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经济学人》年度盘点 十个关键词回顾2017

地球日报

关注

回顾2017,我们从《经济学人》发布过的文章中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个关键词。这十篇文章的前瞻洞见能否帮你精准把握时代的脉搏,预见未来?

1

数据经济

“巨大的数据流让一些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

要控制它们,反垄断法规需要与时俱进”

《经济学人》今年五月的封面故事《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登上了江苏的英语高考试卷,它也是我们贯穿全年的重要主题之一:数据是未来的石油。一百年前石油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其开采、交易、提炼促进了勘探、化工、运输和金融等诸多产业的发展。后工业时代,数据成了数字经济中最新的大宗商品,其搜集、提炼和分析,也已成为驱动所有科技创新的必须。

2

终身学习

“人们需要终身学习,这一点知易行难”

今年一月的封面故事和特别报道《终身学习》剖析了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冲击下,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步失效,终身学习成为必须。但新型教育平台最先惠及的往往是那些已经拥有多数资源的“赢家”,这会加剧而非减轻社会的不平等。怎样让新的学习方式真正帮助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令终身教育成为人人有份的新常态?

3

内燃机之死

“内燃机曾经辉煌,但这种改变了世界的机器末日渐至”

八月刊封面文章《死于路上》以历史眼光对未来做出前瞻。内燃机是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重塑了全世界的基础设施和商业图景。如今全球有约10亿辆车,几乎全部由化石燃料驱动。但道路交通领域的变革正加速到来:日新月异的电池技术和越发严格的排放要求即将颠覆汽车行业,让电动车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无人驾驶和叫车服务的兴起意味着未来的车会变得更像“车轮上的计算机”,共享出行服务也可能逐步取代私人汽车。

4

攻克癌症

“科学将打赢抗击癌症的技术战。但那只是战场的一半”

九月封面文章《攻克癌症》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从基因测序、靶向治疗到免疫疗法,医学新进展近几十年来不断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多数癌症有朝一日将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抗击癌症的战斗不仅要在实验室展开,手术室、学校、公共卫生系统和各国政府也是重要的战场——可惜,这些领域的进步仍然太慢。《经济学人·商论》十月刊推出的癌症特别报道从一名患者的经历出发,介绍了癌症治疗领域的进步。

5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不只是另一种技术。它将改变社会”

九月刊封面文章《无处躲藏》切中了一个反乌托邦的主题。人类的面部特征能传递各类情感信号,也是构成复杂社会互动的关键。不过科技正迅速赶上人类在“看懂”脸孔方面的能力,让“脸纹”成为新的“指纹”。在中国已有多种应用的“刷脸”会成为新一代iPhone的屏幕解锁手段,亚马逊、微软等巨头都在使用云服务提供人脸识别。脸孔是公开的,但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记录、存储和分析人脸图像的能力,终有一天会带来隐私、公平和信任等观念的根本性改变。

6

量子计算

“在书本上停留一世纪之后,离奇古怪的量子效应势将推动主流创新”

三月刊文章《量子跃迁》讲述“薛定谔的猫”可能即将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与今年三月开通的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是量子理论从实验室进入现实的好例子。量子效应的实际应用前景广阔,可以用于大幅提升导航精度、精密勘测、追踪深海潜艇、构建万无一失的安全网络、模拟研究加速药物研发等。谷歌预测,再过五年,量子计算机就能投入商业使用。

7

关注全球化的输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欧美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十月刊封面文章《落在后面》认为,若不认真解决欧美区域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会加剧反全球化浪潮和民粹主义的抬头。造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多原因,其中两点最为突出。首先是现代经济鼓励集中,规模变得日益重要。问题是,这种规模经济会催生为数不多的“超级公司”,它们聚集在越来越少的“超级城市”,其他地方都成了落在后面的穷乡僻壤。

8

硅三角

“山寨商走了,创新者来了”

《经济学人·商论》四月刊推出“聚焦珠三角”特别报道审视来自中国南部的创新革命。华强北曾经是山寨的代名词,现在却成了全球硬件创业者的聚集地。深圳已经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的中心,其“制造者”生态系统即使加州也无法比拟 。此外,中国的“节俭式”创新比硅谷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创新者致力于大众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可能更适合中国之外全球其他的新兴市场。

9

长寿红利

“要想最大程度利用长寿的好处, 需要划分出一个新的年龄组别”

长寿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却也是令社会非常头痛的新难题。悲观的看法是,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依赖将日益增加,劳动力队伍将缩减,经济增长和税收会减退,养老金和医疗负担则会大幅增加。前景是否真的如此黑暗?《经济学人·商论》七月刊推出的老龄化专题报道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由于寿命的增长,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和退休之间正在出现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社会应当转变对老人的认知和对人生阶段一刀切的划分,以制定出更合理更创新的政策,化挑战为机遇。五篇专题报道逐一解码老龄化时代我们的人生布局、工作、消费,储蓄将发生的深刻转变。

10

临终关怀

“死亡无可避免,但糟糕的死亡却可以避免”

四月刊封面文章以理性态度直面一个“禁忌话题”:死亡与临终关怀。更好的死亡意味着更好的人生,直到最后一刻。医学的进步让曾经充满仪式感且迅速发生的死亡演化成了经年的医疗体验。各类民意调查都发现,多数健康人希望在大限来临之际能于家中过世。但由于现在死亡被隐藏于医院和养老院中,人们对它不再那么熟悉,也更难谈论它。要让重病者能真正选择更好的死亡,需要从医生与病患更早更深入地沟通病情、治疗与预后开始。

来源:经济学人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