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遭遇“暗战”教你应对“战术”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讯】(记者 彭琰 实习生 潘恒杰)昨天下午,由市政协主办的委员议事厅活动在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举行。本期活动以关注公平贸易规则、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包括主持人在内的9名市政协委员,企业家、行业协会负责人,还有政府官员和学者,同现场观众分享了深圳企业闯入国际市场遭遇的“暗战”故事,以及在实战中积累的应对“战术”。
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副主席张晓莉、黎军、王大平,秘书长赵燕民出席活动。
适应规则
海外对中国企业和产品仍有戒心
深圳市公平贸易促进署署长高瞻委员说,谈公平贸易规则,不得不提WTO(世界贸易组织),其成员现有161个国家和地区,另有23个国家是其观察员,加起来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97%,它的贸易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国际贸易规则。
市政协委员、深圳中电投资股份公司总经理郭建,深度见证参与了进出口行业发展,对其中规则的认识和感受很深。他认为,WTO成员国之间各有各的国家利益,规则的制定是一个妥协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国内众多“走出去”的企业当中,有的觉得规则很好,也有的觉得规则不好使,国际市场充满艰辛。但是整体来讲,深圳大部分“走出去”企业还是尝到了甜头,收获了发展。
郭建委员说,多年前在多边贸易规则不完善的时候,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曾饱受他国滥用规则的挤压,所有做美国市场的人每到听说美国政府采用301条款,背后都会传来丝丝凉意。如今,中国加入WTO已有14年,仍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抱有戒备、抵抗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认真了解、严格遵循、充分利用好公平贸易规则,才能生存、发展、壮大。
引领规则
从“天塌下来”到“小菜一碟”
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侯克鹏委员说起了2003年国内家具行业遇到的最大一宗反倾销案。
这是来自美国、案值25亿美元、涉及200家企业的一宗案子,“当时我的感觉是天都要塌了。”侯克鹏委员说,因为当时深圳的企业占到了25亿美元中的40%份额,几乎有一半企业可能由于这个反倾销而丧失贸易机会。“12年过去了,现在再回头看,这就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侯克鹏委员认为,这些年在国际贸易中,深圳企业逐渐锻炼成长起来,逐渐掌握适应了规则。当前对于中国、深圳的行业、企业来说,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不能光是停留在做点贸易、换点美元回来,而是要考虑如何从被动地适应国际规则,走向主动制定、引领产业规则。只有这样,我们中国的企业才会有尊严。
侯克鹏委员认为,要引领规则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产量大且有品牌,二是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
敢于亮剑
小企业也会遇上国际大官司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林洺锋委员,遭遇的第一场国际贸易纠纷就是知识产权纠纷。
“当我收到两大箱应诉材料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真的遭遇了国际官司。”林洺锋委员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这1个亿的小企业也和那些几百亿的大企业一样,会遭遇到美国调查。他马上放下其他工作,飞到美国纽约去见律师。
律师告诉他,只要签了和解协议,企业的出口就不会受影响,而且只需要付费1美元。如果没有签这个协议,应诉费可能高达几百万美元。林洺锋现场通过与国家产业联盟和深圳市公平贸易署沟通了解到,如果自己和对方达成和解,将会给行业带来上千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并且,和解将会被调查机构作为一个佐证,令其他企业很难打赢这场官司。
“我当时理解,如果和解,意味着会出卖国家、行业的利益,尽管当时我们的经济非常困难,我还是决定要去应诉。”林洺锋说,应诉过程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应对得很艰辛,但这种经历非常值得。
如今林洺锋的企业已经是创业板上市公司,销售额超过了十个亿,出口占60%以上。林洺锋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当时应诉所收获的经验: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一是要学会遵守、适应当地法律法规;二是要建立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攻防体系;三是要有共赢的心态。他认为,如果自己当初没有敢于亮剑的精神和共赢的心态,企业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自强不息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助理黄田化委员,讲述了中集集团如何赢得与美国的一场大官司。去年该集团遭美国商务部裁定,对该集团53英尺箱征收28%的反补贴关税和107.19%的反倾销关税。今年5月19日,美国贸易仲裁委员会以5:0投票结果判定,该产品没有给美国制造业造成侵害,不收双反税。黄田化委员认为,赢得官司是因为做到了如下三方面:
第一,心态上要有民族责任感。为了企业自身利益,为了给国家创造贸易公平,中集毅然选择了积极应对,打这个官司。
第二,战略上选择了以产品技术质量作为最核心的诉讼武器。中集被美国客户接受并带来很好价值的产品,却被美国制造同行告上法庭。美国人认为,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铁盒子,中国人只会搞低价倾销。经过一年多艰苦诉讼,做了大量的调查举证工作,中集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使美国官员的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第三,战略上采取了联合作战的办法。除了联合国内同仁,中集把美国的客户、供应商、行业专家、教授顾问甚至议员一起拉来,共同来认识中集的产品及优势,让他们看到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
黄田化委员认为,这个案例给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的启示是:一是要做到知己知彼,熟练利用公平贸易规则,调动各方面资源;二是必须自强不息,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有了过硬的产品,才有可能赢得国际官司。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