些。以此预期,第七届台北市长选举,不至于重演第一、二届那种热闹大战。但选战是否会擦出不同的火花,仍让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