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昨日因病逝世的他 曾说记者职业很神圣我很敬畏

法律与生活杂志

关注

原标题:昨日因病逝世的他,曾说“记者职业很神圣,我很敬畏”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同志于12月26日晚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74岁。据悉,其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新华社社长等职。

大白新闻(微信ID:dabaixinwen)注意到,田聪明曾接受采访谈自己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识,他说:“在我脑子里,记者职业是很神圣的,我很敬畏、很敬仰,认为是绝对不可玷污的。对任何玷污记者形象的人和行为,也一直秉持‘零容忍’的态度”。

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因病逝世

12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记者从多个权威渠道了解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同志于12月26日晚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74岁。据了解,田聪明出生于1943年5月,陕西府谷人。

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大学学历。官方公开的简历显示:1970年7月,田聪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事。

1974年11月至1980年2月,田聪明在新华通讯社内蒙古分社任记者。1980年2月至1983年3月,田聪明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政研室副主任。1983年3月至1984年11月,田聪明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

1984年11月至1988年11月,田聪明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1988年12月至1990年12月,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1990年12月至1998年3月,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998年4月至2000年6月,田聪明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2000年6月开始,田聪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党组书记。2006年10月,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国记协主席。

2008年3月,田聪明卸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并当选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2016年10月,卸任中国记协主席后其被推举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是中共十四、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十四大、十五大当选中纪委委员,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

“记者职业是很神圣的,我很敬畏”

“当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吃透两头’”“报道不能只站在你这个省、这个地方、这个单位,一定要有‘全国观点’”“报道前你首先要掂量一下这篇报道有多大的分量”……2014年11月,在第15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接受了采访。

“您对记者这个职业是怎么认识的?”记者问,田聪明回答说:在我脑子里,记者职业是很神圣的,我很敬畏、很敬仰,认为是绝对不可玷污的。对任何玷污记者形象的人和行为,也一直秉持“零容忍”的态度。

田聪明说,1974年11月15日晚,我头一次踏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大门,虽然当时只是借调半年,但我也是满心的不愿意。因为我对他们当时的报道根本不赞成,每天都是“形势大好”“越来越好”“到处莺歌燕舞”,根本不实事求是。

听到我这么说,当时分社一位老记者拿来一本书给我,书名叫“我们的经验”,里面全是吴冷西、朱穆之、穆青等新华社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文章。

我看完以后,觉得这些老领导在篇篇文章中始终贯彻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真实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为了真实必须到实践和人民当中去。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那本书是我走上新闻道路的启蒙教材。

在之后的半年里,分社的记者带着我下去采访,走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这个时候我已经明白,原来我印象里那些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报道,并不代表“本来意义上的新华社”,也越来越明白,要真实就要调查研究,就要经常深入到实际中,和群众“混在一起”。

当了记者就不能离开实践,不能离开群众。我为什么这么敬重记者这个职业,容不得任何行为玷污记者这个职业,就是这么来的。

1975年10月,我正式调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开始真正学习采访报道。那时候每次稿子写出来,我自己认为已经写清楚了,可一到老记者那里,就说这个没有交代清楚,那个角度不对,这个特点没有抓住,老记者一讲我觉得挺有道理,可自己再一写就又不对了。

当时,我开始考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记者。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的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戴邦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后说,“小田,你是学理论的,平时又很注意学习,而且对农村基本情况非常熟悉,有条件做好记者,两三年可以上道。”

当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吃透两头”

戴邦告诉我,当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吃透两头”。

上,吃透中央精神,下,吃透基层实践,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放在全国视野下掂量一下这篇报道有多大的分量,有分量你就报道,没有分量就不报道。还有一位老记者跟我说,新闻无常规,怎么能说清楚就怎么说,要解放思想,不能迷信。

这两位老记者使我增强了信心。但是话好说,做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你要刻苦,要坚持,要不断学习、调查、思考。我当时采取“学艺加偷艺”的办法,自己下功夫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地写,真是废寝忘食。

我看到别人报道内蒙古的文章时,经常闭上眼睛先想如果我写,导语是什么,下面写什么,用什么材料,然后再看人家怎么写,从中学艺。严格算下来,我那段真正当记者只有两年多时间,可是靠着刻苦,我的报道很快就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面对当前中国发展的新形势,田聪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工作局面已经基本打开,良好的新形象也在国内大多数人以及国际上不少人的心目中得到了认可。同时,国内不论改革、发展、稳定,势头都是好的。

我认为,记者进入了一个新的大有作为的时期。因此一定要抓住、要珍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新闻,成就也一定会是无可限量的。当然,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非常清醒。

我认为,要想做一名清醒的记者,做一名有志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的记者,一是要研判形势、深入实际、了解民情、吃透两头,万不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二是要考虑读者有哪些疑问,要激浊扬清,让拥护的人打消顾虑,给糊涂的人指明方向;三是要抓住机遇、经受考验,抵住经济利益的各种诱惑。

曾发文深切缅怀朱穆之先生

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党组书记的田聪明,曾于2015年11月6日在新华网发文,缅怀因病逝世的朱穆之先生。据了解,朱穆之在新华社工作32年,曾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新华社社长等职务。

田聪明在文中指出,穆之逝世了,但他“以新华社为家”的精神将是永存的。穆之同志作为新华社的“当家人”,始终坚持团结带领全社同志忠实履行新华社的职能。特别在关键时刻,常常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据悉,田聪明还同时提到了两件朱穆之给他留下极深印象的事情。一件是1975年九十月间,中央在大寨召开全国学大寨会议,江青莫名其妙地也去参加,且散布了一些完全背离党中央和毛泽东思想的言论,记者就报到穆之那里。

怎么办?穆之首先是认为要报,同时反复研究如何才能报送到小平和毛主席手里。可在报送件送出不久,“批邓反右”开始了,因小人举报被“四人帮”立为“朱(穆之)穆(青)李(琴)”案遭迫害。

一件是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而“四人帮”却竭力阻挠全国干部群众的悼念活动,特别是下发了一道道“不得报道”的禁令。

而穆之则“巧妙运作”新华社的资源,通过“内部参考”大量刊登国内各族各界人士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利用“参考资料”大量刊登各国政要、国际友人和境外媒体缅怀、悼念周总理的文章;利用“参考消息”大量刊登外电对周总理逝世的反应。[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出版报、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