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特式峰会”都有哪些特点?

微德国Germany

关注

美国“世界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网站近期登载美国外交学会主席理查德·哈斯(Richard N。 Haass)的文章称,冷战结束三十年后,峰会重新回归潮流,因为这是特朗普所青睐的外交手段。然而,“特式峰会”并未减轻,反而加剧了全球不稳定。

文章摘要如下: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举行了会晤,参加了在魁北克举行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北约布鲁塞尔峰会结束后,又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赫尔辛基举行会面,还有消息称今年晚些时候在华盛顿还会有一场“特普会”。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领导人之间时常举行高风险、高级别的会面。冷战结束三十年后,峰会重新回归潮流。

特朗普为何偏好峰会?

“峰会”一词的含义其实并不确切。它既可以指盟友之间举行的高级别会议,也适用对手之间;可以是双边,也可以是多边;也没有明确的规则来规定会议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之为峰会。但最为重要的是,“峰会”传递了一个信息:它比一般会议更有意义。

峰会回归潮流的主要原因是,它是特朗普所喜爱的外交方式。至于为什么不难解释。

特朗普把外交看作是个人行为。他非常相信(无论这种理念多有争议)国家首脑之间的私人关系可以有效塑造国家间关系,甚至可以克服严重的政策分歧带来的困难。

另外,他有信心自己可以掌控局面,或至少能够在这种场合取得成功。在进入白宫之前,特朗普主要从事的是房地产业,那时他似乎可以在与商业伙伴或对手召开的小型会议中获得他所想要的东西。

“特式峰会”有“创新”

特朗普也为峰会带来了一些“创新”。传统的峰会通常在两国层级较低的官员精心准备、缩小或消除分歧后才提上日程,中间可能会间隔数月甚至是数年。峰会通常严格按“剧本”走,合约和公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内容已经协商好了,然后给领导人签名。虽说还有一些取舍的空间,但出现意外的可能性仍然被控制在最低限度。通常只是借峰会把已经基本达成一致的东西正式确定。

但是特朗普把这个顺序逆转了,对他而言,峰会更像是火车头而不是车尾。在与金正恩和普京的峰会中,特朗普只做了最低限度的准备。他更喜欢自由的议程,得出的书面成果可能含糊不清,例如“特金会”;或根本就没有任何书面结果,例如“特普会”。

“特式峰会”有风险

特朗普对待峰会的这种方式存在风险。首先,峰会可能达不成协议,以互相指责收场。这是特朗普与欧洲盟友举行的会议的“特色”之一,这种会议充斥着美国对欧洲的贸易行为和国防支出的批评。

其次,未达成具体协议的峰会看似成功,但时间会证明它一无所获。“特金会”就是如此:虽然特朗普声称获得了朝鲜对无核化的承诺,但事实却表明金正恩无意放弃核武器或弹道导弹。赫尔辛基的情况甚至可能更糟:在两小时、一对一的“特普会”中,没有任何书面材料来记录峰会讨论的内容,更别提达成协议。

再者,没有达成协议或协议内容空泛的峰会,会引发盟友或国内的不信任。韩国和日本发现他们的利益因为“特金会”而受损,北约盟友则担心自己利益在“特普会”中被搁置一旁。国会和行政机构对于峰会上所讨论的内容也是一头雾水,不可能有效地落实。而未来的政府不愿受到那些它们不了解的协议束缚,这将使美国的政策缺乏连贯性、不可信赖。

特朗普偏好在一对一谈话中不让记录员在场加剧了这一风险,“特金会”“特普会”都是如此。在这种会晤中,译者为了传达原意,必须翻译字面意思,又要兼顾语气的细微差别。但他们无法像外交官一样甄别什么时候该纠正错误或要求作出进一步阐明。那些讨论和达成一致的内容若缺少权威的、共同认同的记录,可能会导致与会者彼此之间未来出现争论,或使未参加峰会的人产生不信任。

需要指明的是,问题不在于峰会本身。历史证明,峰会的确可以化解危机,促进协议达成,从而增加合作,减少对抗。然而,对峰会抱以过高的期待也会造成危险,尤其是在缺少充足准备和后续工作的情况下。这时,峰会仅仅增加了外交失败的几率,因为它们非但没有减轻,反而会增加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全球和平与繁荣已经面临足够多风险,这些结果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文章摘译自“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对特朗普峰会的总结》(Summing Up the Trump Summits)一文;译者:谢逸清

责任编辑:陈佳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首注明:

本文首发于上海美国研究

(ID:SIASWechat),转载时请注明原始出处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