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缅甸同盟军单方面宣布与政府军停火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6月12日报道 外媒称,与缅甸政府军在缅中边界作战的一支地方武装组织在北京的压力下,宣布单方面停火,结束长达四个月的激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2日报道,由果敢地区叛军领袖彭家声所领导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同盟军”)11日发表声明说,停火于10日开始,中国政府强烈呼吁中缅边界地区恢复和平是促成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
报道称,同盟军表示,结束战斗的其他原因包括缅甸将于11月举行大选以及为捍卫缅甸的民主化进程。不过该组织坚称,仍拥有“自卫的权利”。
缅甸信息部长兼总统府发言人耶塔11日表示,缅甸政府已接获同盟军的声明,不过对其保持怀疑态度。“我们正在监督他们的实地活动情况。”
报道称,同盟军的前身为缅甸共产党在缅北山区的一个武装分支。1989年,原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脱离缅共,改组为同盟军,并宣布实行果敢民族自治,与缅甸政府达成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在2009年8月因缅甸政府军与同盟军在果敢发生战斗而终结。当时的军事对峙导致数以万计的难民逃往中国,最终缅甸军凭借军力优势,瓦解了同盟军。彭家声率余部转战果敢山区,去年他东山再起,重返果敢地区开展游击战。今年2月,在靠近中缅边界的缅北果敢地区,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爆发冲突。
今年以来,缅甸军队针对果敢同盟军的战事,多次导致飞机越境进入中国、炮弹落入中国境内,造成中国平民死伤。
中方曾呼吁缅方严格管控约束其部队,但缅炮弹仍继续落入云南境内。
据报道,6月2日起,中国在中缅边界中方境内高调举行陆空联合实兵实弹演习。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演习意在向缅甸政府发出警告。
报道称,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一直存在多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总统登盛2011年3月执政以来,多次重申推行民族和解路线。按照和谈双方同意的安排,签署全国停火协议后,便尽快进入集体政治对话阶段,争取实现持久和平。
【延伸阅读】缅甸果敢武装应中国“强烈要求” 宣布单方面停火
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果敢同盟军)11日宣布单方面停火,以期为缅甸定于今年晚些时候举行的大选创造和平环境。
果敢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当天发布通告,宣布决定从10日午夜12时开始停火。
这份声明说,中国政府“强烈要求”维护中缅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缅甸全国人民对民主进程和大选“殷切期望”,果敢同盟军因此决定单方面停火。
声明没有提及停火期限,同时表示,果敢同盟军“保留自卫权”。
果敢同盟军发言人吞敏奈(音译)向多家媒体证实了这份声明的真实性。他说,停火一是因为中方呼吁和平,二是希望确保大选时果敢地区保持和平。
缅甸联邦议会选举定于11月举行。根据2008年5月公投通过的新宪法,总统将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因此,今年秋天的选举堪称“大选”。
质疑
政府对停火真实意图表示怀疑
缅甸新闻部长兼总统府发言人吴耶图说,政府注意到果敢同盟军的声明,但是对其宣布停火的真实意图依旧表示怀疑。“我们正监视他们在战场上的实际活动,”吴耶图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就缅北局势立场十分明确。“缅北地区的和平稳定事关中缅边境地区的安宁,我们希望缅方切实回应中方提出的有关要求,尽快停止冲突,平息事态,恢复中缅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和正常秩序。”
缅甸政府与果敢政府2009年在一场与今年相似的武装冲突后达成停火协议。今年2月9日,双方再度爆发冲突,在果敢地区一直处于交火状态,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统计显示,双方交战人员各死伤至少数百人。
缅甸总统吴登盛2月17日宣布即日起在果敢自治区实施紧急状态,为期90天,并军事接管当地一切权力。缅甸军报《妙瓦底日报》5月15日报道,政府军已夺取先前由果敢同盟军控制的最后一处战略要地;同一天,联邦议会通过吴登盛关于把果敢地区军管期延长90天的提议。
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一直存在多支少数民族武装。吴登盛政府2011年3月执政以来,多次重申推行民族和解路线。按照双方同意的安排,和谈方在正式签署全国停火协议后,将尽快进入集体政治对话阶段,争取实现持久和平。
文/胡若愚(新华社特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解放军92战车122榴弹炮群在中缅边境集结军演。
(2015-06-12 10:06:50)
【延伸阅读】日媒揭秘战乱中的缅甸孤儿院:超越宗教民族藩篱
参考消息网6月10日报道 日本《朝日新闻》6月4日发表题为《超越宗教与民族藩篱养育孤儿》的报道称,在多民族国家缅甸,政府军与少数民族持续内战。但佛教僧尼超越宗教与民族的藩篱,接纳并养育着那些因战争和贫困失去父母的孩子。为了共处,他们重视对话。捐赠文化植根于心的缅甸民众也对这一工作给予支持。
报道说,记者于5月中旬探访了位于伊洛瓦底江中游比艾的“宝石花园孤儿院”。孩子们当时正在搬运用来扩建设施的砖块。
孩子的相貌各种各样,有缅甸多数族群缅族,也有少数民族克钦族、克伦族、帕朗族(Pa Laung)、若开族和印度裔。生活在这所孤儿院的共有230名失去父母的孩子。
运营孤儿院的瓦纳蒂利(音)说:“孩子越来越多,院子和住宿区域都要扩建。”有感于在基督徒较多的北部克钦邦遇到的修道士们举办的社会活动,瓦纳蒂利回到家乡后创办了这所孤儿院。
报道说,在9成国民信奉佛教的缅甸,从很久以前就是由僧侣承担福祉和教育工作。很多僧人都在保护孩子,但“多宗教多民族”的孤儿院还很罕见。
导致孤儿激增的原因是克钦邦等地2011年重燃的战事。“即便民族和信仰不同,孩子也都是一样的。”瓦纳蒂利通过熟识的僧侣接纳了很多来自战地的孤儿。
克钦族的贾桑(音)2年前来到宝石花园孤儿院。从懂事起他就没有了父母,在克钦邦的乡下和祖母一起生活,但是战祸一起就不得不开始避难。贾桑说:“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很开心。”
把不同语言、不同习惯的孩子们聚拢在一起,每天要做的就是对话。3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大家就日本非政府组织援建的一个图书馆的使用章程展开讨论。大家轮流举手发言,“整理工作由谁来做,怎么做”,“玻璃窗碎了的话很危险,所以不要在附近踢球”。
瓦纳蒂利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知晓对话的重要性,学会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
据瓦纳蒂利说,孤儿院一个月的运营费用约60万日元。几乎全部来自于市民的捐助。
一位信仰佛教的主妇钦钦纽(音)自从6年前的一次捐助开始,便和朋友们一起掏钱,每个月都会给孤儿院捐赠大米,承担了大米消耗量的四分之一。她说:“有能力的人就必须伸出援手。”
报道说,由居家修行者供养化缘僧侣的传统根植于缅甸社会,人们热衷于捐赠。英国慈善团体去年统计的“全球捐赠指数”显示,缅甸与美国并列世界慈善活动首位。
支撑瓦纳蒂利孤儿院的不仅有佛教徒。身为印度裔穆斯林的食用油店主索奈(音)也利用工作间隙为孤儿院筹集经费而奔走。
一名缅族男子还为孩子们无偿教授英语。瓦纳蒂利的活动得到了来自不同人群的支持。(编译/刘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缅甸首都郊外一家由宗教人士开办的孤儿院。(图片源于网络)
(2015-06-10 07:44:00)
(原标题:外媒:缅甸同盟军单方面宣布与政府军停火)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