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卸任中投,屠光绍“教授首秀”:国际资管呈十大新趋势,中国市场更受关注

一财网

关注

原标题:卸任中投,屠光绍“教授首秀”:国际资管呈十大新趋势,中国市场更受关注


4月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正式公告称,屠光绍卸任中投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4月20日,屠光绍的最新头衔揭幕——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2009年,屠光绍在上海市副市长任上分管金融。那年政府决策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下称“高金”),屠光绍曾担任高金理事长长达8年时间。10年后的2019年4月20日,屠光绍出席高金建院十周年庆典,并发表“国际资产管理新趋势及动因”的演讲。

在屠光绍所讲述的十大全球资管新趋势中,“中国市场受到更多关注 ”是其中之一。他表示,随着股票和债券市场开放,外国机构投资者加大布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企业和投资“走出去”看,中国资产管理“走出去”也是大势所趋,“资产管理行业是将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金融领域,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

屠光绍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计划司、金融管理司;1991年任央行全国金融市场报价交易信息系统中心副主任;1993年,他开始了在证监系统长达14年的职业生涯,并于2002年升任证监会副主席;2007年至2016年,屠光绍担任上海市委常委,并先后任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市长等职位。在他任职上海的9年间,上海清算所等多个大型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在上海成立。2016年6月至今年4月,屠光绍担任中投副董事长、总经理。

在今年“两会”期间,作为中投总经理的屠光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的股市特别是发达市场的股市,波动性一定比以往更大,且波动性加大将是一个常态。为应对这一新常态,公开市场股票投资方式的转换和投资策略的重构尤为必要。他当时讲述了要如何在当今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下,用自身的确定性目标和优势加以应对,并用“转型、合作、对接、放大”八个字概括出中投的投资用典。

此次,屠光绍详细阐释了他对十大国际资管新趋势的看法。

1、资产管理规模更加壮大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全球资管行业在管资产价值7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从结构看,资产增值和资本净流入是资产增长两个渠道,前者是主要原因。

2、资产管理主体更加多元

从资产所有者角度看,除传统的养老金、保险基金等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外,主权财富基金异军突起。据主权基金研究所统计,1990年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只有约5亿美元,2008年增长到3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后,再次快速增长,2017年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合计约7.5万亿美元,与全球另类资产在管总规模的8.3万亿美元相当。

从资产管理者角度看,多元化趋势明显。在经历“沃克尔法则”和“银行去杠杆”后,除传统银行资管机构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优势凸显,新的机构不断诞生,一些专业机构实力得到壮大。

3、资产配置作用更显突出

一是大型机构投资者高度重视资产配置,很多机构经历配置模式转型。一些机构抛弃了传统的“战略-策略配置”模式,选择“参考组合-政策组合”模式,少数还采用“因子配置或风险配置”模式。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过去一些年经历了上述配置模式转向;加拿大大型养老金CPPIB经过调整也转向“参考组合-政策组合”模式。

二是资产管理者顺势而为,开发了大量配置型产品服务资产所有者需求。一些风险平配产品、多资产投资策略作为服务于大型机构投资者跟踪市场、服务和支持配置、多元化投资的工具。

4、资产配置中另类资产更受重视

金融危机之后利率下行,导致公开市场的收益不断走低,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另类资产,比如直接投资、对冲基金、房地产等。相比公开市场,另类资产管理方式更为主动。过去5年,资产管理机构资金新增的投资几乎一半都流入了另类资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各类的养老金加大另类投资的配置也成为明显的趋势。另类资产不再另类,成为主流资产,而且将来其重要性还会进一步提高。

另类资产中,私募市场发展迅速。2006年规模为1.16万亿美元,截至2017年6月迅速增长至2.83万亿美元,待投资本超越1万亿美元。从机构数量看,呈现出指数增长。从全球看,不仅主权基金、养老金和捐赠基金,甚至受监管约束较强的保险资金,也加大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实物资产投资力度。这类资产现金流特点决定了其持有期限天然较长。对该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增加,体现了大型机构资金在策略上向“更长期投资”倾斜的意愿。

与此相对,近些年,对冲基金超额收益和夏普比均持续下滑,在市场下行时提供保护和分散化的效果有所下降。一些有预见性的捐赠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已开始调整战略,当前机构投资者占对冲基金总资产的资金占比不断下滑。2013年前占比曾不断上升,份额占比达到65%,至2016年已经下滑至58%(Preqin,2016)。尽管面临结构压力,但预计随着经济周期的成熟和市场波动上升,未来对冲基金行业可能出现周期性好转。

5、私募股权发展更为积极

危机后私募基金增速明显超越公开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受到投资者欢迎并取得快速增长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长期来看私募股权能产生更为优异的平均回报。据剑桥咨询(CA)统计,全球私募股权基金指数的十年期和二十年期平均回报达到12%和15%,但是同期的全球主要股票指数回报仅为6%和7%;其次,私募股权在市场发生极端波动时受到的冲击相对更小、价值损失更少;第三,私募股权相对于公开市场的超额回报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最为显著。在全球公开市场不确定性增大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更加重视这一特性,加大在该领域布局;第四,私募股权投资更加注重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价值。如KKR成立专门投后管理的价值增值团队Capstone。

