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让他把事业做到高山之巅

三亚日报
牟善初是我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内科学专家、老年医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华老年医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曾担任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肖劲光、王震、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组组长。在解放军总医院人心目中,他不是院士却胜似院士,他的照片与解放军总医院9位院士并列展示在“院士墙”上。
1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县北疃庄。母亲常年生病,少年时,他就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为母治病的愿望。1936年,他19岁考入了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由于父母无力负担高额学费,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在第二年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公费就读。
“七七事变”后,他随学校辗转重庆、成都等地,一路目睹了战争炮火下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惨状,青年牟善初悄然立下从军报国、救死扶伤的志向。1943年医学院毕业分配抓阄时,牟善初抓到了“民用”去向,他就和同学调换成“军用”,毅然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当时,腾冲战况异常激烈。牟善初作为手术队上尉军医不惧炮火硝烟、直面生死考验,在炮声隆隆的战地医院里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牟善初舍身赴难,不惧生死,展现出了一名中华儿女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腾冲战役结束后,经过了战火洗礼的他返回学校,做了一名内科医生。
解放前,血吸虫病遍及江南12个省、市的350个县,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达1亿以上,很多村落因血吸虫病成灾而人烟绝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打响了防治这一“瘟神”的“人民战争”。1950年,心系群众健康的牟善初主动请缨,投身到华东一带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这期间,他卷起裤腿下稻田、搞调查,挑灯夜战作试验、观疗效,摸索制定出一套治疗新措施,将治疗周期由20天缩短到6天,大大提高了疗效,并且在一线培养了一大批血吸虫病的防治人才。期间,牟善初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主席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取得战胜血吸虫病的成就。41岁的牟善初在防治一线读到这首诗后彻夜难眠,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一个医生只有勇于担当,才能在征服病魔的斗争中一往无前!
这种担当,他一生都没有忘记,时刻都在践行。
由于牟善初精湛的医术,稳健负责的医风,组织上选派他担负中央领导保健任务,一干就是50多年。他被誉为“开国元勋的健康卫士”。
上世纪80年代,一名患者得了急性大叶性肺炎,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严重腹泻,病情危重。国内40位专家学者进行病例会诊后,形成的两种意见各有道理、难以定夺:如果先治肺炎,就必须继续用抗生素,这样无疑会加重腹泻;而要止住腹泻,就必须停用抗生素,则肺炎就会恶化。
救治方案陷入两难境地。牟善初仔细听了大家的意见后,大胆做出决定——停用抗生素。一瞬间,所有专家的目光都投向了他!会议室鸦雀无声,有两三分钟谁也没说话。
这时,如果你提出反对意见,你要承担风险;如果你提出赞同意见,你也要承担风险。只有牟善初继续说:“就这么定了。”
新的治疗方案实施后,牟善初住进了病房,24小时不离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一天、两天、三天,患者的腹泻止住了,体温下降了,病情果然好转!而这时,60多岁的牟善初却因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极大,晕倒在病房。
后续治疗中,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每一次都是牟善初做出最终决策,使患者次次转危为安。40天后,患者能下床活动了。所有参加救治的医生、患者家属和有关领导,对牟善初在关键时刻的过硬担当和精湛医术,无不表示由衷的敬佩。
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责任担当,对全局和细节通盘把控的大师风范,都源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临床经验。1970年,牟善初就担任了大内科主任,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如此,他治病不局限于某一个器官、某一个系统,而是通盘了解和考虑患者的病症,所以能从复杂的病情中抓住主要矛盾,纲举目张逐步解决患者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赢得各级组织和患者的信赖。
习主席说,大事难事看担当,牟善初就是这样勇于担当、能够担当的人。
牟善初工作的科室,住院病人平均年龄85岁。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般均延寿至90多岁。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凌晨,还是寒风刺骨的深夜,只要病房有紧急呼叫的电话,牟善初都会马上赶往病房。一天深夜,牟善初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为抢救病人,他没来得及等接他的车就步行赶往病房,途中摔了一跤,半边脸当时就肿了。但他赶到病房的第一句话却是:病人现在情况怎么样?当时,牟善初也已是80多岁高龄。
对每一名普通患者,牟善初都高度负责、倾心诊治。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军马场劳动。有一天,军马场职工程惠不慎从马背上跌落,当场昏迷。牟善初赶去紧急施救,在她的床前守护了3天3夜,密切观察、精心施治,无微不至地照料,直到她转危为安。
牟善初常说,医生离不开患者,就像大树离不开泥土。正是这种大树对泥土的深情,90岁了,他仍然坚持每周三、周五到病房查房,和年轻医生一同商讨治疗方案。他常说:“临床,临床,就是要时刻深入病房、倾听患者心声。医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临床获得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医学无止境,创新靠担当。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牟善初非常注重从个体病例中总结经验推及到一般病情的救治。在我国,他最早发现了庆大霉素的肾毒性,提出老年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绝对禁用庆大霉素的论点;上世纪70年代在军内率先成立老年医学研究室,提出了一系列老年病治疗的新观点、新方法;编撰了《现代老年急症学》《新编内科学》《现代老年肾脏病学》等十多部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多项。随着新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多,牟善初为老年病治疗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
牟善初是临床医学专家也是医学教育家。一生严谨治学、淡泊名利、育才无数。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军首批研究生导师,为军内外培养了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他带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了院士。
1998年,牟善初获得中国工程院颁发的光华基金奖15万元,他分文未取,建立了“牟善初医疗保健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和资助临床一线优秀的中青年医务人员。
牟老曾多次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表彰,4次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被评为全军保健工作先进个人,1996年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医”,1997年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1998年获“中国工程院技术奖”,1999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中央保健委员会和国家人事部授予牟善初“中央保健杰出专家”荣誉称号。
百年人生,大医精诚。习主席说,一个人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牟善初之所以把事业做到了高山之巅,原动力就是担当。大医的担当,让他悬壶济世,妙手回春,造福无数患者;师者的担当,让他诲人不倦,扶掖后进,桃李满天下;共产党员的担当,让他不忘初心、赤诚奉献,为党旗增光添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牟善初的中学国文老师——国学大师季羡林这样评价他:医德第一,医术深通,口碑载道,举世崇敬!
(本报记者 汪慧珊 整理)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