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一份“小报”引领边缘孩子走回正轨

法制网-法制日报

关注

图① 《青少年警讯》免费赠阅到梅州市所有学校,仅有两个班级4名学生的龙北镇麻雀小学教学点也不例外。

图② 民警依托《青少年警讯》给大埔茶阳中学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图③ 嘉应中学学生在传阅《青少年警讯》。

何志林摄

2012年创刊的《青少年警讯》向梅州市9600个中小学班级赠阅,从此成为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读物,梅州市未成年人涉罪率也从历年的13%降至2014年的3.1%

□ 邓新建 邓君 王冠国

染发、逃课、晚上出去“嗨”到深夜的“坏女孩”小静,出于好奇浏览了免费赠阅到班里的《青少年警讯》后竟然断绝了和社会青年的交往,收心学习,成绩从全年级的300多名突飞猛进跃居到20名。她说:“这得感谢《青少年警讯》。”

这份通过邮寄赠阅的刊物,成为小静以及广东省梅州市中小学生每周最期待的读物。

2012年6月1日,广东省梅州市公安局主办的《青少年警讯》创刊,采取赠阅形式发送到全市中小学共9600个班级。数据显示:2013年梅州市未成年人涉罪率从历年的13%下降为7.2%,2014年更是下降至3.1%。

催生 犯罪低龄化堪忧

《青少年警讯》的前身是《梅州公安报》,2005年由于行业报刊整顿等因素转为内刊,2011年因读者定位不够明确、信息传递速度滞后等面临生存的十字路口。

转型调研过程中,编辑部的民警发现了一组令人心痛的数据:2009年至2011年,全国未成年人涉罪率的水平约为18%,梅州市也保持在13%以上。

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已成为社会一大心病。时任《梅州公安报》主编的警察公共关系科科长陈瑛认为,青春躁动期的青少年可塑性强,只要加以引导便可使其远离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说“不”;同时,青少年也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之一,如果能有一种适当的载体,对青少年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和指导,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2012年4月的一天,梅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史明锋收到了一封手写平信。来信者是一名初中学生的家长章爸爸,他在信中讲到,其子小章半年前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作为父亲,他尝试过各种方式去改变小章,但结果却令人沮丧。小章从小迷恋警察和军人这两个职业,章爸爸希望公安局能帮帮他这个“无奈的父亲”。

读完这封信后,史明锋敏锐地意识到,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2012年4月9日,史明锋在调研该局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时提出,要创办一种既能够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又能吸引学生们关注社会治安的公安刊物。

“我们可以将《梅州公安报》改为《青少年警讯》,免费向学生赠阅,把它办成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平台。”一份关于报纸改版的初步方案、一个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大胆创新成为了当天的重要议题。

连接 警营与校园互动

经过近两个月的认真筹备,2012年6月1日,《梅州公安报》正式改版为《青少年警讯》进行试刊,同年9月正式创刊赠送全市中小学。

“我们办刊的目的很明确,概括来说就是校园普法、安全教育、树立警察正面形象和展示公安文化,借此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梅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昌龙介绍,《青少年警讯》以专题为主、资讯为辅,充分结合警营和校园两个空间,扫描校园社会,传递警营声音。

2012年秋季开学后,《青少年警讯》编辑部一口气策划了“开学必修课——青少年安全与法制教育”“透视青少年不良行为”等近十个系列专题,讲述网络安全、户外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抢防盗等安全防范知识,对“中国式过马路”等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目前,《青少年警讯》常设“以案说法”“漫画法律”“请你来破案”等栏目。

《青少年警讯》的读者为梅州全市小学五年级到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大,对采编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青少年警讯》的专职采编人员虽说只有5名,但来头不小,其中不仅有专题策划经验丰富的宣传民警,还有漫画家和省作协会员。

在原有编辑人员的基础上,《青少年警讯》还非常注重“开门办报”,充分发动警队内部通讯员,并组建“小记者”队伍、“小编辑”队伍;不定期开展征稿活动或对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充实采编力量,拓展获取题材信息的触角,紧密联系、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发挥其主动性和激情,共同做好采写、编辑工作。

学艺中学学生小林说:“这份刊物有很多生动的案例,我们在看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可以学到很多法律知识,同学们都很喜欢它。

吸引 阅读加线下活动

“青少年违法犯罪、沾染不良习性、沉迷网络、受到暴力和色情的污染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改进工作方法,以青少年更加乐于接受的形式,以更加触及青少年灵魂的力度,让青少年形成心灵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史明锋说。

7月19日,为期一周的梅州市第四届“我是小特警”警营体验夏令营第二期正式开营,梅州本地和深圳、香港、潮州和湖南慕名而来的100名小朋友,在《青少年警讯》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中,过了一把警察瘾。

据悉,为增强读者忠实度和关注度,以《青少年警讯》为平台,“护苗工程”还开展了“学生进警营”“民警进校园”“我是小特警”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显著成效,同时使青少年的青春印记中留下对人民警察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并通过青少年学生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和谐的警民关系。“虽然利用《青少年警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会发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史明锋说。

“之前的我一直很叛逆,也是人们常说的坏学生。”梅州市梅江区某初级中学的小静告诉记者,“小学毕业后,我就和一些社会青年结成了死党。家长和老师的话都当耳边风,染发、逃课、晚上出去‘嗨’到深夜是经常的事”。

然而,一个机缘改变了这个女孩的命运。“后来,班里每周都会收到一份《青少年警讯》。起初是出于好奇,我简单浏览时,发现里面的案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这引起了小静的反思,并发现自己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于是,我下决心改变自己。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每期的《青少年警讯》我都会认真阅读。因为,是它把我带回了正轨。”后来,小静断绝了和社会青年的交往,把精力放在学业上,结果成绩突飞猛进,一下子从全年级的300多名跃居到20名。

小静不和社会青年混了,小章也变了。《青少年警讯》团队将小章纳入重点关注对象,邀请他加各类警营活动,派出派出所民警跟进其思想动态,没事就和小章一同分享采编队伍的故事。在《青少年警讯》团队关心之下,小章变成《青少年警讯》的一名义务派报员和宣传员。

梅州未成年犯罪的潜在群体就这样慢慢被瓦解。数据显示:梅州市未成年人涉罪率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保持在13.8%至13.1%之间,自开办《青少年警讯》等新方式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以来,2013年下降至7.2%,2014年下降至3.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察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孙娟说,《青少年警讯》的出现,预防与减少青少年犯罪有了新方法,提升青少年安全防范能力有了新招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有了新途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有了新途径。

让5万学生都能看到

□ 邓新建 邓君 王冠国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为了解决从学校门卫室到每个班的有效派送问题,《青少年警讯》想了很多办法。

曾经有很多热心的学生读者愿意帮忙去投递,但考虑到山区学校路途遥远,派报学生可能面临各种危险而被叫停。此后,《青少年警讯》通过教育部门向各学校校长连发三封书信,要求其上报具体负责人;同时通过法制副校长的努力,搜齐了全市学校负责人联系方式,由负责人收到邮政快递来的刊物后逐个班级派发。

刚开始是每个班一份,通过传阅方式阅读,但经过调研发现,每份《青少年警讯》读者不超9人,于是改为每班两份,班内张贴的方式阅读。为确保投递后有效张贴出来,教育部门决定不定期抽查,未及时张贴者给予通报等处分。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