6、公开市场投资方式更趋被动

在相对有效的公开市场,越来越被动。从1995年开始到2017年,指数基金20年内规模和市场份额翻了整整10倍。资金从主动投资不断撤出,除亚洲外,股票投资资金明显从主动转被动,美国被动基金占股权资产近3成。机构投资者从主动撤出的速度近几年明显加快,公开市场主动投资比例从30年前近80%降至约40%(Vanguard和Credit Swiss,2018)。

在有效性较低的公开市场,主动投资仍然有一定机会。特别在新兴市场,由于零售投资者较多、市场监管和透明度有待加强等原因,一些有投资研究能力等特定优势的主动管理基金能够带来持续超额回报。

此外,在公开市场,Smart Beta等一些量化投资方法崛起。据晨星统计,经过短短几年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球目前已有1123只Smart Beta ETF,管理资产规模逾5505亿美元。目前市场上采用常用的因子和风格包括价值、质量、波动性、动量等不同类型。

7、资产管理机构更加分化

资管巨头越来越集中。截至2016 年底,全球前20大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总规模超过38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市场份额超过54%,前50大市占率则超过80%。目前前20 家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近41.3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市场份额预计将进一步提升,成为全产业链的巨无霸。在持有的股权和债券上,这些机构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

资管巨头经营模式各异。主要包含两种,一是利用资金和渠道端优势拓展全产业链。这主要以银行为代表;二是利用产品和业绩端优势拓展全产业链。这主要以独立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例如贝莱德、先锋、富达等)为代表,他们早期通过拓展产品线和保持业绩来增强获客能力,后续通过零售券商、网上券商业务锁定资金端。

在巨头挤压下,不同类型资管机构根据自身优势重新定位,向精品和特定领域聚焦和拓展,增强细分市场竞争力,“精品店”(Boutique)成为新兴资管机构普遍采取的发展路径。桥水(Bridgewater)、德明信(Dimensional)、KKR和黑石等都可归类于该类别。

8、新科技的渗透更为充分

一是传统科技巨头侵入带来的新业态。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新业态最值得关注。2013年,阿里巴巴成立蚂蚁金服来运营在线和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蚂蚁金服为支付宝用户提供了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机会,并逐渐将业务延伸到网上银行、基金管理和其他金融服务领域。

二是新兴初创公司里利用科技带来的新业态。P2P和智能投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尤其是近些年来智能投顾产业(Robo-Advisor)蓬勃发展,特点在于量身定制、成本低和智能化。2010年后,以Wealthfront、Betterment和Kenso为代表的财富科技公司迅速兴起,以零售客户为目标,以低费率、低门槛和自动化的投资组合为卖点,实现规模迅速增长。主流财富管理机构迅速意识到科技的巨大推动力,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服务存量客户,因此纷纷以自主研发或并购的方式跟进。2013年至今,先锋基金(Vanguard)、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富达投资(Fidelity)、美银美林等纷纷推出低费率、低门槛的智能理财产品以抢占市场。贝莱德集团(BlackRock)于2015年收购财富科技公司FutureAdvisor,进一步强化其技术能力。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也催生了专业的基金销售和FOF行业的发展。

9、中国市场受到更多关注

随着中国去年来宣布一系列开放的措施,尤其加大金融领域开放,国际资金和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从资金互联互通看,随着股票和债券市场开放,外国机构投资者加大布局中国。在股票市场,A股成功纳入明晟指数,“深港通”、“沪伦通”、中国存托凭证(CDR)等创新型政策不断推进。在债券市场,外国机构开放不断增加,2017年7月正式推出的“债券通”打通了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通道,显著提高了境外投资者的持债规模。

从市场准入和机构开放看,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外资占股比例逐步放开。最近有一些国际巨头取得了私募基金管理的资格,有的在取得资格的同时已经开始发行境内私募产品,最近的一家发行公开市场的产品税费大幅度降低,给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很大震动。

另一方面,从中国企业和投资“走出去”看,中国资产管理“走出去”也是大势所趋。

10、ESG投资更受认同

所谓ESG,“E”是环境,“S”是社会,“G”是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课题,追求长期价值增长、兼顾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的投资理念在资产管理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6年全球在投资中纳入到了ESG因素的资产总量是22.89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总量的26%。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是ESG资产总量的前三位,总计占到全球ESG总量90%以上。

1990年全球最早的ESG指数在美国发布。随着ESG投资理念的发展,国际主要的指数公司都推出了ESG指数及衍生投资产品。中国A股已经加入到MSCI, MSCI发布了ESG系列指数,发布了社会责任指数,标普道琼斯也发布了类似可发展的指数,主流的共同基金在全球来看纷纷发行ESG的主题基金。这意味着ESG在资产管理方面,在全球的投资方面是一个大趋势和潮流。

责编:林洁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