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研究院成立 | 伪满皇宫博物院推出“清宫帝后宝玺特展”

政府网站
2017年9月21日,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代宫廷史研究会、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东北抗战遗迹联盟、长春溥仪研究会等100余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学术团体和组织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溥仪研究院在伪满皇宫博物院成立,并参加溥仪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


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现任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长春市政协副主席张宝琦,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金超,清代宫廷史研究会会长朱诚如,伪满皇宫博物院院长王志强,出席溥仪研究院成立仪式。

王志强、朱诚如、张金超在溥仪研究院仪式上致辞,郑欣淼、张宝琦为溥仪研究院揭牌。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满铁”史研究专家解学诗,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宪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沈志华被聘为溥仪研究院学术顾问,郑欣淼被聘请为溥仪研究院名誉院长。


溥仪研究院是伪满皇宫博物院在“尊重·合作”价值观的引领下,为溥仪及其时代研究建立的开放式学术平台,期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溥仪研究的协同、创新、突破与共享。
在溥仪研究院成立仪式上,伪满皇宫博物院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群众出版社、同方知网、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与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体协议书。签约后,将围绕溥仪及其时代研究开展持久的合作。
溥仪研究院成立仪式后,召开了溥仪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研讨会以“溥仪研究的协同、创新、突破、共享”为主题,围绕溥仪及其时代的档案、口述史史料的研究保护利用、学术资源数据库建设、伪满洲国史研究专题以及东北近代建筑研究,展开交流讨论。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沈志华应邀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作了“战后中苏关系与东北问题”的专题学术讲座。
相关新闻
2017年9月20日,伪满皇宫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的“历史印迹——清宫帝后宝玺特展”在伪满皇宫博物院正式展出。长春市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展览开幕式。据悉,该展览是故宫博物院在东北地区的首次公开展出,对广大市民饱赏清宫宝玺可谓空前绝后的难得机遇。
自秦统一六国后,皇帝印章称“玺”或“宝”,凡皇帝发布诏书或文告时所用印章则称“宝玺”。而历朝皇帝亦使用玩赏性的闲章,但存世的寥寥无几,惟明清两代有较多遗存。特别是清代宝玺,除一部分因战乱散失民间或海外,其余均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其中大部分即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宝玺是中国古代印章文化艺术在清宫中的反映。
我们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精选的80件玺印,分国宝、皇帝宝玺、后妃玺册、宫殿宝玺、官印及合符、印样及印料等六个单元展示清宫宝玺的菁华。每一部分又依时代顺序排列,涵括了金、银、铜镀金、铜、玉、木、瓷、墨晶等材质,既有清初至康雍乾三代的皇帝宝玺,亦有嘉庆至清末宣统时期的各类印章,基本涵盖了有清一代宫廷印玺的各个门类和方面。
清代皇帝宝玺,其内容有二类:一为代表皇权的国宝,二为皇帝收藏和鉴赏用的宝玺。清沿明制,清初代表皇权的国宝已有二十九方,到乾隆十一年(1746)收藏在交泰殿的皇帝宝玺则达三十九方。但宝玺的数量和设放地点尚未制度化,其用途不规范,玺文篆刻亦不统一。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根据《周易》中“天数二十有五”,以保佑“大清得享号二十有五之数”,从原三十九方印中挑选出二十五方,以为典藏。同时,对当时所有皇帝宝玺加以整理和完善,确定了二十五宝的名称、尺寸、纽式和用途。然而,自乾隆皇帝以下仅传了六代,至宣统朝就寿终正寝了。
清代皇帝的闲章,是当时社会印章文化的反映。中国印章文化的艺术发展到明清,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当时文人书画的兴盛有密切联系。书、画、印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例如清代后妃玺册:有册封印,即身份的象征;尊号、徽号册宝;谥号册宝;御书钤用章等。清代官印制的确立,是在乾隆十三年,即二十五宝改镌后不久。定制后的清代百官印,分中央和地方两级铸造。凡有品位的百官,其印均由礼部铸印局铸造。至于佐杂小官的印信,则下放给各省自行铸造。但无论是礼部负责的品官印,还是各省自行铸造的小吏印,都需按规定之审批、制作进行铸造。印章铸成后,还需交由内阁大学士阅看,无误方可颁发。而领取新印、封印、开印、旧印缴销亦都有具体规定。另外,此展览还将“合符”、印样及印料选入,以便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清宫宝玺。
本次展览中,伪满皇宫博物院选取4件重点文物做成AR图片置于展厅中,观众扫描图片即可360度全方位观看清宫宝玺。而文物从平面中“蹦出来”这种人机互动的展陈方式必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这也是伪满皇宫博物院首次将AR技术应用于展览之中。此外,伪满皇宫博物院还挑选多枚皇帝宝玺制成印章,供观众在展厅外盖章留念。
该展览对于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为篆刻及收藏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机会。希望通过此展览,人们了解清代的典章制度和使用情况,从中看出帝后的性格、气质、素养、能力与作风及内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亲善友爱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来源:伪满皇宫博物院网站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