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加沙避战: 以色列的战略克制与合纵连横

微德国Germany

关注

作者 马晓霖

11月14日,以色列《国土报》报道,以色列与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舆论普遍担心的第四次加沙战争基本被遏制在升级阶段。诸多迹象表明,尽管承受了哈马斯大规模火箭袭击,以色列回避像前三次那样对加沙全面开战,而是采取战略克制,合纵连横,继续孤立和遏制伊朗在中东的扩张。

加沙内外:双方大打出手,战争一触即发

自5月14日以色列独立建国、巴勒斯坦“灾难日”70周年前后,哈马斯策动的加沙地带抗议示威和冲击边境行动引发持续流血冲突。本周的激烈交火使半年间的冲突飙升到危险境地,几乎引发2008年以来的第四次加沙战争。

11月11日晚,一支以色列特种部队潜入加沙地带南部,突袭哈马斯军事派别领导人之一努尔﹒巴拉克住宅,造成他本人和另外6名哈马斯成员死亡。由于行踪曝光,袭击分队陷入哈马斯武装的围追堵截,导致一名校官死亡。最终,在强大空中火力压制和掩护下,以色列袭击分队顺利返回。

出于报复以色列地面偷袭和刺杀行动,哈马斯和其盟友伊斯兰圣战组织在加沙向以色列境内发射460多枚火箭,其中100多枚被“铁穹”反导系统拦截,20多枚击中阿什克隆、斯德罗特等城镇及加沙毗邻居民区,其余落在空旷地带。以色列国防军称共有93人受伤。哈马斯武装还用反坦克火箭弹在边境地区摧毁一辆正在行驶的军用大巴,导致一人受伤,哈马斯旗下的“阿克萨”电视台事后反复播出大巴中弹后爆炸燃烧的画面。

冲突爆发后,正在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年纪念活动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紧急回国并召集安全内阁采取对策。12日,以色列对哈马斯进行强烈报复,用导弹和航空炸弹袭击加沙地带160处目标,造成至少3人死亡、9人受伤。“阿克萨”电视台大楼及设施也被摧毁,以色列称该机构一直被用于军事目的。在摧毁这家电视台之前,以军按惯例进行了“敲门”式警告袭击,由于相关人员安全撤离,后续摧毁攻击没有造成伤亡。

哈马斯曾威胁将对以色列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和圣城耶路撒冷发动火箭攻势;但是,为了避免事态失控,哈马斯并没有采取这一可能导致以色列发动毁灭性反击的升级行动。以色列称,杰哈德武装在这次行动中使用了伊朗提供的新型火箭。

7月中旬,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近200枚火箭,对其中南部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色列除动用“铁穹”系统拦截外,也曾对哈马斯发动大规模空袭,摧毁60多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4人死亡、120多人受伤,以色列也有一名军人阵亡。经联合国和埃及艰难斡旋后,实施了严厉报复的以色列同意哈马斯和杰哈德提出的停火要求。

在此前的边境冲突中,共有60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2800多人受伤,伤者多为抗议以色列占领的示威平民。在以色列喜庆独立建国、巴勒斯坦哀悼沦亡的复杂和敏感时期,美国特朗普政府又公开支持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并通过迁移使馆体现这一政策,进一步伤害了巴勒斯坦人的情感,导致巴勒斯坦人不惜以鲜血和生命向世界表达愤怒,以期赢得国际舆论广泛关注,避免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

面对共同的民族苦难,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相对克制,更无针对以色列的暴力袭击,而加沙则是持续的血雨腥风,成为流血冲突的唯一前线。哈马斯自2006年上台以后单独控制加沙并受到以色列的严密封锁,不仅整个控制区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哈马斯的治理能力和声誉也受到重创,国际孤立态势日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底、2012年和2014年,哈马斯与以色列在加沙卷入3次局部战争,给巴勒斯坦人带来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在第三次战争中,由于以军深入加沙并掉入哈马斯的地道战陷阱,也付出上百名士兵的惨重代价。

