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上海故事读书会”解读陈云精神风范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上海故事读书会”解读陈云精神风范


“陈云有一个特点,干什么,像什么。”在9月2日的“上海故事读书会”上,陈云纪念馆陈列编研部副主任刘启芳这样说道。
刘启芳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陈云思想生平研究15年。主编《走近陈云》一书,负责《上海陈云研究》等刊物的编辑出版,出版专著《陈云研究文集》一部。本期上海故事读书会在上海书城举行,主题为“终其一生,不忘初心:陈云精神风范解读”,主要讲述已故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领导人陈云如何在不同境遇下,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动摇的精彩故事和心路历程。
刘启芳谈道,海派文化对陈云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陈云出生于江苏青浦(今属上海),青浦教案、小刀会起义等革命事件都对青浦出生长大的陈云产生影响。“辛亥革命是10月份爆发的,11月份,青浦学校就变新的了,设立新式课程。还有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立马青浦学校停课三天。还有陈云的外祖父是太平天国的一个组长,他舅父对孙中山敬佩,可是说陈云骨子里是有叛逆血液的。”
众所周知,陈云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但陈云的学历只是高小,那么,他是如何学习经济的?对此,刘启芳解释说,陈云学经济、干经济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首先,从小舅父从裁缝处转去做小酒馆,陈云就意识到营生很难,所以他养成了爱算账的习惯。后来,他到了商务印书馆的时候,那8年里,他也喜欢算账。当时他一个月工资3块7,要去吃饭要去玩,还要养家人。上海的商业文化对他影响很大。”
刘启芳谈到陈云做经济工作的一个例子。“在陕甘宁边区的时候,当时毛主席很急,因为供给问题是个大问题。毛泽东说经济学家解决不了经济的问题,就叫陈云去西北财经办事处工作,不到两年时间,他干得风生水起。当时形势很严峻,陈云一去把毛泽东的心头问题解决了。他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小公’服从‘大公’。”
刘启芳说,“小公”服从“大公”,具体指的是大生产运动开展的两三年时间内,边区各机关、部队和学校等单位“小公”的架子搭起来了,但作为边区政府财政的“大公”家底薄弱,在缺乏集中领导和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小公”单位存在浪费严重现象。对此,坚持“小公”服从“大公”,部分服从整体,并且指出:有利小公有害于大公者不能干,有利小公也有利于大公者一定干,有利于小公无害于大公者可以干。而且,陈云十分重视“小公”的生产自给,强调“小公”单位要大力发展生产,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支持“大公”。
刘启芳也提到,谈陈云,不能忽略贵人相助这一点,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和陈云是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亲密战友的关系。刘启芳还特别提到,陈云和毛泽东经常在信里交流养生心得,“陈云身体不太好,经常给毛主席写信,告诉他我吃了多少饭,走了多少路,感觉怎么样。主席说,你好好养病。主席还告诉他怎么洗澡,要冷水热水交替用。毛主席还专门让他在自己的枣园旁边修养了一年。在这一年里,陈云干了一件事,研读毛泽东的著作,得出了四个字实事求是,然后在这四个字的基础上演化成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刘启芳也谈道,陈云的一大特点是干什么,像什么,“在商务印书馆做业务员的时候,他是学霸。在延安挑粪,中组部也能得第一。在莫斯科,拿学习标兵。不是说他特别天才,而是说他特别认真,这是今天年轻人特别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