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这名中国人20年只做一件事 西方佩服得五体投地

参考消息

关注

原标题:锐参考丨这名中国人20年里只做了一件事,却让西方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参考消息网9月22日报道(文/芮思客)他奔向星辰大海了吗?

时间定格在9月15日晚23时23分:中国“天眼”之父、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因病去世,享年72岁。

遵照其遗愿,人们没有为南仁东举行追悼仪式。

他的离开,就像他生前那般低调——在一个缺乏耐心和专注力的时代,这名始终站在“天眼”背后的科学家,倾注了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只为打造世界第一大、水平第一高的射电望远镜。

纪念者说,他是攀登科研高峰的勇者,更是英雄。

国际天文学界:“永远缅怀他的智慧、天才和幽默”

整整一周的时间里,因为他的离去,国际天文学界陷入了集体悲伤。

“这是科学界的一个巨大损失。”许多和南仁东有过交集的外国科学家们纷纷在网上表达对前者的哀思。

英国乔德雷尔·班克天文台的脸书账号发布哀悼:“很难过地得知我们的中国同行,南仁东教授去世的消息。他是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首席科学家,也一直深受来自全世界同行们的敬重。我们怀念他的勇往无前和对天文学的热情。”

同一天,荷兰莱顿大学天文中心主任迈克尔·加雷特也在社交媒体上告知同行们这个噩耗:“今天上午得知了一个让人悲痛的消息。”

作为对这位中国科学家最后的告别,各国学者的留言令人动容: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用中国自己的射电望远镜倾听宇宙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这是南仁东生前常常谈起的三个问题。

记得科幻小说《三体》吗?

如果说《三体》的故事始于地球人叶文洁接收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电波并作出回答。

那么南仁东的故事可以说是“《三体》前传”——他耗费24年、带领团队完成的“中国天眼”,就是帮助人类从宇宙的白噪音中更灵敏地分辨出有意义的声音。

南仁东把它比喻为,“从雷声中听见蝉鸣”。

一切要从1993年说起。

在日本东京一场聚集了全球顶尖无线电科学家的联盟大会上,有人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自此,南仁东的生命重心就再也没有远离这一主题——“建造中国自己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2016年9月,他终于将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

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钢索的牵拉下形成350米的瞬间抛物面,能够在观测时灵活变换角度,接收更广阔、更微弱的信号。

它的灵敏度比此前世上最先进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高出约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提高约2.25倍。

它一开机,就能收到1351光年外的电磁信号,未来可用于捕捉外星生命信号。

“南老师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

因为他,中国从此进入观星时代

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南仁东的执着和直率最让人佩服。

为了寻找适合建造望远镜的地点,他徒步踏遍1000个洼地,走遍上百个窝凼,在西南的大山里走了12年,才最终将台址确定在在云贵高原喀斯特洼地。

接下来,为了争取立项,南仁东又奔走开来:南北各大科技高校里、国内外各种科技会议上,都有他的身影。

2007年7月,FAST项目立项,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在FAST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南仁东都没有缺席。他上钢架拧过螺丝,拿扁铲削过刚才,还在高空梁山上打过孔套丝。

“在这个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无线电,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懂画图……但偏偏南老师都懂。”他的同事这样说道。

而南仁东自己却这样解释:“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置身“天眼”现场,你能由衷感受到“宏大”两个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让中国天文科学赶超了西方。

FAST落成那天,英国媒体写道: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其远大科学雄心的象征。

还有外媒预测:中国从此进入观星时代,它(FAST)将持续领先世界20年。

“一个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您将与人类文明同在,与浩瀚的苍穹同在。”有微博网友在南仁东逝世的消息下这样向他致敬。

更多人感动于他的专注,有国内媒体评价说,正是有南仁东这样的科学家,有工地上那样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中国人离“中国梦”才会越来越近!

还有三天,就是“天眼”落成启动一周年纪念日(25日)。有网友摘录了南仁东生前那段著名的话,作为最后的纪念: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编辑/杨梅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