战略克制:以阿联手遏制伊朗,巴勒斯坦空前孤单

如果把这次加沙冲突与近期以色列外交结合起来观察,就不难发现为何哈马斯再次火箭袭击以色列,为何以色列设法避免发动第四次加沙战争,为何哈马斯又决定停火。近两个月来,基于联手对付伊朗战略西进,以色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扩大交往、密切接触,关系明显改善,而巴勒斯坦处境空前孤单,哈马斯无力承受另一场局部战争的后果。

10月26日,内塔尼亚胡突然对阿曼进行访问,这是22年来以色列总理首次正式访问阿曼。在此期间,阿曼苏丹卡布斯会见了内塔尼亚胡,阿曼国家电视台还播放了内塔尼亚胡参加一系列会谈的照片与视频。没有邦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如此高调接待以色列领导人,十分罕见。

10月27日,阿曼外交大臣优素福在巴林出席阿拉伯国家安全论坛时称,以色列作为中东国家已是公认事实,敦促阿拉伯国家接纳以色列。随后,以色列运输与情报部长卡茨也到访阿曼,并呼吁海湾阿拉伯国家加强与以色列在交通旅游方面的合作,他由此也成为第一位受邀在阿拉伯首都参加国际会议的以色列阁员。

10月30日,以色列文化体育部长雷盖夫访问阿联酋并出席国际柔道竞标赛,也成为公开参观著名的大清真寺并留言签名的第一位以色列高官。当以色列柔道运动获得金牌后,赛场升起以色列国旗,奏响以色列国歌,这情形与一年前阿联酋的做法大相径庭。此外,以色列电信部长卡拉也出席了迪拜举行的国际电信联盟会议。

众所周知,在中东冲突中,海湾阿拉伯国家一般都持温和立场。1982年菲斯阿拉伯国家联盟峰会,沙特就提出了里程碑式的“以土地换和平”倡议,奠定延续至今的阿盟统一立场。1991年马德里和会开启后,以色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就保持着往来,不仅阿曼接待过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并开设了以色列利益代表处,卡塔尔还开设了类似机构;此后,卡塔尔元首还秘密访问过以色列。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沙特与伊朗的教派冲突和山头之争日益剧烈,导致其与以色列战略利益逐步趋同,双方协力反对伊核协议。为了遏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沙特动员多个阿拉伯国家将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这两个以色列心头大患列为恐怖组织,并配合特朗普的新中东政策对巴勒斯坦主和派施加压力,迫使其在耶路撒冷等关键问题上让步。近两年来,由于伊朗在叙利亚和也门施加的军事压力进一步增加,推动沙特与以色列的合作与协调从幕后走向前台。这一波的以色列与海湾国家热络,背后显然有沙特的推动与支持。

从更大范围看,埃及、约旦等早已分别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部分北非阿拉伯国家也与以色列保持着暧昧关系,虽然经历过黎巴嫩战争和3次加沙战争,以色列并没有失去这些阿拉伯国家,表明阿拉伯各国都采取了本国利益优先的原则,逐步放弃大阿拉伯民族主义,所谓巴勒斯坦事业也只是表示政治正确的口号而已。在3次加沙战争中,埃及、约旦、沙特乃至阿巴斯代表的巴勒斯坦主和派都站在哈马斯对立面或者保持超脱,凸显了阿拉伯阵营、巴勒斯坦的分裂,以及哈马斯的单打独斗与极端孤立。

应该说,由于地区格局剧烈变化,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特别是伊朗崛起拉动以阿关系再次洗牌,也给此次加沙冲突注入复杂变量:哈马斯试图示强打破封锁并获得阿拉伯国家同情与支持,但又不得不正视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现实,不敢继续与以色列死扛到底。以色列的当务之急是对付战略强敌伊朗,不想因为哈马斯而破坏与多个阿拉伯国家关系升温的大局,更不想再次让巴勒斯坦问题成为世界焦点,因此也乐意接受停火。

以色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升温并不意味着双方会绕开巴勒斯坦问题而快速全面关系正常化,而巴勒斯坦的分裂状态以及以色列的“既成事实”政策也难以推动巴以实现永久和平。中东天下大乱,各方埋头谋取自身利益,巴勒斯坦人依然身陷无边苦海,看不到希望的彼岸。

(作者为著名国际问题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联社总裁)

责任编辑:秦岭 主编:商灏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