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的理想国

新华日报
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兴化县立初级中学”创建于1926年,后来发展成初、高中一体的完全中学——江苏省兴化中学。1998年经市政府批准,初、高中分离,在牌楼路25号省兴化中学老校区单独成立“兴化市初级中学”,1999年更名为“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2007年,学校整体搬迁至楚水路170号。
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学生3048人;在编人员233人,专任教师221人,高级教师77人。其中,获省市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三级骨干教师、获省市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等136人。
做有根的板桥人
“板桥”是水乡兴化的地域名片,更是板桥初中的学校文化名片。“板桥文化”,是板桥初中学校教育存在的标志、本质的反映、传统的体现、发展的核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毅,志存高远,永不放弃;“一枝一叶总关情”,博爱,富有爱心,心系天下;“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勇于创造,敢为人先;“一种清孤不等闲”,卓越,志趣高尚,大有作为。郑板桥的四句诗,成了校风、教风、学风、师风的校本表达和教育解读,其中,博爱与创新是板桥初中教育的两大核心元素。
校训——做有根的板桥人。这个根,在水乡兴化,在板桥校园;在历史传承,在与时俱进。“根”的内涵就是坚毅、博爱、创新、卓越。板桥教育就是培育道德之根、能力之根,为学生一生发展埋根。“有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板桥表达,成了板桥初级中学“全人教育”的育人目标。
保持行走的姿态
“制度度人,文化化人”:给教师思考,让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教师任务,让教师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给教师纪律,让教师在约束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干部能吃苦。分管教学、后勤的副校长教数学、担任班主任,分管校务、队伍建设的副校长教语文,工会主席教双班英语、担任班主任。教导处正副主任三人,都兼任年级主任、担任班主任。
教师很敬业。骨干老师教双班语数英,还兼班主任。早上,“伴读”的教师比学生到校早;晚上,学校要敦促老师下班。学校不发一分钱额外的课时费,老师们总是给自己加班加点。
管理不折腾。校园工作节奏快,但是不折腾、很平静。每月25日校务会,每位成员“回头看”,回顾前一个月的工作;“抬头望”,计划下一个月的工作;“低头想”,总结得失,提请注意事项。
好成绩取之有道
从2012年到2017年,该校连续6届毕业生都以占绝对优势的中考成绩让人瞩目。兴化市160万人口,城乡共有大小初中49所,板桥初中学生中考前100名约占40%,前50名约占50%,前20名约占60%,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
“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与此同时“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要分数,但一定要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教育规律。板桥初级中学的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坚毅、博爱、创新、卓越”“板桥根”的显性表达,是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活动课程化”的理念,催生了板桥初中十大课程体系,包括入校课程、迈入青春门课程、离校课程、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阳光一小时课程和阅读课程。
“理念统一,模式多元”的“生成性课堂”模式,是涵盖所有学科、适用所有课型的操作理念模式。课堂实施指向“博爱”和“创新”的课程文化,主要原则有两条:一是“确立课堂本质属性,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二是“规定课堂核心价值,变‘任务驱动’为‘问题驱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板桥初级中学一大亮点,该校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还是为数不多的“全国特色学校”,两项成果分别获首届、第二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就是在坚守中瞭望。“咬定青山不放松”,“全人教育”的理想国,在板桥人面前一天天清晰起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