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慈善文化的内在力量
原标题:感受慈善文化的内在力量
中国慈善文化论坛(2016)邀请了多位嘉宾,探讨如何推动建立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理论体系。(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 孙飞
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9月25日在深圳落下帷幕,这是民政部、全国工商联、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和中国慈善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年度慈善盛会,自2012年至今已连续五年在深圳举办。
在本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上,通过学者们对慈善文化的探讨,通过慈善实践者们一个个精彩的分享,必将使慈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慈善的力量更加强大,慈善公益也将成为当今社会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让大家感受到慈善文化的内在力量。
树立中国慈善文化的理论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慈善文化的概念?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按照字面的解释,“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而慈善事业是指人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财物与爱心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社会事业。
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在灾荒时期采取社会救助手段,被称为“荒政”,孔子在《论语》也说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无疑,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慈善智慧和文化积淀,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但是,传统的慈善文化与现代慈善事业毕竟是两回事,现代慈善事业是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存在的。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慈善文化的推广还不够深入,救助和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慈善行为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第五届慈展会的论坛上,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爱平希望更多有识之士来关注、支持慈善文化的传承和建设,要树立中国慈善文化的理论自信,提升慈善组织的文化传统意识,建立慈善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激发中国年轻一代的慈善参与。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位学者认为,中国公益慈善的实践还很弱小,而公益慈善的研究甚至还处在婴儿阶段,因此学者们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和责任,同时也感到很孤独。还有论者指出,现代慈善组织在中国的大规模出现,也就是近几十年来的事,而我们在慈善工作所借鉴的是西方的慈善理论,缺乏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和理论支持。
红树林基金会理事长、深圳大学原校长章必功认为,中国的慈善事业由古至今有四个特征:官府主导、官绅救济、草根互助和智在行教。他还认为中国传统的慈善有四个发展趋势,即:从官府走向民众,由散户走向机构,由单纯的花费慈善本金到经营慈善本金,由救济走向社会公益。
发展中国家的慈善事业正迅速发展
放眼全球,慈善文化的内在力量是不可估量的。9月23日,第五届中国慈展会在深开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视频贺词,为中国慈善事业点赞。
潘基文指出:“慈善是国家与人民之间表达团结与友谊的一种重要方式。慈善是我们可以对人类的共同未来做出的最佳投资之一。”他表示,本年度,全世界有一个强调志愿和给予精神的新重点: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一个新的普遍框架,其核心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该框架是有史以来全球领导人通过的最全面、最宏伟的消除贫穷和造福地球的行动计划。而为了实现变革蕴含的目标,我们必须发挥人类精神的全部力量。全球慈善界要不断推出创新方法并提供急需资源。
潘基文认为:一个重要的新气象是发展中国家的慈善事业迅速发展,正在引领新的行为体参与解决当地和全球性挑战。并呼吁“世界各地的人民一同参与我们长达15年的人类合作伙伴关系,让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慈善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在本届中国慈善论坛上,慈善机构和慈善实践者们分享的一个个感人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慈善文化的力量。
慈善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北京龙泉寺仁爱基金会的主管贤书法师认为,倡导人人慈善,就是打破社会阶层的藩篱,打破教育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地位的藩篱,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慈善。
龙泉寺仁爱基金会的“奉粥”坚持了十年,在全国有20个场所。奉粥是一件小事,开始却很艰难,但龙泉寺及其志愿者们坚持下来了,所有人从观望、感动到主动参与,正如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所言,一杯热粥可以打破藩篱,可以连接你我。
慈善能解决燃眉之急。人人都有急困时刻,比如付不出一份饭钱,于是乌鲁木齐的亚力坤便发起了“墙上便饭”公益活动。其做法是,爱心人士在某些固定餐馆事先买单,在墙上展板上贴出“爱心小票”,一张小票代表一份饭菜,餐馆可以凭此免费提供给需要就餐的特殊对象。现在全国大概有240家餐厅加盟了“墙上便饭”,参与者上万,参与的公益机构过百。
亚力坤说,这项活动是为一时陷入困境的人解决燃眉之急,而不是天天管人吃饭。这个想法源于他有一天坐出租车钱包里没有钱了,他就想到了目的的之后怎么办?同样到餐馆里吃饭的人也会有时碰到这种情况。亚力坤说,无论你身家百万还是一贫如洗,如果某一天陷入了困境,你可以到“墙上便饭”去吃,当你有钱了,再还回来,贴上一份或者两份、三份都行。
用慈善复活传统艺术
慈善能使传统艺术复活与光大。来自广东顺德的社区文艺工作者刘铿2015年初得到某慈善基金会一笔资助,用于扶持顺德传统的粤剧和龙舟说唱,他想到用新思维去活化传统文化,希望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通过新形式重新适应社会以及适应市场。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顺德历史上产生过大量粤剧名人。龙舟说唱源于顺德,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利用这笔资助,刘铿作过系列田野调查,他与伙伴们找到香港独立乐队小红毛,创造了一首摇滚歌曲,在关帝墟大舞台上跟观众互动,并在全国巡演,让更多年轻人感受、聆听这首歌曲。后来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找了27家咖啡店、独立书店以及休闲空间进行推广。
今年9月,刘铿的团队在广州举办了“你好!老艺术印象展”,为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老艺术与老手艺的展示。他们收罗了粤剧戏服、龙舟等等关于顺德老手艺的产品,通过跟观众互动,让大众近距离接触来自顺德的传统艺术,以更为贴近大众的表达形式,与公众讨论、互动,同时邀请了主流媒体进行系列跟踪报道。
爱心改变人的生命轨迹
慈善有时还可以使浪子回头,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华举了一位吸毒者的个案。来自海口的周庆春原是黑社会的老大,吸毒23年,在监狱多年,被强制戒毒多次但始终没有成功。后来经家人介绍他来到蓝态戒毒,是这个基金会的义工们爱心感动了他,周庆春终于戒毒成功,并且在蓝态基金做了四年半义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河北一家电视台获知后,派了三批记者前来采访,并免费拍摄了一部微电影,张华在慈善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了这部微电影。他说,是慈善基金会的善举使周庆春浪子回头,他现在不但戒了毒,全家幸福,本人也加入了慈善义工的行列,去监狱、戒毒所等处现身说法,效果非常好,甚至连现场的警察也被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